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专栏 > 创始人更应成为“原料”
创始人更应成为“原料”

2018-01-23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冯永锋

有人担忧,现在的公益组织,尤其是公益组织的创始人、负责人,有“四化”的坏倾向。大意是在“教主化、独裁化、个人英雄化、神坛化”。

最近流行一个词,叫“公益创业”。这是把商业的概念又引到了公益的一个现象,也说明社会上很多事情是相通的。如果要问谁是公益创业的代表人物,我可能会说,去查查那些“发起人”,可能就知道了。只要是“发起人”,多半都会脱离原来的业务轨道,慢慢完全地拐向公益方向;只要是“发起人”,多半都是公益创业者。

既然是发起人,尤其是在发起某事的三五年之内,多半要去主持、主导、主创这一块业务,要筹集资金,要联结团队,要把想做的事做得风生水起。社会上有一种聚焦的本能,或者懒惰的基因,针对一个团队,或者一块业务,往往会选一两个人作为代表或者“发言人”。时间久了,这个人似乎就在这一块,成为了机构的代名词、业务的代名词、品牌的代名词。

资源似乎越来越向此人集中,话语权似乎越来越向此人倾斜,业务也与这个人越来越血肉关联。

但社会组织、民间公益组织,是要创造一个美好社会的。而美好社会的一个基准状态,就是普世价值,是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但在公益行业里,怎么反而营造出了大家所反对的场景出来?

比如,大家开始习惯于把民间公益的创始人、发起人、机构负责人,像称呼官员、商业老总那样,称之为“领导”,称之为“老板”;比如,大家会习惯性地要求公益组织科层化、功能化;比如,大家会习惯性地要求公益组织品牌化、聚焦化。

而在我的理解中,公益组织的天性却是与社会上的其他类型的组织不太一样的。

比如,公益机构应是支撑公益行动者联合创业的服务平台,而不是管理平台;比如,公益机构的创始人或者说早期的引导者,其实是公益联合创业平台的原料或者说土壤。

社会如果是一个工厂,它与普通工厂最大的区别,是所有今天的成品或者产出,其实都是下一步的原料或者土壤。

在公益行业,创始人肯定不应当成为品牌,而应当成为原料。肯定不能把自己当成源头,而只能当成循环链条中的某一个节点,甚至是随时可能变幻的节点。

没有人能成为别人的品牌,只会成为别人的原料;也没有人真正把别人当成品牌,其实都是在把别人当成原料。

当我们说没有团队的时候,更多的可能是自己没有去参与团队的营造;当我们说在某个场景里没有收获的时候,更多的可能是自己没在里面真实的付出;当我们说组织不给自己提供机会的时候,更多的可能是没有在组织有限的资源里,进行迅速的业务生发和社会响应。

“自然大学”发起人

冯永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