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我国教育公益领域呈现八大新趋势
我国教育公益领域呈现八大新趋势

2020-01-22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王勇

  2019马云乡村教育发展年会暨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首次举办“校长领导力圆桌论坛暨新乡村教育家授徽仪式”,让更多关注乡村教育的力量汇聚,共同倾听乡村校长的困难,为他们出谋划策

■ 本报记者 王勇

1月15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中国教育公益领域发展研究报告(2019)》。

通过对教育公益组织的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及教育公益领域的资助情况分析,《报告》总结了教育公益领域的变迁和趋势。

《报告》定义的教育公益组织的工作内涵是:对应中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不同层面的问题,从小切口处以较少的资源,在政府以及市场无法或者无力顾及的问题上协助解决,并且在政府并未注意到的教育创新层面起着引领作用,起着“倡导/探索/试错”的使命。

随教育发展需求变化

《报告》指出,在中国社会组织不断壮大的队伍中,教育公益组织一直是最活跃、最重要的一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围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教育进入了发展改革的快车道。90年代以来,教育社会组织应运而生,成为助推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力量。

教育公益组织的功能和工作内容随着国家教育发展的需求而变化。以“希望工程”为代表的早期教育公益行为,以教育资源的拾遗补缺、捐资助学为主。

在“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围绕“上好学”的需求,伴随农村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2000年后的教育公益行为扩大为各类支教活动、阅读推广、教师培训、对流动及留守儿童的关爱,以及围绕互联网技术开展的网络课程、双师课等,从硬件转向软件,从物质转向对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对改善和提升教育品质的关注,进入到课程、课堂、教材等教学的核心领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教育和教育公益面临着新的挑战。不仅需要从应试教育突围,也需要面向互联网和智能机器人时代,为未来而教。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走上了教育创新之路。

行动策略更关注教育内涵

《报告》指出,作为有组织、有资源投入的社会化的教育公益实践,大概始于1980年代末与1990年代初期。

最开始的发展阶段并未形成成熟的教育公益的概念,主要从“扶贫济困”、“儿童保护/关怀”等传统的公益活动角度开展,基本行动策略是为中小学生提供助奖学金,除此之外还包括修建校舍、图书室,捐教学设备、用具,赠书等以物资及基建为主的服务。

随着对教育本身的认知和思考在不断的加深,教育公益组织从最初的资源导向逐渐转为教育导向。

一方面,部分组织的服务内容从帮助入学转化到帮助全面成长,课程设计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宽,涵盖健康、卫生、性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内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阅读领域的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进行教育价值观倡导和直接推动教育系统变革的机构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直接加入办学,从课程、教学、管理、评价等系统性框架重新定义学校。

行动主体泛机构化

出现联盟性机构

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与人、人与资源的链接方式,再加上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体进入教育公益领域,教育公益领域教育公益领域资源传递方式和组织人力的方式在不断变化,从早期的固定形式(NGO、基金会、协会社团),发展到以项目形式(企业CSR、主题公益活动等),到平台性的组织形式,教育公益组织类型逐渐多样化,教育公益行动主体的泛机构化。

现在提到教育公益组织,不仅包括组织型的如基金会、NGO、社会企业,项目/活动型的企业CSR项目、高校社团、网络社群项目,同时包括集群化教育公益网络包括依托互联网的教育公益社群、平台型组织以及项目联盟。

跨界合作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感增强,也开始关注慈善事业的社会回报;同时,教育公益组织面对的社会问题愈发复杂,同时极缺资金支持,和多元力量合作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募捐方式。商业力量开始大量进入教育公益领域,跨界合作逐渐增加。

企业参与教育公益的方式除了捐款,也愈发多样化:企业基金会大量涌现,从项目资助、项目实施、行业支持等各个方面开展与公益组织的合作;企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搭建平台的方式助力教育公益领域的发展;创新教育机构加入公益行业,商业教育资源提高了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多元力量的参与同时也在推动社会化学习的发展,借助商业庞大的资源链接能力,各类社区机构/社区学习中心逐渐兴起。

除了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公众、媒体等多元力量也在用各种方式与教育公益领域开展合作。

跨界合作的增加同时也给教育公益组织带来挑战:

多元力量的参与意味着教育公益组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处理多个合作方的关系,对项目管理能力要求提高;

