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4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皮磊
■ 本报记者 皮磊
采访马蔚华是在从贵阳市到雷山县的车上。当天上午,马蔚华刚刚参加完壹基金“温暖包”全国启动仪式,随即动身赶往“温暖包”发放现场——距离贵阳市约200公里的雷山县丹江镇固鲁小学。
在当天的致辞中,作为壹基金理事长,马蔚华除介绍了项目的相关情况,还分享了自己近年来对公益行业发展的一些思考。他认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正由过去分散的、单一的、各自为战的模式向跨界联合转变。而在由传统慈善向现代公益转变的过程中,社会公众及公益行业理念的转变尤为重要。
毫不意外,他再次提到了“影响力投资”。事实上,在之前的多个公开场合,马蔚华都曾以“影响力投资”为主题发表演讲,并大力推广这个对于普通人甚至行业内专业人士来说都较为陌生的概念。在他看来,影响力投资是未来公益慈善发展的必然趋势。
影响力投资的概念缘起于西方,旨在在追求良好财务回报的同时追求积极的社会影响力。在马蔚华看来,信息化与金融资本的全球化推动公益行业进入公益与金融结合的时代,影响力投资是公益和金融结合的公益发展新趋势。“用管理现代企业的方法管理公益组织,用市场的原则配置公益资源,用金融的手段实现公益目的。”他说。
让马蔚华感到十分高兴的是,目前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正在协助深圳福田区政府推动影响力投资发展,这将在全国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12月21日,马蔚华将出席由《公益时报》联合国内多家大型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18中国公益年会,并将再次围绕影响力投资发表主旨演讲。在采访快要结束时,他笑着对记者说,目前影响力投资在国内还处于理论阶段,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和大家分享这个话题。
那么,让他如此推崇的影响力投资究竟有什么魔力?对于普通人来说又该如何理解这一缘起于西方的理念?其又能给公益行业带来哪些影响或改变?
影响力投资逐渐被公众接受
《公益时报》:你曾在多个公开场合提及影响力投资,并认为其是公益慈善发展的一种必然。但对很多人来说这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概念,我们该如何理解影响力投资?
马蔚华:确实,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影响力投资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但这个概念在发达国家提出已经有10年时间了,而且已经成为一种主流价值观。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一项投资既要有正向的财务回报,同时也有可量化的积极的社会影响力。我认为它就是公益理念和商业模式的结合、公益和金融的结合,能够代表公益发展的方向。
传统慈善确实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其自身也有很明显的局限性。举个例子,以往捐赠人在捐钱的时候可能会满足于捐赠的过程,但后期很少或者说没有渠道去关心这些善款是不是得到了更好地利用、产生了什么样的社会效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输血变成造血,通过普惠金融、产业政策、技术指导、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提升被帮扶对象的能力。这既需要政府参与,也需要公益组织参与,还要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致性。我理解的影响力投资或者说公益金融,实际上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公益时报》:就目前来说,影响力投资在中国的规模以及发展潜力如何?
马蔚华:目前影响力投资在国内还处于理念推动阶段,因为现阶段我们对于这一概念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国外已经有非常成熟的标准体系,比如说美国、英国等,所以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按照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打造适合中国的标准,这也是我们现在正在推动的事情。
可以说,目前影响力投资已经逐渐被大家接受。我前年在美国考察影响力投资,回来之后深圳市政府邀请我给社会组织负责人讲影响力投资,两三百人的规模。消息发布以后,有很多人都希望来参加,到最后有超过1500人来听。包括深圳市政协委员,他们也都愿意去了解影响力投资。仅仅今年我就已经讲了几十场,也是希望推动更多人去了解这个理念。
《公益时报》:在你看来,如何才能发动更多投资者参与影响力投资?
马蔚华:最近这二三十年,全世界都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例,20年前这在中国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几乎没有企业做这个事情。今天再看,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有社会责任委员会,都要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没有上市的企业也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这就说明了社会在进步,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社会责任。
美国有一个多米尼400指数(Domini 400 Social Index),在美国的上市公司里按照影响力投资的标准,选择400家企业进行跟踪研究。过去10年,这些企业的收益率、回报率跑赢了标准普尔500指数。这说明,对于能够同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大家还是很支持的。
公益和商业结合是发展所需。
《公益时报》:这背后其实有很强的商业逻辑。
马蔚华:我经常引用德鲁克的话,即“所有的社会问题,只有把它变成有利可图的商业机会时才能得到根本解决”。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宣传传统公益慈善的美德、理念,另一方面也要推动理念创新。传统的理念认为,公益机构不能搞商业,但单纯依靠情怀并不能彻底解决社会问题,没有商业社会也得不到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业机构开始注重社会责任,开始把商业和公益结合起来,这就是一种进步。
《公益时报》:正如你所说,影响力投资是公益慈善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马蔚华:我必须强调的是,我们提出的影响力投资是符合十九大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首先,影响力投资是一种创新,既是公益的创新,也是金融的创新。第二是协调,影响力投资既强调经济效益,又有社会影响力。此外,我们坚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学习、接受国际上各种先进的理念,希望能有更多人享受到公益发展成果。
另外,影响力投资也是践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一个具体行动。这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努力,让公益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公益和金融的结合,通过商业运作,提高公益机构的运作动力。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创新
《公益时报》:改革开放40年以来,企业家精神始终与时代发展密不可分。你理解中的企业家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蔚华: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已经成熟起来。一个好的企业能够给社会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而一个伟大的企业除了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还要尽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我觉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在我看来,企业家精神主要包括以下特点:第一,放眼全球的大视野。比如说马云,他最近刚刚从非洲回来,要帮助非洲培养创业者,要保护全球的环境,只有这样做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中国企业家的影响力;第二,因势而变的经营观。经济形势有上有下,在经济下行时期,很多企业家遇到了经营上的困难,那么就要根据实际调整策略,要与时俱进;第三,创新创业的进取心,我觉得这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创业需要付出努力,但成功需要创新,创新就是把握时代的需求;第四,诚实守信的价值观;第五,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投身公益就是企业家回报社会的直观体现。
《公益时报》:你觉得企业家群体给公益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最为明显的变化?
马蔚华:企业家群体对公益行业带来的影响和改变特别大,最明显的一点是,在他们的倡导和推动下,整个社会都能参与公益。通过建立平台,比如说壹基金、阿里巴巴公益、腾讯公益等,很多人参与的公益想法或理念都变成了现实。
此外,企业家在机构管理上的经验对公益机构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我们回顾历史,美国的基金会为什么会这么成熟?就是因为美国的基金会最初都是由一些大企业家和大资本家发起的,他们的基金会从一开始就采用了现代企业管理、董事会领导等方式,管理上非常科学。所以,我们现在也提倡用管理现代企业的方式管理公益机构。
对于公益机构乃至整个行业来说,也需要学习企业的战略思维,如果没有对未来公益发展趋势的判断,我们也跟不上时代发展潮流。
《公益时报》:2016年《慈善法》颁布实施后,公益行业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的速度逐渐加快。你认为目前公益行业还有哪些瓶颈需要突破?对于即将举行的2018中国公益年会你有什么期待?
马蔚华:目前公益行业的发展最缺乏的是专业人才,缺乏懂投资、懂公益金融的新公益人才。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完善整个社会生态。影响力投资需要完善的社会生态,比如说建立标准体系、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完善法律支持体系以及政府支持等。
因此,对于即将举行的中国公益年会,我也希望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平台作用,推动解决更多实际问题。我也希望借这次机会将我们的观点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希望更多人借此了解影响力投资,扩大影响力投资的影响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