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人物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社会创新
   第14版:年检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公益意识觉醒需要过程
在世界大象日的反思
善因营销的雷区,
你踩了吗?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人物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社会创新

第14版
年检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7年08月1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公益意识觉醒需要过程

    国人公益意识缺失已饱受诟病,大体是批评者拿来一些欧美数据与我们相比较,从而得出“丑陋的中国人”的结论。其实公益意识的觉醒和形成,也是有一个国家、历史、经济、文化、教育等逻辑的。

    作为公共利益,一定是具有公共性的,一定是公共认同、公共完成。公共利益自古有之,那为什么公益一词在我国现代以后才兴起呢?这是公益概念形成的客观性、历史性决定的。

    原始社会人们共同打猎、共同分享,应该是公共性很强,但这是生存的基本需要,谈不上公共思想的形成;奴隶制时代,在井田制中,中间的一块地叫公田,要大家共种。但这个公田利益归君主所有,也谈不上什么公共利益;封建时代税赋也好,租庸调也好,一定程度上有公共利益体现。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不论军事、水利、航运都具有公共利益内涵,但首先体现的还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大多数贡献者并不是利益获得者,大多数人也不是出于公共利益的认识动机而劳动,公共利益思想也难真正形成;近代以来,社会化大生产、几次工业革命、社会形态变迁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为大力发展公共利益提供了需求和可能、前提和基础、实践和思考。

    这一过程历经公共利益包含在其他主体利益中的隐蔽性,个体实际公共利益受益的间接性,小农社会公共信息的封闭性,公共利益的局部性,公共利益经济基础的薄弱性,发展到公益实践的探索性,公益意识养成的初级性,能力与愿望的共生性,个人与社会的同步性,中国与世界的互融性。这是一个连续、发展、有逻辑的过程,公益意识在过程之中,在社会发展之内。

    想要说的是,中国人公益意识觉醒,是不会超越历史的、不会超过能力的、不会凭空奋起的。只是要探讨我们的公益意识觉醒是否滞后于社会发展了,是否缺乏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了,是否需要顶层统筹谋划了,是否应该引起全体国民的重视和深度开展国民教育了。

    最不需要的就是一口咬定中国人缺乏公益意识,而没说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唤醒,更有效地促进。

    资深公益人

    崔子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