资金来源的变化同时也提高了对公益组织财务透明的要求;

商业手段的影响力和效率较高于教育公益组织,一定程度上抢夺了具有付费能力的市场(例如商业的绘本馆、图书出版、儿童阅读写作辅导培训班、亲子班、夏令营的扩张),对公益项目质量的要求提高;

在教育市场化的影响下,教育公益组织更容易卷入对资金和体量的追逐,出现追求数量化、规模化的现象,给教育公益领域带来很大的冲击。

增强与政府、学校合作

教育公益组织开始参与到系统性改善教育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中,就意味着需要与当地政府以及学校有更为密切的沟通、合作。

一些机构通过对教育领域的传播,与当地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开展调查、研究、培训等项目,倡导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影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同时,除了进入学校开展公益项目,教育公益组织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的新方式,以出资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中,不断通过自身的实践影响所在区域的学校改善。

此外,政府、学校对教育项目的采购也是公益机构的资金来源之一,部分公益机构为了获得足够的运营资金,也在更加积极地寻求与政府的合作。

专业化评估仍是短板

教育公益领域的评估主要分为项目评估与组织评估,部分基金会进行资助时会对资助单位进行组织评估,但主要偏向于财务方面。

项目评估近几年有所发展,代表性的案例为歌路营“新一千零一夜”项目效果评估,真爱梦想“梦想中心”项目影响评估等。此外,也有公益机构开发了相关的评估框架。

但整体来看进行评估的项目仍比较少,第一,是进行项目评估往往需要大笔费用,在资金情况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公益组织往往不会将费用花费在评估上。

第二,部分组织缺乏评估思维,在没有外力明确要求的情况下往往很少主动进行评估。

第三,对于公益项目评估的标准和目标并没有一致的结论,公益组织对哪种内容的项目应该评估、如何评估等问题存在疑问,仍需要进行更深度的探讨。

受世界教育趋势影响

世界教育出现的新趋势、新潮流如慕课(MOOC)、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PBL)、STEAM等影响着中国教育发展趋势,社会化学习、游戏化学习、主题式教学、学生为中心、引导、教练等教育新名词渗入到中国教育公益领域的发展中,教育组织纷纷在自身的项目中引入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催生了更多创新教育视角下的活动、机构。

同时,对于早期养育影响智力发展的研究也影响到中国早期教育的发展。例如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一村一园计划”,通过和县级政府合作,利用各村现有闲置资源,招募当地幼教志愿者,为偏远贫困村落3-6岁儿童提供低成本保质量的免费学前教育。

对学前教育关注显著提升

教育公益组织之前的行动领域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早期关注学前教育的组织较少,中国公益组织在2000年之后开始关注、支持农村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

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逐渐重视,学前教育在中国开始普及。2011年政府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后,城市和农村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以为政府主导在农村建设乡镇这些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成为城市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力量。

近几年,教育领域对学前教育的讨论兴起,国家政策提出要保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专业领域提出倡导和支持,研究指出0-3岁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

但目前大部分农村和基层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缺乏合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教师队伍不稳定;在幼儿0-3岁阶段,广大农村地区儿童早期教育几乎空白,育婴专业人才极度匮乏,托幼机构鱼龙混杂。

快速发展的中国幼儿教育,涌现出很多问题和挑战。教育公益组织开始积极地面对问题和挑战,寻求解决中国幼儿教育的社会公共服务之路。教育公益组织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显著提高,现在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服务方向集中在儿童早期干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亲子阅读、幼师培训等。

重视校长和教师

教育公益领域从关注硬件到关注内涵的转变还体现在对校长、教师的支持上。2013年以来,教育公益领域集中出现了一批民间教师奖及针对校长群体的培训、评奖等项目。

各个公益项目内部设立设立奖项成为校长、教师支持类公益项目一种常见的形式。奖励方式不仅有单纯的提供奖金,往往还会提供培训机会与其他各种支持。这类活动不仅是对获奖者工作成绩的肯定与鼓励,同时有助于在群体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甚至更有助于志同道合相互连接形成成长自组织。

近年来也出现“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小额资助”类项目,教师可以申请资金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索尝试。教师由被动方变为主动方,有意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会主动申请资助,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地将优秀的教师筛选出来,同时又能更好地保证支持的资金能够更好地被使用,资助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