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老年社工的迷惘与前行
老年社工的迷惘与前行

2019-10-22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相阔

社工带领老人们做手指操

社工教老人“玩”烘焙

■ 见习记者 相阔

小晶,25岁,中华女子学院社工专业毕业后就职于北京市朝阳区一家私立养老院,从事老年社工相关的工作,一做就是两年。为了更加真实地还原自己的工作内容,小晶主动向《公益时报》记者展示了自己的朋友圈,文字密密麻麻,内容生动风趣。“朋友圈几乎成了我的工作内容记录簿,有些内容看上去可能些许幼稚但我想尽可能地留下多一些记忆,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了这些可爱的老人。”

养老机构的“读心师”

所谓老年社会工作,就是把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应用到老年人生存和活动的机构和领域,帮助老年人群体解决晚年阶段面临的生理、心理、医疗、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这不仅要求老年社会工作者具备专业活动有关的知识体系和技巧,而要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状况,行为习惯等有较深的认知和全面的了解。

2018年9月27日,民政部发布了《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征求意见稿),社会工作被纳入星级评定标准,将推动全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持续提高。截至2018年11月,全国养老机构共有1.68万名社会工作者。然而,对于老年社工行业刚刚起步的中国大陆来说,老年社工在养老机构中的角色定位一直处于模糊状态,很多人常常将老年社工等同于护工或者家政人员,认同度较低。在工作的初期,小晶也面临了同样的困惑。

“刚入职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是个杂工,事无巨细,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和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认知又相差太远。有次因为多给一位老人多吃了一块小饼干,老人家属狠骂,说我这个‘护工’不专业。说实话,心里挺委屈的。”

“包括我的家人在内,很多人认为老年社工就是陪着老人聊天和做活动,这的确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但绝不是我们工作的全部。”小晶向《公益时报》记者坦言,“记住自己负责老人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信息是开展工作最基础的要求。相对于确保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老年社工更应重视老人们的心理层面的需求和帮助他们重新寻求社会价值定位,因此要求我们学会‘察言观色’。我们接触到的老人基本上都是很含蓄内敛,遇到困难时,会隐藏自己的内心,如果自己不能及时的捕捉到这些微小的变化,可能会酿成大错,这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格的专业性。工作从被动到主动,在不断地摸索中,我也找到了工作的挑战性和真正价值所在。”

首都师范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负责人、研究生导师蔡鑫教授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工作一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认知度和信任度较高。在这些地方,当出现一些问题时,大多数人会第一时间向社会工作者主动寻求专业的帮助,社会工作者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在中国大陆,大众普遍的意识还没有到达那一步,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定位还存在一定误区,这便要求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主动性更高,也应更具有更多的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学会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服务的对象和事业。这也应是培养社会工作者一个最基本的准则。”

教育先导的社会工作事业

《2018年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显示,全国现有8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科专业,348所高校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150所高校个研究机构开展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全国范围内共有17个社会工作方向的博士点,每年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近4万名。

“与西方国家的发展进程相比较,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呈现‘教育先导’的明显特征。近三十年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中国大陆有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每年有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然而相对应的社会工作职业是有滞后的。也就是说,中国大陆的社会工作尚未实现职业化和制度化,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已初具成效。这是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事业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政府亟需解决的矛盾点。”蔡鑫向《公益时报》记者说。

蔡鑫向《公益时报》记者表示:“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时候,高校非常重视相关专业的实践活动。按照国际通用标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需在学习期间完成800个小时的实习设定。高校和相关企业、行业机构、社会组织长期保持友好的合作关系,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有些学生在实习期间感觉很好,毕业之后就继续在实习基地任职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是希望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职业、社会工作事业三者之间达到一个理想的关系状态。也希望受到政府、各相关机构、行业协会给予社会工作者的更多关注和政策、职业上的支持,共同推进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老年社工何去何从

“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不受社会大众重视和接受是我们老年社工在工作中最大的感受。坦诚说,长期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很少,加之不受重视、福利待遇不高等因素,很多人在干一段时间后就选择了转行。”小晶向《公益时报》记者承认道,“毕业这些年,同学之中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我相信选择这个事业的人都是有情怀的,但是没有基本生活保障和相应的社会尊重时,情怀又能支撑我们走多久呢?”

蔡鑫向《公益时报》记者表示,社会工作是现代福利体系下的制度安排,依托国家福利制度的政策。在福利完善的国家和地区,相当部分社会工作者是由政府直接面向社会出资购买的。然而在中国大陆走了另外一条不同的路,即以项目制形式向社会机构组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优点是可以快速切入相应领域;缺点是在市场整个资源购买比较有限的情况下,以竞争方式购买,就会出现保障不足的现象,从而导致社会工作者生存情况不理想。同时,短期化的项目制购买缺乏成效和保障。很多社会工作者所拿到的其实是“劳务费”而非“工资”,因此社会工作者很难获得丰厚的薪酬。另外,虽然每年有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但是专门从事老年社工的人才少之又少,而那些年龄较大在基层与老人接触的社区工作者又不曾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职业发展上升空间略显不足。

在蔡鑫看来,破解现有的老年社工困境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制度和政策的依托下,倡导政府层面站出来,直接购买一些社会工作岗位放到养老机构中,给社会机构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看到了真切的效果,各大养老机构都会争相效仿。

其次,盘活整合行业内机构、协会的资源,规范行业制度,提升薪酬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进来。最后,老年社会工作者永远不要丢失自己的情怀和热情,深耕老年社工领域,坚守社会工作事业。

“虽然现在社会对于我们老年社工的认知度并不高,但我坚信,随着行业体系的完善,福利待遇的规范,社会地位的提升,中国大陆的‘社工’事业的发展一定会吸引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投入其中。”小晶如是说。

(文中小晶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