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6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皮磊
对很多人来说,10月1日可能只是长假的开始,但事实上这一天也是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日子:199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10月1日为“国际老年人日”,意在唤起人们对老龄化问题的关注。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自1999年到2017年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了1.1亿人,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到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
人口快速老龄化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如何应对也是上至政府下到民间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很多社会组织开始进入养老领域,不同于传统机构或政府部门,他们更具灵活性和创造性,探索出了很多新型养老模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华俊看来,组织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推动养老事业发展已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
据高华俊介绍,近几年来,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养老政策文件,在加强对人口快速老龄化问题重视程度的同时,也提出要组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五年前,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我国的养老事业还存在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同时,该意见还明确要鼓励公益慈善组织支持养老服务:引导公益慈善组织重点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养老产品开发、养老服务提供,使公益慈善组织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力量。积极培育发展为老服务公益慈善组织。积极扶持发展各类为老服务志愿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去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再次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做出明确规定,要求为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提供更多更好支持。事实上,近年来已经有不少社会组织及民间机构在试水养老,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些新型的且更贴近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模式。
2014年7月,由民办非企业单位北京龙振养老服务中心开办的三里屯托老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该中心以居家养老为主要服务内容,就近为周边社区老人提供“驿站式”服务,包括全托、临时托管、短期托养、老年餐桌以及生活照料等上门服务。
中心还会根据需要为老人提供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充分体现了“驿站式”服务的优势。比如,针对老旧小区行动不便的老人的洗浴需求、出行需求,该中心购进了便携式床上助浴设备、爬楼机等,为老人提供上门助浴和到机构助浴服务。此外,该中心采取开放式的管理,家属在不影响老人休息的情况下可以随时过来探望。
这种新型的驿站式养老很快得到了社会及政府部门的肯定。2016年,以该中心为模板,北京市制定了《关于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的意见》,计划在北京城六区试点建设15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民政部对其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记者在此前的采访中也了解到,一些社工机构由于贴近社区、专业性强、思维灵活、能链接丰富的社会资源,加之他们了解老人的养老需求,也探索出了一些更加贴地气的养老模式。北京市丰台区蓟翔社工事务所推出的三社联动“聚宝盆”项目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该项目借助“互联网+科技养老”等多种手段,以社区为平台,在专业社工的引领下,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充分满足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同时,项目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培育孵化和增能服务,使其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运行、自我造血功能,服务于居家养老。此外,运用“互联网+管理”的方式,该项目还搭建了一个志愿服务线上线下及优化互动平台,让志愿者也能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作为民间机构,我们可以通过政策倡导、提供咨询、建议等,推动政府部门行动。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去推动全社会关注老龄化问题。这也是我们这些年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高华俊谈道。
尽快建立养老人才培养体系
不过,虽然这些民间机构的努力能够解决一定的社会需求,但由于养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比如老年人对护理的需求,以及一些专业性的需求,比如提升生命质量的需求、提升人生价值的需求等,这些积极的养老需求目前还是无法得到满足的。
在高华俊看来,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养老人才培养体系,养老人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还没有发展到深度老龄化阶段,而深度老龄化将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更为巨大的压力,所以必须尽快建立起养老人才培养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也是我们最着急的事情。”
他的担心不无道理。
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年报(人才篇)》显示,目前我国持证养老护理人员不足2万人,而需求量至少为15万人。2015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总数大致为4063万,占老年人口比例的18.3%;按照国际标准每3个失能老人配备一名护理员推算,我国至少需要1300万护理员。
除了护理人才,养老管理人才的欠缺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在官方培训体系之外,公益慈善力量的加入也显得尤为重要。
2017年6月,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和上海亲和宇宙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了“国际公益学院亲和源特训营”中高级养老人才项目,致力于打造中国的“养老黄埔军校”。该项目旨在以公益的力量为养老行业持续培养有爱心、有恒心、有学识、具备高度使命感、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新生代中高级管理人才,推动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该项目的学员都是来自海内外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在经过6个月的高强度理论学习、项目实践、论文撰写后,他们对整个养老行业的发展有了全面了解,同时也基本具备了各类养老项目的营销、运营、管理知识和技能。学员在结业后将奔赴各地新型的养老服务机构参与管理工作。
在2018年的开营仪式当天,一批养老机构向培训机构填写了“人才定制书”,还有一批知名机构和公司成为特训营教学战略合作伙伴。而据主办方介绍,去年首批学员学成后已走上相关的管理岗位,成为一支“新锐”的养老管理队伍。由此可见社会对于养老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十分强烈的。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公益慈善行业在推动养老行业发展方面产生的影响力是十分有限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养老领域仍旧不如儿童、教育、扶贫、救灾等传统领域受关注,养老问题还没有被社会普遍认知,而公益慈善领域对老龄化的认识也是有一个过程的。
高华俊谈道,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曾与日本广岛大学和日本创生会株式会社进行合作,开展国际养老产业管理EME班,引进日本先进的养老知识体系,培养本土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性思维且精通实务的养老行业领袖。“该项目第一期培养了二三十人,但在第二期时招生都成了问题。这需要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动起来。”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驿站养老、智慧养老、互助养老……
不可否认,各地政府根据当地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以及财力情况、政府工作力度等,对民间机构出台了不同的优惠和支持政策,比如床位费用补贴、运营补贴等,确实吸引了一些民间力量参与进来。但目前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出台统一的支持政策,各地支持力度也大不相同。
中国老龄人口基数过大,如何才能惠及2.4亿老年人和4000万失能及半失能人群,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养老技术和理念,或许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高华俊告诉记者,其所在机构也在为此进行尝试。10月2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健康养老国际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为“健康中国行动与积极老龄化”。
他谈道,我国的养老事业面临着供给不够、专业人才不够等非常现实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是目前最迫切的需求。“为什么要举办一个国际论坛?就是希望集合全球先进的养老理念和技术,帮助推动并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我们也希望这些国际机构能够把自己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体系带入中国,进而影响我们的养老事业,促进国内养老事业的发展,最终推动中国养老行业采取一些实质性的行动。”
据了解,慈善家的参与将是此次论坛的一大特色。专家认为,虽然国家及地方层面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对企业有一定的支持,但由于各地落实情况不均衡,支持力度也较为有限,导致养老市场发展仍显缓慢。因而,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在生存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也没有精力去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
“慈善家追求的是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经济利益,因此他们有耐心去关注养老事业的发展。对慈善家来说,养老行业也是一个天然的机遇。他们可以推动建立全球性的合作、探索世界范围内如何应对老龄化趋势,推动养老理念和技术的普及。这对于养老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慈善家也应该去尝试支持一些具有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的项目。”高华俊告诉记者。
■ 本报记者 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