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十年前没有微信,也没有99公益日 中国绿化基金会:当年我们这么做生态扶贫
十年前没有微信,也没有99公益日 中国绿化基金会:当年我们这么做生态扶贫

2018-07-31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皮磊


 “幸福家园暨网络植树”生态扶贫公益项目宁夏项目地枸杞丰收(中国绿化基金会供图)

本报记者 皮磊

如果没有微信,也没有99公益日,那么互联网公益该怎么做?相信很多人都会在心里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7月1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捐赠方代表、明星公益粉丝团、政府部门代表以及公益组织代表等走进宁夏固原,对中国绿化基金会“幸福家园暨网络植树”生态扶贫公益项目宁夏项目地进行了实地探访。“幸福家园支持的村庄,村民全部提前脱贫。”这是当地人对该项目最简单却也是最中肯的评价。

2007年,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相关单位启动了“幸福家园暨网络植树”生态扶贫公益项目,以10元一棵树的小额捐款模式,借助互联网面向海内外募集善款。十年来,项目影响并带动全球超过3500万人次捐赠5500余万元,援助中国西部偏远贫困地区种植生态经济树超过1500万株,绿化荒山荒地面积超过11万亩,贫困地区受益农户达15000户。

十年前,互联网信息技术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社会上关于“生态扶贫”的声音也比较弱;通过十年的摸索实践,该项目逐渐融合了生态建设和消除贫困两大难点,开创了自然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可持续公益新模式,对其他扶贫项目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将生态保护和扶贫结合起来

我国西北部地区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沙化现象比较严重,这对农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靠天吃饭是很多地方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导致当地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在一些贫困地区,向自然要地的情况也十分严重,过度开垦山地、林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也是很多公益机构在探索的方向。

中国绿化基金会希望通过“幸福家园暨网络植树”生态扶贫公益项目,动员社会力量,支持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帮助当地贫困家庭实现劳动脱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进一步增进全社会对环境保护、扶贫减困的认识,使生态建设与扶贫减困等行为成为更多公民的自觉行动。

甘肃省通渭县是该项目的首个试点地。据了解,通渭县是甘肃省18个干旱县和全国4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全县46.82万人中,贫困人口为10.49万,人平均年纯收入不足900元。该县县域内沟壑纵横,资源禀赋较差,农民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同时,过度开垦山地的情况屡屡发生,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针对这一情况,项目组在调研和设计之初就综合考虑了生态脆弱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贫困地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农村社区家庭的可持续发展替代生计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林业增汇和适应等问题,并进行了统筹规划。

通过科学计算,项目组决定在通渭县以5元1棵沙棘树、400元1亩沙棘林、2000元1户贫困家庭的捐助标准,支持当地农民开展大果沙棘生态经济林种植。截至2011年8月底,到账捐款599.65万元,种植大果沙棘8.3万亩。当年,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验收显示,沙棘成活率较高,一度超过国家造林技术标准要求的干旱地区株数保存率,为当地生态治理和农民脱贫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针对不同地区的生态情况,中国绿化基金会也会因地制宜,适当调整项目执行方式。

2012年,该项目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落地。金秀县贫困发生率为21.9%,比广西贫困发生率高七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3.4个百分点。2011年,全县人均年收入仅有2332元。

虽然当地农民收入比较低,但与甘肃不同的是,当地的生态环境非常好,森林覆盖率超过84%。在此背景下,项目组决定引导当地农民种植石崖茶,并通过技术培训的形式让农民掌握种茶技术。这样一来既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又依靠自然环境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

此外,从种植稻米到种植茶叶,生产方式的改变不仅极大地减少了当地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时间,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也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寻找其他生计,进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据金秀县林业局统计,该项目实施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3708元增长到了2015年的5941元,增幅达60.2%。同时,森林涵养水源、土壤保育、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均有显著提升。

发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截至目前,中国绿化基金会分别在甘肃通渭、广西金秀、宁夏固原等地开展了“幸福家园暨网络植树”生态扶贫项目,影响和带动全球超过3500万人次捐资支持,社会捐款累计超过5500多万元,援助中国西部偏远贫困地区种植生态经济树超过1500万株,绿化荒山荒地面积超过11万亩,贫困地区受益农户达15000户。

不过,与其他公益项目不同的是,生态保护和扶贫都属于长期工程,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成效。也这是因为如此,类似的公益项目公众关注和参与度都相对较低。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每年政府机构、企业、学校或其他组织都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植树造林活动,但真正发动公众主动参与进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增收,除了需要更高的公众参与度,还需要严谨且灵活的项目设计。

2009年,中国绿化基金会启动了另一个全民参与的绿色公益品牌项目——中国网络植树节。网友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捐款或者捐植一棵树,资助西部贫困地区开展植树造林、劳动脱贫、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生态保护与消除贫困建设活动,让项目地农民从绿色公益事业中得到实惠。该项目还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下活动吸引公众参与,在宣传绿色环保理念的同时助力精准扶贫。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经连续举行十届,成为线上线下同步开展、连接各方共同参与环保公益的示范项目。公众参与形式也逐渐由单一转向多元化,如森林跑、绿植认养、环保涂鸦墙、绿化成就展示等,在倡导全民关注环境、参与生态扶贫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为让公众及时了解项目进展,向社会反馈项目执行情况,中国绿化基金会还会定期组织网友对“幸福家园”项目地进行实地探访。在7月19日宁夏项目地探访活动中,易烊千玺等明星粉丝团自费参与,并同“千玺林”扶持的农户进行了深入交流。

