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8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张木兰
“2013年6月9日,家庭芽苗绿化种植培训启动;2013年7月17日,绿化种植展示及经验分享;2013年8月1日,小组讨论;2013年8月8日,手工制作——废油制作肥皂……”这是史家胡同的常阿姨为“生态社区”活动而记录的笔记。
“活动有意思,学到的知识对生活很有用,像这芽苗我们家已经吃了四茬,用厨余垃圾发酵的水洗碗、洗马桶、浇花都特别好。”常阿姨说,除了自己用,她还把做的有机肥料分给邻居、妹妹用。
“生态社区”活动是万通公益基金会开展的“主旋绿生态社区”项目。项目运用“以成果为导向”的管理思路和参与式社区工作方法,通过支持社会组织合作伙伴,开展垃圾管理、水资源优化利用、绿化和种植、新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活动。
史家胡同社区是北京的十一个项目点之一。该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是北京一条历史悠久的胡同。据项目官员介绍,基金会会选择一些街道办或居委会比较支持的,人口比较稳定、外来人口不是特别多的社区作为项目点。
项目官员除了要组织老师来给居民上课(芽苗种植的课、做肥皂的课、手工课……)外,还要在过一段时间以后组织居民进行成果展示。这些变废为宝的技巧得到了大妈们的热烈拥趸:“我们之前不知道有这么多新鲜的东西。像厨余垃圾的发酵,就把剩菜、剩饭、瓜果皮什么的放在那个厨余的桶里,再撒上一种发酵粉,一周多的时间,就能从下面接有机肥料的水。还有抽油烟机里的废油,跟制肥皂的一种原料还有水什么的搅拌,最后倒模子里定型,就能做出肥皂。”常阿姨很兴奋。
2014年夏天,项目组又为社区里的小朋友设计了“环教课堂”活动,教师志愿者们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就地取材,定期在社区里对孩子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比如教他们认一些身边的植物,秋天让他们在路边找一些落叶做成标本。通过特别简单的事情告诉他们保护环境的意义。当然,可能组织孩子出一趟国、去一趟云南等物种丰富的地方,会认识更多生物,对生态链的了解更直观,但这不能成为日常的教育,而基于社区可取素材给孩子们上课,会让他们更重视身边的环境。”项目官员解释。
万通公益基金会于2008年成立以来,已经在北京、天津、成都、杭州、上海、台湾等城市和地区共打造了66个生态社区。不同社区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有的是基金会自己执行,有的是支持NGO执行。史家胡同项目点完全由基金会项目工作人员实施与执行,是基金会独立运作生态社区项目的尝试。
截至2013年,万通基金会在生态社区和合作伙伴的总投入达1200余万元。基金会的设计是:未来不会过多追求规模扩张,而是要建设精品示范生态社区。(张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