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社会工作教育:协作模式探索与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结合
社会工作教育:协作模式探索与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结合

2017-10-11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马来西亚社工联合会会长Ismail Baba:东盟国家社会工作教育的融合与合作

2011年3月,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了第一届东盟国家的社会工作研讨会,我们把它叫做东盟国家社会福利教育者及社会工作联盟大会,宗旨就是希望能够增强整个东盟社会工作者的团结,打造教育者、执业者和社会工作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

在这个框架之内,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关注的问题,在马来西亚的社会工作的教育学院和社工的职业者和科研人员,他们有没有做好准备跟我们其他的东盟各国的同仁一起去推进合作呢?

我们不知道东盟的其他会员国有没有意识到在那里的社会工作者也需要跟其他国家的社会者去进行联络和合作。

我们通过测试发现,其实我们还做得不够,我们还需要在整个东盟的框架之内把更多的高等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合作,比如说像东盟的社区工作、东盟的社会政策以及本地化的社会工作。

我们希望能够强化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及社会工作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另外我们还要推广联合、协作,推广整个社会的社会工作的层级和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能力。能力构建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强化来自非政府机构的社会工作的职业者,不光是职业者,还有来自其他部委的社会工作者。

我们非常需要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去推广我们社会工作整体的现状,尤其是在东盟的各成员国之内。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执行院长史柏年: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成就、特点和转型

从1987年马甸会议到今年,这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首先是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政策法规体系;第二是形成了一个认同社会工作作用的社会共识;第三是形成了一支80多万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第四是形成了一个不同领域开展专业服务的局面。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者人才培养呈现了下面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教育先行。第二个特点是政府推动。政府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推动作用是非常大的,这也是我们的优势。

第三个特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双轨运行,一轨就是专业院校通过正规的全日制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了专业的学生。另外一轨是通过考试、考证制度,来认可了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

第四个特点是分布失衡,人才大部分分布在城市。

现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人才培养应该实现这样几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人才规格方面,要由侧重通才型的人才培养向通材和专才兼顾的方向转变。

第二是从地域分布来讲,要向侧重城市分布向城乡兼顾的方向转变。

第三个转变在知识结构方面,要由擅长宏观知识运用向宏观与微观临床性知识运用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第四个转变是在人才层次方面,要由侧重一线直接服务人才向直接服务于高层次管理人才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的应对策略,首先是致力于农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第二是致力于分领域社会工作专门人才的培养。 第三是致力于社会工作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第四是致力于掌握和运用临床治疗性知识的人才培养。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执行院长史柏年

韩国西江大学教授Sun Kyung Kang:如何能够更好地帮助本地社会工作者

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发展的合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对于我们人类的共存以及包括共同繁荣是非常重要的。未来的社工发展、社会福利的发展都必须要能够建立起全球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才能够实现信息的互换、相互的帮助。

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帮助到本地的学生以及包括本地的社工教育者和社工实践者,能够帮助更好地实现本地项目的执行以及包括社会的变革?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太平衡的,同时经济的发展相对来说也会受到自然灾害、冲突以及战争的影响。这些地区性的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需要社会工作者的融入。

但是很多国家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基础设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支持社工服务。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社工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更多的社工教育老师帮助我们进行学生的培养。

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培训以及社会福利方面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除此之外,我们必须还要能够建立起相关的社工认证体系,特别要和国家机构合作,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高社会福利的专业程度,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要做到这一点。

每个国家都有它非常独特的社会福利传统,所以我们就需要相关的政策能够帮助我们把这些国家的传统价值观真正地融入到我们现有高效的社会福利配送过程里去。社工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发展中国家的社工都是充满激情的,他们希望能够不断地推动本地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进展,他们手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他们仍然充满了激情。

北京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廖晓义:以传统文化创新社会治理

我是个跨界的人,国学界和社工界。我想以我微薄之力来推动,能够促成他们的融合。

我们今天是不是应该来创新社工服务呢?我们今天的现代君子有没有可能养成?我们认为的国学社工是什么样的社工呢?是天地人和的社会境界,尊道贵德的社工伦理,修齐治平的社工方法,经世致用的社工职能。

这样一些职业理论、职业技能是可以和我们现行的舶来的社工体系相融的,但是我们不能把我们更古老的、我们的根脉给忽略了。这些国学的心法是可以成为社工方法的。

我们的社工服务是什么服务?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第一叫社会治理,我们的社会工作以前君子如果不参与社会治理算什么君子?肯定要参与社会治理,要为社会建设出力的。

第二是社会教育,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你拿什么去教育,没有大家熟悉的传统文化,你拿什么去教育人。

第三才是社会服务,有些个别的服务是需要去做的。所以我觉得我们既需要西医式的社会工作,也需要中医式的社会工作,而中医式的社会工作来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这个理论能行吗?我们来看一下模式,建立一个以互助会为自治基础,以联席会为共治平台,以社工站为技术支撑,以党委政府为主导力量。三事分流,大事政府办,小事村社办,私事自己办的责任共担,还有投入改革、建立社区基金会,利益共享。

在这样一个有形的根和无形的根基础之上,我们来一个大院、书院、庭院的空间。然后这个空间上搞耕、读、居、养、礼乐,我们要求社工价值观、知识点、行为范,也是很专业的。然后我们要培养人,社会工作最重要的是培养好的人,乡贤、村官、乡童、社工、义工、游客、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