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5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闫冰
2013年5月,上海社会组织网的互动平台上,一位网友提问“上海何时可以直接登记成立社会组织?”这一问,也是很多社会组织最关心的问题。
回顾年初,“2012年上海市民政工作会议”曾透出喜讯,上海今年将探索通过“自律承诺制”等方式,试行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但继国家出台“四类社会组织可以直接登记注册”的相关通知后,上海市尚未有全市范围内的正式文件,表明对社会组织登记注册的条件有所松动。对此,浦东新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市里还没有相关文件出台,所以各级部门也在观望中等待上级指示。
针对社会组织的翘首期待,上海市民政局给出的答复是:“目前国务院办公厅已下发《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进行相关行政法规修订工作;我局也正在积极准备,将按照相关法规,依法开展登记工作。”
尽管如此,据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的最新数据,截止到2013年6月,上海市共有社会组织11019家,其中包括社会团体3729家,民办非企业单位6743家和基金会145家。当月新增社会组织64家,也就是说,平均每天都会有两家社会组织在上海市民政局登记成功、在某个地方生根发芽。这个数字所代表的涨势,依然可喜。
上海,这座被戏称为“魔都”的现代化都市任何时候都更愿意走在改革和尝试的前端。上海市政府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财力投入不断增长,尽管在业务主管单位的问题上还未放开,但并没有抑制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即使就登记注册而言,也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和便利条件。
1.主管单位诉求增加
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成立于2005年,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觉得自己更像是社会组织的枢纽服务机构”,这个“枢纽”的角色就是连接起社会组织主管单位、政府购买以及企业、媒体平台。
李成斐是2009年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招聘的三名全职员工之一,这四年当中,青年家园联系的本土社会组织已经超过700家。
“社会组织到青年家园寻求帮助和咨询的最大一类问题,还是登记注册。”李成斐坦言,有相关的业务部门作为主管单位的组织注册会比较顺利。“很多草根组织最开始是因为兴趣聚集在一起要做项目、做公益,慢慢发现这件事要正规做必须要遵循正规的流程,就会有登记注册的诉求,问我们是不是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注册,怎么走正规化的路。”
在上海社会组织网站上,登记注册的相关办事流程、规章制度和所需手续都很清楚完整,所以对于社会组织自身来说,注册只有三个大问题,一个是业务主管单位比较难找,一个是场地,最后是资金。
李成斐分享了最近一家文化类的社团登记注册前后的事情。社团是由一群想推广海派清口的“海龟”和青年白领组成,希望能找到一个主管单位给他们提供场地支持,正式注册后能够承接演出。青年家园得知诉求后,向团区委进行了推介,团区委方面通过洽谈后就引入了项目。
李成斐说,“其实现在上海这边对于社会组织抢得还蛮激烈呢,很多都希望有些新的社会组织能够在自己的区域内开展服务,所以一般来说成功率很高。”业务主管单位这边有需求,社会组织这边找不到门路或者得不到信任,同时政府部门也需要有一个中间平台帮他们筛选一些社会组织,青年家园已经帮助相当数量的社会组织找到了合适的“婆家”。
“尽管现在在社会组织登记注册方面还没有开这个口子,也没有相关的文件,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理解政府在这方面的考量,因为有业务主管单位对社会组织还是会起到一个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一旦放开了,草根组织的规格、生命力等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李成斐如是说。
2.强大的街道购买能力
李成斐回忆起2011年,是推动多家社会组织登记注册的一个节点。“从2011年开始,上海市各区的团区委对社会组织的引入和吸纳开始动起来了,有很大一批社会组织都是通过青年家园推荐到团区委,团区委成为它们的业务主管单位的同时会给一些场地和每年固定额度的资金支持。”
从去年开始,青年家园发现业务正在向社区和街道扩展。“街道现在也会引入社会组织来填补他们的服务空白点,从而会协助社会组织进行注册。所以,虽然从上海整体来看登记注册没有放开,但是像团区委、街道都在渐渐吸纳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希望通过购买服务,来帮助他们完善实体服务工作。”李成斐说。
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郭晓牧向《公益时报》记者介绍,“上海比较不一样的就是我们的街道很强大,街道有很多自己的资源,不论是场地还是购买服务的资金,都很充足,自主性比较强,这样的政策就很有活力了。”
上海的“三级管理”体制下,社会组织可以直接进入街道发展,而街道有足够的空间和支持资源,让社会组织良性发展。“社会组织的能力和一个街道或社区是相匹配的,一个区的话太大了,一个居委会又太小了,民间力量在和政府博弈之后,街道很合适。”
基于街道的购买服务能力,立足于街道和社区的社会组织也越来越多,“所以团区委和街道就成为了灵活强大的业务主管单位。市一级的社会组织不多,而且市级主管单位也比较困难。”李成斐说。包括青年家园自己,现在也在七个社区内都有自己的点。今年三月,青年家园针对街道社区刚刚做的一场活动,集合了四五十家社会组织一起“摆摊”,街道里相关负责人现场做业务洽谈、合作沟通。
3.各区孵化园内的“一站式”成长
9月30日下午,上海市社团局召开加强上海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工作推进会,就进一步加强上海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提升孵化基地的质量效益和管理水平做出部署。前不久,市民政局、市社团局刚刚印发了《关于加强本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就强调了加强上海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明确了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
“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做法,有的区会走在前列,但有的区可能会动起来比较晚,包括一些在郊区的区域,他们极力想吸引,但是由于地理原因所以会弱一些。像浦东新区、静安区、长宁区在社会组织发展方面都是起头比较早的。”李成斐说。
2009年,浦东新区的公益服务园正式运作,也成为全国第一家旨在扶持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公益服务园区,其运作模式是企业提供办公用房和物业服务、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和入驻标准、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和服务。“我们通常选择枢纽型、支持型、专业型、孵化型等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组织入驻,以便在园区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浦东新区民政局社会团体管理处处长赵颖介绍,公益服务园是名副其实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大本营”。
而在孵化园设立之初,如何保证“社会”健康生长是要摆上台面的首要议题。最终的答案是政社分开,避免草根组织被政府“收编”。2009年5月,由最先入驻的10家公益机构发起,成立了浦东新区公益组织项目合作促进会,承担起了园区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何卫平的说法就是,政府搭建平台,但不能包干,“政府拿出钱来,建公益园,让他们进来,但进来之后,要他们自己管理自己。”
既浦东之后,长宁区社会组织创新实践园、杨浦区公益性社会服务组织孵化园等各区的孵化园相继成立。
“跑得比较前的区对于社会组织最大的支持无非两个,一是孵化园,提供场地请社会组织入驻,现在这种孵化园已经深入到街道社区;另一个就是购买服务给资金。”李成斐说。
10月10日,嘉定区民政局召开2013年嘉定区社会组织财政资金扶持评审会,整个评审工作共涉及30家社会组织,其中28家社会组织申请政府资助,9家社会组织共申报13个项目扶持;共涉及金额2650356.265元,其中政府资助1615900元,项目扶持(2013年拨付经费)1034456.265元。
(本报记者 闫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