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8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张明敏
美味菜园形成了自身的良性循环生态环境
上课铃声响起,刚刚还在校园墙角玩弹弓的马渝并没有急忙返回教室,而是迅速跑到操场上的“美味菜园”宣誓主权。“这是我的劳动成果。”马渝指着一棵黄瓜说。
和马渝一样,在白池沟小学的这块被称作“美味菜园”的土地上,全校孩子都有自己劳动的印记。而“美味菜园”的到来则源自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的“食育”教育。
作为“希望厨房”的创新升级,2012年中国青基会、中国疾控中心联合编写了“食育”教材,开始在马渝所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白池沟镇小学试点。
从捐建厨房硬件开始
在项目开始之前,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曾前往农村中小学调研学生营养状况,从调研情况来看农村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并不乐观。
古岚是青基会伙伴三部部长,她经历了调研的整个过程。
2009年,古岚找到国际食品企业亿滋中国,决定通过给中国内地农村中小学捐建厨房硬件并培训校园厨师的方式来改善孩子营养。很快第一座“希望厨房”在希望工程的发源地安徽金寨建成,被命名为“亿滋希望厨房”,随后项目在全国迅速推开。
怎样吃得更有营养,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青基会、中国疾控中心联合编写了“食育”教材,并开始了食育教育的探索。“美味菜园”即是其中之一。
从不适应到发现魅力
2012年,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白池沟小学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引入了“食育”课程,每两周一节课。教材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疾控中心联合编写,旨在为农村中小学科普营养知识,同时建议在学校开辟块自留地作为劳动技能实践基地。
所谓“食育”,不仅是单纯的餐桌礼仪和食品营养搭配,还会加强孩子对环境的爱护之心,从而减少对食物以及资源的浪费。
赵春东是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白池沟小学校长,在他看来将食欲引入教育并不那么简单。
“开设之初,老师们很不适应,从来没有受过这方面的培训,再则这也不属于教育部教学标准内规定的课程,劳动实践课程还需要做出大量PPT,这对于农村学校教师有些困难,不知从何教起,另外,如何考核也是一个难题。”赵春东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
“虽然刚开设这门课时,老师们不习惯,但学生们很感兴趣,这门课需要实践的地方很多,孩子们都喜欢到操场上去实践。正是由于孩子们喜欢,学校也尽最大可能满足孩子们求知的愿望。”赵春东补充道。
2013年,为了更好配合这门课程的开展,赵春东将学校一块面积并不算大的土堆推平划为了“食育”课的教学实践基地,将其命名为“美味菜园”,并让老师指导学生在上面种起了自己喜好的植物。
该课程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真的,特别棒!我们可以在上面种各种蔬菜,还可以自己认领,标上记号后,我们相互之间都会攀比,浇水、施肥一气呵成,等到成熟后可以拿到厨房做菜,吃到自己种的美味,当然积极性高。”马渝说。(张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