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瑞森德咨询机构合伙人 岩松/文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一次重大考验。同时,也为社会组织提供了一次机会,去审视自己的战略是否经得起考验。 疫情突发,揭示行业短板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社会组织的亮点与不足,都异常鲜明和立体。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3月8日24时,全国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接受社会捐赠资金约292.9亿元,捐赠物资约5.22亿件。 另据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面向448家社会组织开展的调研显示,51.79%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了抗疫行动。其中,超过40%的社会组织,开展了捐款、捐物。 有24家社会组织(占调查总量5.36%)开展了包括:疫情排查、线下咨询、社区消毒,为生活不便的服务对象送物上门等服务。调研还显示,占比48.21%的社会组织,暂时没有参与抗疫行动。 一边是海量的多元化的需求、高涨的社会捐赠,一边是社会组织因为信息不对称和资源的匮乏而有心无力。 的确,这次新冠疫情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对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大多数社会组织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与经验。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社会组织缺乏对需求快速响应的机制、战略资源积累不足等诸多问题。 是时候重新思考组织的战略了。 战略变革的几种可能 战略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取舍。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组织,都需要及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战略。 1月22日壹基金迅速启动响应机制,协助当地共同抗击疫情。截至2月27日,壹基金壹家人的驰援行动,已经累计在湖北省内共17市/州、87个县/区的882家医院、242个社区内开展,包括发放协调医疗物资发放、协助社区防疫。 一个多月内,壹基金壹家人在湖北省联动91家公益组织的1200名公益伙伴、志愿者一直坚守在防疫一线。同时,在全国有798家公益组织、15772位壹家人共同参与行动,协助本地社区开展防疫行动。 可以看出,壹基金坚持着成果导向的工作作风,这与其清晰明确的使命、愿景,专业化的工作团队是分不开的。回归到自己最擅长、能够做出贡献的地方,聚焦于组织的使命,是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贴近社区,持续创新。此次抗击疫情有两大阵地,一个是医院,诊治患者,一个是社区,开展基层防控。由于原先的生活、生产秩序受到疫情影响,社区利益相关方多元化诉求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凸显。这恰恰为社会组织,洞察社区真实需求,创新服务与产品提供了机会。 1月下旬和2月下旬,北京协作者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开展了两轮对疫情中的困境农民工家庭的动态监测,发现困境农民工家庭的需求,从早期的防护意识较弱、防护物资匮乏,逐渐向生计困难和子女教育转移,而这意味着疫情衍生灾害在扩大。 为此,该中心开展了面向农民工及社区弱势群体的心理热线、在线课堂、线下救援等创新项目,开展了65综个案咨询服务、202次“在线课堂”,其五省市的协作者网络为516个困境家庭及多个社区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提供防疫物资。 “意料之外的事件蕴含着创新的机会”。社会组织唯有顺应外部变化的趋势,不断创新服务与产品,才能跟上社会发展变化的节奏。 社会组织筹资面临挑战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必将传导到公益慈善行业,社会组织筹资将面临巨大挑战。 社会组织的管理者需要未雨绸缪,构建稳健的筹资体系,通过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丰富筹资手段,有效应对未来捐赠市场的种种变化。 稳健的筹资体系包括:筹资资源、筹资产品、筹资人力、筹资成本,四个关键要素。每个要素都应结合组织内外部环境和优势,从捐赠方的需求出发进行布局。 疫情之下,社会组织可以从筹资资源(捐赠方、筹资渠道)、筹资产品(手段、方式)梳理着手,确定工作重点。 初创型的草根组织、志愿者组织,资金来源和筹资方法相对单一,在拓展筹资渠道的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捐赠方需求,不断丰富筹资产品。民政部依据《慈善法》指定的20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是筹资渠道的首选。 社工组织服务对象以本地社区为主,具有地缘优势。一些社工组织虽然开展了很多线上线下的筹资活动,但主要资金来源,还是依靠政府采购和基金会资助,缺少对本地资源系统化的梳理和挖掘。疫情让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社区,也为这类组织,通过公益社群培养捐赠者提供了可能。 对于筹资资源丰富,而缺乏筹资手段的组织而言。首先要分析捐赠方的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筹资产品,创造捐赠方可感知的价值。这类组织以各地行商会、协会、校友会为代表。筹资产品研发,考验的是组织创新能力和统筹能力。提炼筹资理由、理清善款流向、呈现捐赠价值,筹资产品的核心内容与内在逻辑就会逐步清晰。 基金会、慈善会的资源和筹资手段相对丰富,内部有明确的组织分工和筹资预算。这类组织可以在细分市场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类型捐赠方的捐赠能力与意愿,结合疫情中服务群体的实际需求,迭代筹资理由。疫情当前,需要注重捐赠方的情感维护,保持持续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