|
||||
|
||||
■ 本报记者 王勇 7月31日,山西省永和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广场。 骄阳下,崭新的摩托车一字排开,车身上醒目地贴着XX健行者队员、XX基金会等捐赠的标签。 一群身穿白大褂的人在旁边兴奋地看着、聊着——他们是来自永和等贫困地区的乡村医生,从8月开始,这些崭新的摩托车将归他们使用。 这些摩托车是来自‘2019健行者公益项目’的捐赠。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为什么要给乡村医生捐赠摩托车呢? 将健身与扶贫结合 2019健行者公益项目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扶贫办指导,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山西省永和县委县政府联合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山西省卫生健康委等诸多机构联合举办的公益活动。 与一般的全国性徒步活动在大城市举办不同,2019健行者公益徒步活动被放在了地处贫困地区的小城市山西永和县。 永和县虽然有雄伟壮观的黄河乾坤湾,还曾是毛主席率红军东征的回师渡口,黄河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山高沟深、自然条件恶劣,永和县发展相对滞后——五年前,整个县城曾经只有一个红绿灯。 2019年10月19日,“健步母亲河·健康扶贫行”2019健行者公益徒步活动在山西省永和县黄河乾坤湾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近600名徒步爱好者沿着黄河,一路穿过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红军东征纪念馆、黄河古渡口、古村落等地,参加35公里实地挑战。同时,全国有1500余名健行者通过网络参与了挑战活动。 “能在这里用徒步的方式呼吁更多人关注贫困县,关注健康,无疑是对健康公益最贴切也最真实的践诺。”健行者韩璐表示。 主办方希望通过活动集中宣传永和县旅游文化资源,带动旅游发展和消费扶贫。活动中,健行者还会面向社会募集善款,定向为吕梁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永和县、大宁县、清涧县、子洲县村医捐赠医用摩托车。健行者还可以认领黄河岸边的枣树,结对帮扶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这不仅仅是一次健身活动,更是一项汇聚爱心的公益行动。这是首次尝试将全民健身活动与公益扶贫项目结合,让我们看到了社会蕴藏的巨大公益潜力,为下一步探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扶贫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黄长群强调。 104台摩托车与健康扶贫 据主办方介绍,2019健行者活动共募集物资、资金200余万元。其中资金70余万元,定向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定点扶贫的山西省永和县、大宁县和陕西省清涧县、子洲县村医捐赠104台摩托车。 为什么会选择摩托车作为捐赠给村医的物资呢? “给他们配置上‘风火轮’,目的是扩大村医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效率,帮助乡村医生做好村民的健康守门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宋宏云强调。 据宋宏云介绍,现在全国约有150万的乡村医生,肩负着6.7亿农村群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等服务,是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在健康扶贫工作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但在贫困地区,乡村医生队伍仍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需要帮助乡村医生克服多重环境的阻碍,让他们有能力帮助群众提高公共卫生素养和疾病预防能力。 对于永和等地的乡村医生来说,交通困难已经成为他们每天都需要面对的难题。 “20年来,我骑坏了7辆摩托车,跑遍了黄河边上28个村子的沟沟壑壑。”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村医贺星龙强调。 像这样的情况,永和县、大宁县、清涧县、子洲县还有很多。以永和为例,地处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的永和县,总面积1212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6.8万。沟壑众多,地形复杂,村民居住分散,乡村医生出诊一次费时费力。 而对于村民来说,由于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他们对送医送药的需求本来就高,如果没有这些乡村医生,他们看病将更加困难。 “这么多年走过来,说不苦不难是假的,最初几年我也曾动摇过,也想走出去换个优越的环境生活,回想当初我上卫校时,乡亲们为我七拼八凑的3025块钱学费,一想到我们农村缺医少药,乡亲们看病得跑好几十里地去县城,我就狠不下心,也不能撂下这个担子,乡亲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乡亲们了。”贺星龙表示。 为了改善乡村医生看病的交通条件,扩大村医服务范围,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特别为健行者活动设立了“跨越山水之路、守护村民健康”公益项目,通过募集资金为乡村医生捐赠摩托车。 据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工作人员介绍,总计104辆摩托车将被山西省永和县、大宁县和陕西省清涧县、子洲县的相关单位接收,最终的使用权将交给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 这些摩托车将为乡村医生和村民之间搭起桥梁,极大提高村医的服务半径和服务效率。 “由于村民居住分散,路途遥远,有时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错过最佳诊疗时机。有了这些摩托车,可以大大提高我们乡村医生走村串户的出诊效率,能为更偏远的村民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贺星龙表示。 “帮扶乡村医生,助力健康扶贫不仅要有政府部门的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更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形成合力。基金会将不遗余力的继续支持和开展多形式的乡村医生条件改善和能力提升工作。”宋宏云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