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3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王会贤
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持的首部城市青年社会组织运行状况蓝皮书——《中国青年社会组织发展报告》出版。《报告》显示,我国城市青年社会组织发展迅速,成员文化水平较高;大多数未登记注册;以网络为平台的特点明显;存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我国尚未形成组织严密、规模庞大、历史悠久、影响巨大的青年自组织。
绝大多数未登记
此次调查对象为活跃于各领域的青年社会组织(包括隶属于共青团或由共青团联系的社会组织)和高校社团。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真正登记注册的青年社会组织不到十分之一。调查数据显示,有22.3%的青年社会组织有过注册的尝试,但未成功。
未注册的原因,一是对组织发展来说,尚无迫切需要;二是不了解注册对组织的重要性;三是存在制度障碍,难以注册。有注册登记需要而无法获得社会组织注册的青年社会组织,最后多以工商注册形式进行登记。而由于各地社会组织登记政策的开放程度不同,许多青年社会组织选择到政策比较开放的省份注册,比如,就有不少外省的组织在广东省成功登记。
“我们最大的困难,就是找到这些青年社会组织并不容易,所以对这些组织真正存在的整体情况,目前还没有渠道去把握。就像一个人,通过一个身份证号,就可以掌握很多信息,但是目前很多青年社会组织连这些基本信息都没有。”蓝皮书主编、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彦在谈及该书的调研过程时说。
发展初期没有迫切登记需要
从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到,大部分青年社会组织在未注册登记的情况下,并不影响其生存和开展活动,约一半(47.3%)的青年社会组织“没有想过”注册的事,17.8%的青年社会组织不愿意注册。
在各地社会组织开放登记政策纷纷落实的大背景下,很多青年社会组织却并未对此做出响应。记者在采访甘肃某志愿组织时了解到,其成员大多从网络聚集而来,组织形式相对松散,固定活动多在社区、敬老院等处展开,涉及资金量很小,且大多数来自成员志愿者的小额捐赠。所以他们只依托在街道办事处下,并不想注册,一是没有固定办公场地等条件,二是担心注册后反而受到了限制。
许多尚在发展中的青年社会组织与以上情况类似。但随着组织的发展,外部捐赠增多、有了专职的工作人员、活动规模扩大,正式的身份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依托网络平台
依托网络组织和运行,是目前青年社会组织运行中最大的特点。而这些组织的成员,大多数不在体制内就职。现代青年愈来愈渴求在互联网中寻求自我表现的空间,2008年汶川地震也让他们看到了网络环境下的志愿行动的影响力。
调查数据显示,利用较多的网络依次为:QQ群、飞信、微信、人人网、微博、YY、新浪UC、CF游戏战队。新媒体给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和支撑,兴趣相投的青年人更容易在网络上聚在一起,通过网络发起活动,组织成本几乎为零。而通过网络形成的组织也具有另一个特点,就是松散性,成员来去随意,稳定性差。
这些网络青年自组织可以分为兴趣爱好型、情感交流型、学习求知型、游戏娱乐型、社会实践型、公益服务型、地域亲缘型,其中以兴趣爱好型和情感交流型为主。调查显示,青年社会组织所开展的活动受欢迎比例为84.1%,不受欢迎比例仅占2.7%。青年社会组织成员参与组织活动的平均次数为一年6.5次。其中,公益服务类青年社会组织成员参与活动次数最多,去年平均参与活动次数为7.1次。其次是职业群体类青年社会组织,成员参与活动次数的均值是5.2次。虽然青年社会组织相对松散,但是它们植根于社会最基层,开展活动时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青年。
公益时报记者 王会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