明星及粉丝团对项目的支持和深度参与也成为该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一大亮点。在中国绿化基金会秘书长陈蓬看来,发挥明星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并鼓励明星粉丝团积极参与公益,进而带动更多人主动参与,最终能够形成“1+1>2”的社会效果。

据了解,易烊千玺是“幸福家园暨网络植树”生态扶贫公益项目的公益大使。“千玺林”项目发起于2016年1月,两年多来,易烊千玺粉丝团动员爱心粉丝们在宁夏固原地区项目地捐赠234.2亩共计52000株枸杞,以生态扶贫的方式使得95户村民从中受益。

此外,粉丝们还在网络上发起了“我为千玺种棵树”话题,该话题也荣获了2016微公益十大最具影响力公益项目。

“回顾这十年的发展历程,我觉得幸福家园项目实现了从单一地点到多个地点落地,其效果也是由弱到强,辐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参与也越来越多。今天来看,这个项目实际上也是对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个鲜活实践。”陈蓬表示。

专访中国绿化基金会秘书长
陈蓬:我们要不断探索网络公益发展规律

 


中国绿化基金会秘书长陈蓬在2018年宁夏项目地探访活动中致辞(中国绿化基金会供图)

《公益时报》:你曾到很多地方进行调研,在生态保护和扶贫等方面看到了哪些变化?

陈蓬: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我们国家发展方式的一大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总体来说,我觉得社会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很多,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也很大,对生态建设也很重视。

当然,这其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在社会参与力度方面,生态公益项目募集到的善款与教育、卫生、扶贫等领域相比还是很低,因为生态项目周期比较长,见效也慢。但值得肯定的是,目前公众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这也要求我们开发更好的线上线下参与渠道。

《公益时报》:“生态扶贫”的理念最近几年提的比较多,但十年前中国绿化基金会就已经开始在这个领域进行实践。当年发起这样一个生态扶贫公益项目是出于什么考虑?

陈蓬: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化现象比较严重,由此导致的人口贫困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也是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问题。如何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找到一个合适的落脚点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

另外,西部贫困地区需要绿化,但是发动大家每个人拿出三五元钱去西部植树也不现实。所以我们想到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络捐赠、植树活动把西部地区和广大网民连接在一起,不管捐赠多少你都可以参与这个项目。捐赠额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我们就会找到合适的地点将项目落地。在这个过程中,公众、企业、政府、农户等各个环节都参与了进来。

《公益时报》:前不久,基金会组织了一次项目地探访活动。这次活动吸引了易烊千玺等明星粉丝团,而且他们都是自费参与。你如何看待明星名人以及粉丝团对于公益事业带来的影响?

陈蓬:生态环境保护和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苦的工程,需要长期投入,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明星的一言一行能够影响并带动一批人关注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在社会上产生一种示范效应,同时也能够产生很好的传播效果。

对于粉丝来讲,在追星的过程中其自身的价值观念也会受到影响,比如通过跟随明星做公益来支持他们,对自己来说也是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在这方面易烊千玺粉丝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公益事业来说,明星及粉丝公益能够产生“1+1>2”的效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益时报》:十年前没有微信,也没有99公益日,但是基金会的生态扶贫项目紧紧抓住了时代发展趋势,在“互联网+生态扶贫”方面做得非常好。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陈蓬:“互联网+”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在网络筹款方面我们行动比较早,比如说十年前我们就创立了“中国网络植树节”这个品牌项目,现在很多机构也推出了类似的筹款项目。另外,我们还积极推动志愿者现场体验和网络反馈系统建设,对于行业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启示。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互联网+生态扶贫”的主题没有变,我们一直在坚持。最早我们还通过手机短信进行募捐,互联网技术升级换代了,我们就跟着升级换代,将业务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公益时报》:一个项目能够坚持十年确实不简单,最重要的还是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

陈蓬: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能够和大家分享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环境的建设要贴合国家的决策部署,及时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第二,公益项目的设计、开展要紧密结合广大公众的需求,要和公众的需求合拍;第三,要注重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重视科技创新对公益事业产生的影响;第四,要不断创新自身的管理手段和理念,由松散的管理走向规律性的管理。

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公益机构应该建立一套快速反应机制,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研究网络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对市场细分做专门的研究工作,比如说哪个地区捐的钱最多、哪些群体愿意给你捐钱、在什么时间段捐钱的最多等。针对这些分析,公益机构要做好相应的对策。

《公益时报》:中国绿化基金会是改革开放以来成立的最早的基金会之一,你觉得这么多年来基金会的发展理念及工作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陈蓬:中国绿化基金会已经走过33年的发展历程,这其中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总体来说还是朝前发展的。我们从过去单一的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逐步转向综合性发展,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开展植树造林的同时,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防止沙漠化、传播生态文化等一系列工作。

在筹款方面,我们由以往的被动接受社会捐款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出击。基金会的工作也从零碎化转向品牌化,培育除了绿色公民行动、百万森林计划、幸福家园-西部绿化行动、自然中国等一批品牌项目,从依靠民间和企业转向多方协作,同个人、企业、地方政府、社会团体等各方面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