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8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杨汉淳
近期,有不少人收到一则不切实际的虚假信息,称寻找有500万元注册资金的社会组织对接一笔巨额捐赠,但需要社会组织先把15%的手续费转到某个账户,才能获得捐赠。有不少“好人”信以为真,开始在网上转发这一消息。“好人”为什么会上当呢?
第一,“穷”。
不少“好人”一直在付出,看到有个机会可以获得回报,则欣喜若狂。当然,受限于物质条件的匮乏,“好人”们通常较少会去进一步考虑机会成本,即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需要付出的成本有多大。不会分析的后果是严重的,通常这类“好人”容易成为骗子的目标客户,因为心里防御较弱,更倾向于接受。如果给到一个高期望值预期,由于言行一致性陷阱,“好人”会因为对于高预期回报的期待,而忽视对于高预期隐含的重大问题。有的甚至会在对方的请求或者恭维下答应帮忙找合适的组织去做这个事情,为了实践自己言行一致的诺言,从用别人对自己的信任让相信“好人”的人上当受骗。
坚持言行一致之前,我们需要想想:我们为什么要帮对方?我们认识吗?对方为什么要把钱给你?
第二,缺乏法律意识。
《慈善法》规定公益组织只有10%的项目行政经费,如果了解这一条,则看到15%的手续费回扣的时候会感觉明显这个事情很不靠谱。“好人”如果缺乏公益组织实际运作经验,同时又不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自然无法判断这些消息是否值得相信。
基金会是着眼于长期的发展和社会影响力投资的,加之一般对于基金会的管理相对比较规范,会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所以都不容易上当受骗。骗子一般会告知对方说钱走不了对公账户,要走私人账户,从而通过撤单来达到让非基金会从业者和进入骗子陷阱的朋友中招,导致损失财物。
第三,缺乏查证技能。
在信息化时代,很多消息是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去查证真实性的。
例如五六年前,有个四川马乡小学需要衣服的信息传遍了各个QQ群,而且过一段时间就重复出现。但信息中校长电话号码却是来自广东的,很明显的是个诈骗电话,然而却被“好人”们积极转发,流行了至少两年。直到有新闻记者深入当地去调查,并发布相关报道,才逐步减少了此类信息的传播。
第四,懒惰。
在当下,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每个人都可以很方便地接入互联网。只要拒绝懒惰,肯花上一分钟查证信息的真实性,就可以避免我们的家人和朋友上当受骗。
从我做起,阻断假消息是很有必要的。一旦你掌握了查证的技能,身边的朋友也会提高防范意识。如果你有一个有查证能力的朋友,还有一个是经常给你发“喝汽水会得白血病”的朋友,你会更愿意和谁接触呢?相必应该是睿智的具备查证能力的朋友吧。人以类聚,身边有越来越多优秀的朋友,你也就会越来越优秀。对于生活品质有较高需求的朋友,可以多看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很多网上疯传的谣言在这里都会有一个良好的归属。
而“懒”的正确做法应该是:精要主义。限定自己的关注圈,减少无用的群,清理给你发垃圾广告和谣言的朋友,拒绝陌生人加好友,只关注优质的公众号,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并且坚持做。让我们成为精要主义者,骗子就很难接触到我们,也就不会上当受骗。
广东省廖冰兄人文艺术基金会总干事
杨汉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