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4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皮磊
“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大型文化保护公益项目新疆站正式启动
6月6日,由佳能(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能(中国))主办的 “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大型文化保护公益项目新疆站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启动。在国家“一带一路”“文化先行”的提倡下,佳能(中国)于2014年开启了“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文化保护公益项目。该项目旨在用影像对丝绸之路沿线重点城市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作和宣传,为文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唤起公众对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关注。项目成果将无偿捐赠给相关机构,用于今后的学术研究及文化普及、交流活动。
据了解,新疆站是该项目继陕西、河南、甘肃后的第四站。新疆位于丝绸之路的核心路段,项目今年将对新疆多民族交流融合的丰富文化遗产进行影像创作和宣传,并将举办影像文化交流、公众影像征集、媒体采风等系列活动。
用影像技术保护传统文化
作为该项目的发起者和主要负责人,佳能(中国)企业品牌沟通部总经理鲁杰谈到,从2008年开始,佳能(中国)就提出了“影像公益”战略,利用核心影像技术和设备帮助解决社会问题,最大化地创造社会价值,佳能的企业理念是‘共生’,一直以来企业都致力于用影像技术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自然灾害对文化的摧残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刺激,那时候我们才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人来传承,人没了技艺也就没了。作为一家外资企业,我们也在思考,除了捐钱捐物我们还能做点什么?”鲁杰表示,“当时我们考虑到还有影像这一领域,影像正好是一个能够利用起来的工具。2008年我们筹备了一年,主要是了解什么叫非遗,怎样做才是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2009年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时候,我们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9年,佳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式启动,项目组穿行3万多公里,深入四川、贵州、云南等8个省、市、自治区,走访了20多位省级、国家级传承人和500多位民族文化持有人,为羌、苗、白、傣、彝、壮、黎、纳西、汉等9个民族的21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拍摄照片多达7万幅,视频1千多小时,累计数据量6TB,并无偿捐赠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等文化研究与保护机构,以此珍贵影像数据资料库助力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事业。
2014年,佳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延伸到丝绸之路,通过专业采集,公众摄影大赛、摄影展及学术论坛,继续践行影像保护文化之路。
“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第一年走过陕西、河南两省。佳能派出专业的摄影团队,利用先进影像设备,在文化专家的指导下,对两地及周边的国家级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深入的记录,如皮影戏、华阴老腔、唐三彩等等,并面向公众举办摄影大赛,项目共产出8000多张珍贵图片。除了文化遗产本身,项目也对其传承人的技艺和生活进行探访和记录,精心制作了两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形成动静态结合的“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影像数据库,用于今后的保护性文化研究、对外交流和传播。同时,佳能还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举办影像保护文化论坛,共同探讨如何运用影像技术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性与可持续性,从而实现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深入的保护。
2015年,“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项目聚焦甘肃,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主题,继续以影像的力量纪录和弘扬丝路之美。一方面,佳能组织专业摄影师及丝路文化专家组成50人左右的采风团队,深入天水、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五地,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文化采风活动,总行程达1300多公里,拍摄作品近5000幅;另一方面,佳能(中国)主办的“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影像征集活动,期间共收到万余幅作品。2015年11月7日,佳能在甘肃省历史博物馆举行“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项目影像展开幕式,分享丝路文化保护的心得,通过影像领略丝路文化的魅力与感动,人与文化的共生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在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抢救和传承,”新疆文联名誉主席刘宾谈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传承人现在年龄都非常大了,健康状况也不是很好,如果来不及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随着他们的离世而消失。所以我觉得影像记录不是纯粹从审美的角度去表现,从技术的角度用影像记录其全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摄影展
刘宾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和产业化结合起来,这样能够拓展传播范围,加大传承力度,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专家参与,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此,鲁杰谈到,企业也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参与到保护和传承中,从最早的参与记录,到后来的传播工作,再到最后的文化传承,佳能一直在运用自己的影像技术参与其中。但她同时表示,文化保护不是一两家企业的事情,这需要整合更多资源,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去推进。
“2009年做非遗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叫非遗,我们也是边学边做。作为一家外资企业,参与中国的文化保护一开始非常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很大的金钱投入,也需要充足的人力投入。”鲁杰认为,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首先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做好文化普及,“我们不希望以那种猎奇的方式比如拍个片子就走了。所以每个文化遗产的项目我们差不多都会做三个月。以前我们请专业的摄影师拍摄这种文化形式,现在我们面向公众征集作品、开展摄影比赛,用影像发现美。影像拍摄不是摄影师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参与,每个人对美的认识也不同,每个人眼里都能够发现自己认为的文化之美,因此应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在接下来3个月,佳能(中国)将与新疆日报社、新疆都市报社共同组织专业的摄影团队,在相关部门及丝路文化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分南北两线深入哈密市、吐鲁番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进行采风活动,并在各地举办摄影文化论坛、丝路影像征集等活动,旨在对新疆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丝绸之路核心区”进行影像创作和采集,唤起公众对丝路文化的关注。
将公益和企业核心优势结合
鲁杰表示,丝绸之路是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纽带,为人们彼此了解、友好对话、和睦相处提供了契机和平台,无数人类宝贵的文化印记和财富也因此得以留存。用影像记录和传承文化,是企业社会责任,佳能希望未来能够得到更多合作伙伴的支持和帮助,将文化带来的感动不断传递下去。
此前,佳能通过文化记录的形式参与文化保护项目,并将作为数据库的资料全部无偿捐赠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今后,佳能会通过影像创作、影像展览、线上传播,包括网站传播、自媒体或新媒体的应用等多种形式,把文化传播给更多的公众。此外,佳能的影像资料也会提供给影像保护联盟,凡是愿意做文化传播的机构都可以使用这些影像资料,进而不断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随着项目的范围逐渐扩大,投入也随之增加,但佳能内部对此项目十分认可。“选择公益项目时,我们会考虑自己的核心优势,也就是影像技术。只有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核心优势,将两者结合,才能保持项目的可持续性。而这样的项目反过来也能对企业品牌产生良好的影响力和认知力。”鲁杰谈到,佳能的文化保护项目连续几年被社科院评为五星级公益项目,在国内也是十大知名的公益项目之一,而这也是企业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