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人物自述 > 王梓木:要看准企业的社会价值在哪里
王梓木:要看准企业的社会价值在哪里

2019-03-12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文梅


王梓木、敬一丹夫妇与孩子们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 本报记者 文梅

对华泰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王梓木的专访约在亚布力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年会的采访间,时间为2月17日下午两点。

相比有些企业家谈起自家企业各种荣誉与成绩时的兴高采烈和滔滔不绝,王梓木的讲述显得低调、平实而内敛。采访全程,唯一让王梓木情绪变得热烈起来的片段,就是说到20多年前,他辞去当时在国家经贸委的官职,下海创办华泰保险公司的往事。

忆起当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对他的期望和寄语,王梓木依然心潮澎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没有辜负总理的期望。公司创始股东不仅通过分红收回了最初的投资,而且仅以每股净资产计算的原始投资账面增值近8倍,一级市场转让后的累计收益达近20倍。我在企业内部讲话时对员工这样说:‘华泰虽然不是大海,但也不是一条小溪,经过22年的流淌,己经由小溪汇聚成一条川流不息、奔腾向前的江河。’”王梓木说。

当记者谈及当下有人认为“不做公益的企业家就不是好企业家,没有支持公益项目的企业就不算良心企业”时,王梓木非常认真地摆了摆手,一连说了三遍“不能这样认为”!

王梓木的履历在同龄人中颇具华彩——197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曾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副处长、处长;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处长、副司长。1996年发起并组建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至今已成功运营22年。

王梓木还有一个并不被太多人知晓的身份: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的丈夫。据了解,敬一丹近年淡出荧屏后,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了社会公益活动。每年不少于4次的华泰“小小铅笔”公益活动,王梓木都会携妻子敬一丹一起参加,因为“公益”让他们感觉到生命的厚重价值和珍贵意义,也让他们倍感满足和快乐。

“对于企业家来说,首先要做好本业,在有余力有条件的情况下做一些公益,但那是副业而非主业。公益事业绝对不是形象工程,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爱的表达。我们华泰成立20多年,公益也坚持了20多年,始终秉持“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的原则。”王梓木如是说。

满足社会价值需求商业价值不期而遇

《公益时报》:近两年您开始思考和研究关于“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等相关问题,并就此多次发声。对国内公众而言,这些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可否结合具体实践谈谈您的理解。

王梓木:任何企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要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整合来创造社会财富,通过商业途径来体现其社会价值,否则社会就无法进步。但如果做企业眼睛只盯着赚钱,看不到企业的社会价值,企业的发展就会跑偏。

当下我们的科技、文明、生产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走进了新时代,与此同时,企业对客户社会价值的判断也愈加重要。那些曾被短期市场导向的企业视为不利的因素,对社会企业或许是一种新的成长机遇。追求企业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不仅是企业精神文明的进步,也是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到新时代的要求。

首先开启这扇大门的是互联网企业,他们将与其相关的服务对象分为了用户和客户两个层面。首先将服务对象变为企业的用户,其次再转化为企业的客户。这其中,用户体现的是社会价值,客户带来的是商业价值。举例来说,美国亚马逊公司成立后亏损接近20年,近几年才开始盈利,但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资本市场也给予其很高的估值。

如果一个企业能够认准社会价值,满足社会价值的长远需求,商业价值会不期而遇。如果只盯住商业价值而忽略了社会价值,做了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事情,企业经营就会“跑偏”,背离新时代企业发展的趋势,最终失信于公众,引发诚信与道德危机,得不偿失。

《公益时报》:您认为当下中国企业家群体对此问题的认识是否足够?

王梓木:我认为还不够。目前很多企业家盯着的还是商业价值,尤其是一些初创企业。办企业首先要找到投资人,积累自己的用户,慢慢地将用户转化成商业客户。现在以类似方式试水市场的企业越来越多,特别是科技企业。但最终这些企业的社会价值是否能转变为有效的商业价值、建立良好的商业模式,还需要一个过程,时间最终会证明一切。

《公益时报》:在您看来,将企业的社会价值有效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杠杆是什么?

王梓木:首先,企业要看准自身的社会价值在哪里,而且这种社会价值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价值,并且有可能转换为商业价值;其次,企业必须具有满足人们不断增长变化的新需求的动能,且有能力对这些需求进行有效供给,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控制成本,该成本要比原来提供同类产品的企业成本还低,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占领市场,赢得客户,也将在追求社会价值的同时赢得商业价值。

《公益时报》:如此说来,难免有人质疑——难道所有的企业都要向社会企业靠拢?只有社会企业才有未来“基业长青”的可能吗?

