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4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张明敏
本报记者 张明敏
第4次尝试后,易兴友变得有些泄气,这名一心想要发展的农家汉,从没有想到“变革”会如此艰难。
早年通过生猪养殖攒下了些许资金,现生产转型欲向银行贷款遭遇拒绝,与银行“死磕”,易兴友说自己在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现如今,农村农户贷款融资大多因其抵押、担保等条件不足遭银行拒绝,而一些民间小额信贷公司却瞄准了这一市场,正以开发“蓝海”的方式向其发起“进攻式”扶贫。
无钱“发力”
2001年,重庆开县人的易兴友响应国家移民搬迁号召,迁入四川自贡市荣县过水镇境内。新环境、新起点,给了他无限“遐想”。
彼时,易兴友开始尝试起各种生意,最终做起了生猪养殖。从个人猪圈开始,经数年发展,荣县过水镇的生猪养殖产业被易兴友越做越大,直至发展成为规模养殖,企业化经营。最终,创办的四川省自贡市毓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为了易兴友生猪养殖的“母体”。
随着国家绿色经济发展前景向好,易兴友开始考虑如何将产品转型升级,而黑猪绿色养殖被易兴友视为机会,但前期单一生猪养殖投入过高,加之2014、2015年间国内整体经济不好,这让易兴友在转变经济发展上犯了愁。
坚持单一生猪养殖,经济收入远不比以前,开展黑猪绿色养殖又苦于无钱投入生产,这让一向觉得自己很有经济头脑的易兴友犯了难。
“场地、技术、人工都需要修建和引进,这些会产生大量成本,但对于黑猪绿色养殖又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资金投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很难有起色。”易兴友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
易兴友毫不避讳地说出自己的“求财史”。
2014、2015年间,国内经济不景气,为寻求资金发展,易兴友成了国内各大小银行“常客”,但即便这样,银行仍将这位“常客”拒之门外。
“工、农、建和部分信用合作社都跑过,物资抵押、产权抵押、机构担保就是基本要求,这样一些前置条件,就将一些想发展的农户挡在了财富之外,增加了农户的贷款融资成本。”易兴友说。
“小额信贷”招财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这对于易兴友这样想发展的农户来说,无疑是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商业银行的屡次拒绝,又令易兴友有些尴尬。
而在商业银行不愿意放贷的农村市场,现在正有着一批“放款户”看准了这一市场,为这里提供小额信贷,帮助农户精准扶贫。
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和农信”与“翼龙贷”分别是两家关注于农村贫困地区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模式的机构,在这两家机构看来,农村信贷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随后,易兴友在多次尝试信贷机构无果后,无意间碰到了一家名为“翼龙贷”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易兴友多次与这家专注于农村金融发展、总部位于北京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较量”后,定下了“战略”协议。
按照“翼龙贷”希望能够将受益对象直接对接到农户的个人贷款宗旨和模式,由易兴友现存自有的四川省自贡市毓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黑猪绿色养殖的母体,通过向农户提供种猪、猪饵、饲养技术、达标全额回收承诺,召集农户在家代养或入公司上班的模式,发展壮大黑猪绿色养殖产业。同时,由于现存农户居住分散的现状,易兴友还专门与当地政府协商,希望政府出面保证这些农户安心经营,保质、保量完成经营任务。
郝明胜是四川省自贡市荣县过水镇黑水林村15组村民,常年外出务农的他被易兴友“看中”后成为了合作伙伴。
经过协商,通过寄养方式易兴友给了郝明胜20头小黑猪,通过技术支持等方式为其设定收购标准,一旦达到收购标准则进行敞开性收购。
一切就绪后,“财”来了!
整体规划后,易兴友的黑猪绿色养殖发财“梦”很快通过“翼龙贷”的风险控制测评,在没有任何抵押和担保的情况下,2016年“翼龙贷”决定给予易兴友200万授信贷款,支持黑猪绿色养殖产业发展。
“上进心”成信贷必要条件
易兴友觉得自己之所以能成功拿到授信贷款,是自己的“上进”帮了大忙。而这一点在“翼龙贷”看来确实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条件,“想发展”在农村逐渐成为一个能信贷的必要条件。
“信贷更倾向于想发展、要发展、能发展的农户,这样使得贷款更有价值,在无任何抵押物和授信担保的情况下,个人观念就变成了风控考察中一项很重要的因素,我们觉得这样的农户能够通过自己的致富示范力量带动更多人共同富裕。”“翼龙贷”三农信用贷事业部总经理许迎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
而作为中国最大的专注农村草根金融服务的社会企业,中国扶贫基金会旗下中和农信从1996年就开始在农村贫困地区开展小额信贷扶贫试点项目,“有劳动能力和创业激情”同样被看作是具备授信贷款的必备条件。
而中和农信“打造山水间的百姓银行”的机构愿景,将通过为农村提供方便快捷的小额信贷服务,帮助那些有劳动能力和创业激情的中低收入群体通过自身努力有尊严地改变未来,也同样表达了这一信贷条件需求。
“蓝海”市场
像易兴友一样,农户融资难并不是个案,大多数都会面临着难融资的窘境。
面对日益扩大的农户信贷需求,地方性农村金融机构却出现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网点收缩、农信社趋利性显现、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力度缺乏等现象,使得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贷款资金供给严重不足,造成农村地区的资金供需严重不平衡。
即便如此,一些民间机构、社会企业却看到趋势背后的巨大市场,纷纷进军。
脱胎于尤努斯创建的格莱珉银行模式,中和农信的小额信贷早在2005年就与格莱珉开始了合作。
2005年,在国际“小额信贷”机构格莱珉信托5万美元的种子资金捐赠支持下,尚未转型的中和农信(原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部”)在辽宁省康平县成立了第一家直属分支机构。
2016年5月30日,有着农村“小额信贷”带头人之称的“格莱珉信托”就将目前在中国直接参与运营开展业务的唯一机构“格莱珉商都小额信贷有限公司”交由中和农信全权管理,并入中和农信小额信贷支持平台,这意味着从产品设计、人员管理以及运营模式,中和农信将与格莱珉信托紧密携手,共同深耕中国的“精准扶贫”金融解决方案。
根据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和农信最新公布数据,截至2016年4月底,中和农信的小额信贷已经覆盖全国18个省、178个贫困县,累计放款140万笔,放款总量超过148亿元,有效客户达到34万户,贷款余额为35亿元。这无疑凸显了农村信贷市场的繁荣的信心。
再过几天,易兴友的信贷资金将会逐步到账,这离他的黑猪绿色养殖的致富梦又近了一些。
链接
“微型金融之父”
孟加拉国银行家尤努斯教授,被誉为“微型金融之父”,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为底层人提供金融服务,帮助他们创业的格莱珉银行。2006年,“为表彰他们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他与格莱珉银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格莱珉模式被复制到美国、印度、墨西哥等全球40多个国家个地区,被证实为一种能够消除贫困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