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社工行业组织的合肥模式
社工行业组织的合肥模式

2013-09-24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王勇

“爱邻”社会工作服务社在包河区滨湖康园社区举行了“社工服务进社区”惠民活动,由社工领衔,志愿者为辅助的社工服务队正式走进社区,服务居民。

案例①

社工行业组织的合肥模式

在9月中旬刚刚结束的第三次全国社会工作协会工作会议暨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建设与发展论坛上,合肥市社会工作协会获颁“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建设优胜奖”。这一切源于合肥依托政府资源高速、高效建立起社工协会网络的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建设模式。

政府重视是前提

合肥社工协会的发展速度令人称奇。之所以取得这样的速度,正如合肥市民政局局长张炜所说:领导重视是前提。这从合肥市社会工作协会的领导名单可以看出:协会会长经批准由合肥市政协主席董昭礼担任,合肥市委组织部、合肥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民政局等18个部门负责同志为副会长,执行会长为合肥市民政局局长张炜,秘书长由合肥市民政局调研员陶梅煚担任。

出席会议的合肥市市长张庆军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加速转型,社会工作和社会行业组织的作用愈加突出,已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抓手,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可以说,合肥市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以及各级各单位各部门的领导,都对社会工作和协会工作给予了大力度的支持。2013年,社工协会实施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覆盖市属四区和3个开发区的70周岁以上低保老人、70岁以上空巢老人(无子女)和90岁以上高龄老人,市区两级财政的投入就达到6000余万元。蜀山区财政也在今年投入1000余万元资金用于发展社会工作。

网络体系全覆盖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投入,使合肥市的社会工作网络迅速形成。

2012年4月17日,合肥市社会工作协会成立;

2012年6月13日,合肥市首家街道级社工协会——蜀山区西园街道社会工作协会成立;

2012年8月31日,合肥市首家区县级社工协会——庐阳区社会工作协会成立;

2013年4月7日,合肥市全市4县4区1市均成立了社会工作协会;

2013年7月,4个主城区街道全部成立社会工作协会。

只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合肥市就实现了社会工作协会县(市)区和4个城区街道(乡镇)的两个全覆盖,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的协会组织网络体系,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将协会工作与18个副会长单位的职能紧密结合,推动协会工作在各部门、各单位、各领域的契入、结合和发展;二是将协会工作与社区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立足社区基层网络,借助社区服务力量和综合服务平台,带动社区志愿者队伍。

建立机制创新发展

有分析认为,要建立起党政领导推动、部门齐抓共管、基层政府重点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以形成上下互动、条块结合、政社联手、基层普遍开展的新局面。

合肥正是如此。可以说,在起步阶段,政府的强力支持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只是力度有所区别。这与起步阶段社工及社工机构发育不全密不可分。

需要指出的是,截至8月底,安徽省全省获颁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有965人(其中颁发社会工作师登记证书285人,助理社会工作师登记证书690人)。

自上而下建立协会后,合肥市各级重点建设了推动行业发展的建设机制:第一,构建社会工作领导管理机制,确保开展社会工作有领导重视、有机构负责、有专人落实;第二,建立社会工作教育培训机制,合肥市社工协会就联合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合力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促进教育培训服务系列化,开展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第三,形成社会工作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立了社工聘任、评价和薪酬保障制度。包河区重点扶持民办机构,委托合肥市首家无业务主管单位社会组织——合肥市爱邻社会工作服务社具体负责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管理,免费提供500平方米机构集中办公场所,并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提供资金及相关支持。

案例②

南京:积极吸纳会员调动社会资源

与合肥相似,8月刚刚成立的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的建立,同样显示了行政力量在前期推动地方社工协会建立时的重要作用。

会长蒯本宪介绍,该会在筹备阶段不仅成立了由南京市民政局主管副局长任组长的筹备组,而且民政局在人、财、物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蒯本人即是该市民政局的一位处长。其430个个人会员中80%来自民政系统,97个单位会员中90%来自民政系统,而民办社工机构参与数不到10家。

对于协会建立之后的任务,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蒯本宪说: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在建立初期,不是先谈如何“去行政化”和“非官方化”,而是应该积极动员和吸纳政府资源,提升协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蒯本宪强调,不能简单地将社会工作协会与政府的关系归类为“合作伙伴关系”或“依附关系”,而应该根据各地社会工作发展基础、政府管理与创新氛围、社会需求状况等实际不断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

案例③

北京西城区:以会带所

2009年,西城区率先成立北京市首个区级社会工作行业组织——西城区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并逐步形成了“以会带所”的行业组织工作模式。

“以会带所”工作模式,从形式上看,就是西城区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受西城区委社会工委的委托,对西城区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所承担的社会服务项目进行管理,通过对经费管理、进度控制、成果评估等方式逐步介入事务所的日常管理。实质上,这个模式是一个推动职业队伍建设,并通过职业队伍建设引导和推动整个社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的工作模式,全面体现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的社会建设大格局下,“社会队伍社会建、专业队伍专业建”的工作思路,而政府则是“以会带所”模式的主导者,是牵头人、策划人、购买人、控制人。

案例④

上海市:两条腿走路

据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秘书长郭小牧介绍,上海全市10个协会中,有偏重从业者的“社会工作者协会”、偏重行业建设的“社会工作协会”和偏重平台建设的“社会工作者联合会”,根据各地不同的目标和诉求而设。但有一点是极为相似的,就是各协会都与政府的关系十分密切,得到政府的经费支持,重点业务也是以政府委托的管理职能为核心。

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到今年已经有20年的历史,在不同的阶段承担着推动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不同任务。经过四届理事会,已经在治理结构和组织建设上实现了去行政化,体现出专业协会的独立意志。协会的第四届理事会全部由来自学界和实务界的专业人士组成;在理事会领导下建立独立运营的秘书处,一方面接受政府委托行使管理职能,一方面发动业内自身资源开展专业推动工作。

依据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的经验,郭小牧指出,随着机构的发展,协会必然面临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专业协会,专业人员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如何才能从完全依赖政府发展为依靠从业人员自身的力量做大做强?只有实现了这一转型,协会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案例⑤

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行业组织的职能定位具有阶段性

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工作协会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创与探索阶段(1999-2003),主要做推广理念、培训认证、行业咨询、海内外交流等工作。具体包括举办社工沙龙开启浦东社工本土化探索之路、建立社工站探索运用实体化的形式推进本土社工实务。第二阶段为发展与壮大阶段(2003-2010),主要工作包括实务推进、制定标准、机构孵化、项目研发等。孵化培育了专业社工机构,开发职业标准培养了专业社工人才,建设薪酬体系形成了激励社工人才机制,开展机构建设拥有了会员服务部、研究发展部、培训鉴定部、项目开发部、宣传联络部等五个内设部门。第三阶段为转型与提升阶段(2010年以后),目前正在完善人才发展、提升质量、会员服务、行业研究等工作。具体包括严格准入积极开展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评估,完善行业薪酬体系,加大督导培养力度,创新会员服务形式,搭建资源整合平台,开展行业研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等。

回顾这三个阶段,协会秘书长国云丹总结,社会工作行业组织的职能定位应该与当地社会工作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相适应。

在谈到社工协会与政府关系时,国云丹提出以下几点值得记取:一是理解政府。协会要充当政府要求与社工服务的中介人,政府利益与社会诉求的调解师。二是引领政府。社工协会有义务为政府献计献策,用它擅长的方式影响政府政策。三是跨越政府。要利用社工协会的组织优势打破政府部门划分所带来的弊端。最后,社工协会是不是也可以用适当的方式监督政府?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