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过半网友认为打击不够 导致“山寨”社团、名人泛滥
过半网友认为打击不够 导致“山寨”社团、名人泛滥

2016-03-29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张明敏



日前,国家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曝光了首批203家“山寨社团”名单,涉及医疗、教育、餐饮等多个行业,“中国营养协会”“中国产品质量协会”纷纷被曝光,其中还有早在2012年就被《公益时报》揭露的“中国公益总会”。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透露,这些机构主要是内地居民利用境内外对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的差异,在登记条件宽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注册,多数都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字样,与国内合法登记的全国性社团名称相近甚至相同。

民政部指出,“山寨社团”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境内敛财,敛财手段包括发展会员、成立分会收取会费,发牌照、搞评选颁奖活动收钱,搞行业培训收费,有些甚至向企业敲诈勒索。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草案正在征求各方意见,这部即将出台的法律将对此类机构的活动进行监管,对涉嫌犯罪的予以打击。

更具戏剧性的是,公益圈还出了“山寨名人”。今年2月1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该校会见来访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继承人之一、罗斯柴尔德家族英国资产主要管理人奥利弗·罗斯柴尔德(Oliver Rothschild)等一行人,事后,媒体对奥利弗·罗斯柴尔德的身份提出质疑。

据此前清华官方网站报道称,奥利弗·罗斯柴尔德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第九代继承人之一,是国际金融投资家、企业战略家,同时也是国际慈善家。

而据英国罗斯柴尔德集团做出的回应称,奥利弗并非其家族成员,不涉足集团的任何业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英国分部也确认,现在英国分部与他没有任何形式的关联和往来。

3月23日,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做出回应,坦承学校的确存在着甄别方面的疏忽,“未来我们对捐赠人背景应加强甄别”。

对于以上乱象,《公益时报》联合新浪公益、问卷网和凤凰公益联合发起本期益调查:针对打着公益慈善名号招摇撞骗的社团和个人,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被其侵扰?

本次调查从3月24日起至3月28日止,共有2713名网友参与调查。47.83%的网友表示曾经对某个“山寨社团”或“山寨名人”信以为真,显示出山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有26.08%的网友表示自己一向很小心,没有被骗。

“山寨社团”和“山寨名人”有生存空间的原因是什么?28.26%的网友认为公众甄别意识不强;15.22%的网友认为,有不少企业和个人有加入社团的需求,从而接受评估和表彰;56.52%的网友认为,政府打击力量不够,给“山寨社团”和“山寨名人”以滋生空间。

除了公布“山寨”名单之外,如何才能进一步让公益免受“山寨”侵扰?36.96%的网友认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境外注册的社团进行治理和监管;43.48%的网友表示,要对“山寨社团”或“山寨名人”一查到底,将其绳之以法,打掉其嚣张气焰;19.56%的网友认为,多接触公益组织,了解其日常业务行为,从根本上有效避免。

网友留言:

玫瑰人生:根本上讲,“山寨社团”层出不穷,还在于我们的相关社团组织管理法规还不够健全不完善,甚至还很缺乏,需要抓紧推进。

Booey:曝光、关掉“山寨社团”,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要彻底断掉相关的内生需求,切断、关闭“社团经济”存在和孳生的土壤。

行走在路上:一些“山寨社团”之所以屡禁不止、屡打不掉,很关键的问题就在于通过这样的组织,相关方面可以获得巨额利益。

余明辉:打击“山寨社团”以及“山寨社团经济”,严格执法执纪“堵”很重要,但对有关的需求进行“疏”也很重要。只有疏堵结合,才能起到有效的治理效果。

截至3月28日11时

■ 本报记者 张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