王梓木:并非如此。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一定要追求社会价值。最早的社会企业形态诞生在英国的社区,其特征是满足人们的一些共同需求,并非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追求社会价值为主要目标。如果一家企业的产品更具有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那么它自然也就更适合向社会企业发展。

当下的社会企业早已超越了最初在英国社区活跃的那种社会企业,已经在更广阔的领域拓展生长。比如亚马逊、苹果、BAT(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都是典型的社会企业,都具备典型的社会价值属性。随着社会的进步,追求社会价值不仅仅是企业家精神的一种升华,也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

作为一名企业家,对社会价值如果没有主动自觉的认知意识,那你就会落伍。还有些企业家,可能已经在做社会企业所做的事情,但他自身还并未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缺少理性的自觉。

当我自己有了这方面的自觉意识之后,我开始尝试“觉他”,将这种认知和理念传播和分享给更多的企业家。2018年亚布力企业家年会召开时,我发表了题为《追求社会价值是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特征》的主旨演讲,起草并与众多亚布力论坛理事共同发起《社会企业家倡议书》。

我在演讲中提到,企业家精神包括的范围很广,过去我主要讲两项内容:创利和创新。不创利不是好企业家;不创新企业则不能发展,同样也不是好企业家。除了创利和创新以外,企业家还应创造社会价值和承担社会责任,这就开辟了创利和创新之外的第三个要素,而这个新要素的产生,与整个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我希望它成为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特征。一旦焕发了这种自觉意识,对企业战略目标的设定、达到目标的途径乃至团队的建设都将大有裨益。

《公益时报》:这其中,有些被戏称为“土豪”的企业家,也能自知自觉地产生这方面的意识觉醒吗?

王梓木:会这样的。因为时代变了,追求企业社会价值的意识并非由一个企业家文化水平的高低所决定,它源于个体的自觉和醒悟,如果这些企业家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且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连带的社会价值,那也是值得称道的。

《公益时报》:政府在此过程中能帮助企业家做些什么?

王梓木:英国设有社会企业联盟,并围绕这个联盟制定了社会企业的大宪章,这些社会企业可在单独的交易所进行交易、拥有单独的发债权等,这些都属于政府提供的政策和平台支持。中国有绿色金融、绿色保险和绿色信贷,这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将社会公众利益放在了首位,其本身都以追求社会价值为主导,涉及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发展建设。这也需要政府针对这些企业的特质,给予他们一些政策倾斜,比如上市优先、贷款优先、债券发放优先等利好和支持,这对于类似企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鼓励,也必将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和推动。

社会影响力投资未来可期

《公益时报》:社会影响力投资您也多次提及,您如何阐释这个概念?

王梓木:社会影响力投资的实质也是一种以追求社会价值为主要目标的投资,其目标并未锁定商业价值,也不追求短期暴利,但经过长周期的发展,其带来的持续稳定收益率往往还可能超过那些单纯的商业投资和商业公司,其中不乏做的特别好的,业绩也有超过股神巴菲特的。例如耶鲁基金的20年收益率就超过了巴菲特的同期收益。

影响力投资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且市场回报稳定持续低风险,绝不贪图一时的暴利。

《公益时报》:您预计社会影响力投资在中国未来表现会如何?

王梓木:我觉得一定会逐渐兴起并得到积极发展。现在商业公司整体还是比较浮躁,很多企业将目光聚焦于短期获利,有些企业在经济困难时还面临着短期内如何存活的问题,所以真正的影响力投资还是会建立在那些大的资金集聚的平台。或者有一些企业家出于理念认同,愿意拿出资金专门投向社会影响力投资,与其他资金分别投向普通商业投资以及个别风险投资区分开来。10年或20年后,可以据此进行综合对比,最后看看哪种投资的收益率更高更稳定。虽说当下难辨高低,但已有相关研究表明,但凡社会价值贡献大、社会责任践行表现良好的上市公司,他们的平均价格指数明显优于普通上市公司。由此可见,社会价值大的企业,其商业价值表现亦呈正比,二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性,这也证明了社会影响力投资的价值所在,未来可期。

做公益是企业“副业”

《公益时报》:现在很多企业都将做公益视为媒介宣传的重点。时下也有不少人认为:不做公益的企业就不算是“好企业”,至于做的实还是虚、好还是坏,好像倒成了其次。您怎么看?

王梓木:不能这样认为。企业家在掌握了人力、物力、资金等多种资源后,首要的责任就是让自己的企业盈利。如果企业不盈利,就是对社会的一种失职,甚至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乃至犯罪。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家的首要职责是办好自己的企业,让企业产生社会价值和社会贡献。向国家纳税,为股东创利,改善员工福利待遇,这些方面都做到了,才称得上一名合格的企业家。履行这些义务本身就是在承担社会责任,也就是在践行公益。

对于企业家来说,首先做好本业,在有余力、有条件的情况下再去做公益,但公益仍是副业而非主业。公益事业绝非形象工程,它是内心自觉自发的表达爱心的一种意识和行动,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