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8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于俊如
他终身未娶,却给100多名孩子当爹,被称为“街头儿童之父”;
他为750多名背井离乡的菲籍姊妹提供交流场地,更资助16名未婚先孕的姊妹返回故乡;
他80岁高龄,依然奔走在戒毒一线,服事过500多位吸毒者,逾百位脱离毒海。
他就是麦查理(Charles Mcknelly),1937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是一位牧师。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一生经历了很多奇迹,也正因此,他把终身事业都定格在服务他人;也因为童年的经历,让他对街头儿童和吸毒人员格外爱护与宽容。
为了表彰他投入香港社会关怀事业的卓越贡献,2013年,香港政府为他颁发了荣誉勋章。2016年,在港澳台湾慈善基金会举办的第11届2016爱心奖评选活动中,他通过自己养育过的街童推荐获得了爱心奖,使他的爱心事迹再次引起公众关注。
街头儿童之父
1961到1980年间,麦查理在香港做了20多年“街头儿童之父”。
他说自己以前也是一位无家可归的街童:“小时候父亲酗酒和吸毒,经常打母亲,5岁那年,更卷走家中一切与另一个女人离家出走。母亲上班时,我寄人篱下,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直到12岁那年,母亲改嫁,我终于有个家。但母亲生下弟弟后,我觉得继父爱他多于关心我。所以当我1960年来香港时,对无家可归的街童深表同情。那时有5万人由广州南下香港,当中一半人年龄在21岁以下。大部分人睡在街上,因此我很想帮这些人。”
想到了就做,麦查理说:“来港不久我在香港大学谋了一份英文教职,然后每天夜晚上街,去找无家可归的儿童。例如在深水埗区,我找到名只穿一件成人上衣及短裤的10岁街童,他当时发高烧,病得很严重,躺在太子警署附近,21个人围着他看,却没人施予援手。我抱起他,去太子警署报警,说他是失踪儿童,然后带他回家,找医生替他看病。香港警察都认识我,找到孤儿或街童就往我那儿送。”
他曾一度被港九报刊赞誉为“街头儿童之父”。麦查理常表述他一生中最动人的感受,莫过于当初特蕾莎修女对他的当面鼓励和淳淳教导,奠定他一生无私奉献的爱心。
1969年,在参观特蕾莎修女创办的孤儿院后,他又仔细聆听了特蕾莎修女关于她如何以爱心去服务印度弱势社群的分享。一系列活生生的言行,对他震动很大,由此提升思想境界,尔后也一直以特蕾莎修女为楷模,全面去接纳关顾被社会遗弃的低下层群体。
“1972年,我在香港西贡区得到一块土地的使用权,上面有一间旧房子,用来筹建孤儿院,那时我在观塘区有间房子,卖掉约值10万港元,全部钱用来重新装修西贡孤儿院。另外,我需要在孤儿院建一间厨房,一间洗衣房,缺7.7万港元。然后有个我并不认识的老人家来到我家,放下盛有7.7万港元现金的纸袋就走了。”麦查理回忆说。
20年间,麦查理成了130个无家可归孩子的父亲,他一个个收留他们,把他们带回家,养育他们。有一个孩子从8岁养到了22岁;有些年纪大一点的,住在家中两三年就出去做事了。当时,麦查理在香港大学教英文的所有收入几乎都花在房子租金和养育这些孩子身上。
人生中的那些“奇迹”
自西贡区两层楼的孤儿院建立后,陆续接收一些少年儿童,鉴于外界甚少资助,欠缺固定资源,财政常陷入窘境,最终无法维持下去而解散。1980年,麦查理离开孤儿院,下海做生意。
麦查理解释说:“我觉得浪费了不少时间,因为当年有工作人员不诚实,所以我觉得做下去没意思,故离开教会9年。那是1980至1988年,有些工作人员很自私,又诸多批评,令我失去信心,所以选择离开。真希望当时的我可以克服困难,不要那么沮丧。”
1990年,麦查理心脏病发作,病得很严重,但后来竟然痊愈了!所以麦查理想回到牧师这个岗位上去,不忘初心,做1960年来香港时做的事情。
正筹划之时,教区给了麦查理一间大窝口的荒废教堂,但麦查理表示:“这是另一个奇迹。”从那开始,他在女佣的帮助下开始收留被雇主虐待的菲律宾女佣,同时辅导吸毒者,一直延续至今。
在麦查理的记忆里,有一件他认为很神奇的事,经常对人说起:“有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用小货车接14名儿童去教堂,途经西贡区的白沙湾,当时车速每小时25公里,其间有一位四岁男孩跑到我车前,我刹车不及撞上他,他躺在地上口部流血,动也不动,我以为他快死了,赶紧祈祷,祈求上天救他。到医院时,他醒过来了,并由紧急病房转去普通病房,慢慢康复。我相信,由西贡去医院的路上,他已开始康复。”
在麦查理的人生经历中,他有幸与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见面,谈了香港的教育问题;遇到了影响一生的人特蕾莎修女,指引着他以后的人生之路;见到了美国的知名基督教福音布道家葛培理牧师。“这些实在是我的荣幸,是我人生的奇迹。”麦查理高兴地说。
帮助戒毒人员成为毕生事业
1990年,一位瘾君子,忽然前来求助,这一举动顿使麦查理陷入深思。他父亲生前因吸毒导致妻离子散的结局,弟弟也吸毒喝酒及滥药长达20年。一种特殊的怜爱之心,使他深刻感受到,应对这些被社会遗弃的人们伸出援手,尽力予以帮助。
在市中心这类有太多诱惑的地方,没办法令吸毒者远离毒品,甚至完全戒掉毒瘾。“我希望拥有一个地方,可以让吸毒者住下来戒疗。”麦查理表示。
“后来香港电台电视部帮我拍了一部纪录片,教会的同工看过该片,表示可给我一个已5年没人住的地方,让我办福音戒毒中心。这个地方有一座教堂、一个餐厅、一个活动室、一个办公室、两间宿舍、三间职员室。当我看到这个地方,开心地坐在那里哭起来。因为我等了整整9年,奇迹终于再次降临。”
1999年,麦查理择址在小榄山上的祈祷山,筹办了一所非牟利的荣颂团契福音戒毒中心。该所的宗旨是:通过宗教信仰和提供药物帮助滥药者,名额30人,康复计划需时12个月,另6个月善后服务。
麦查理指出:“在福音戒毒中心,我们会教戒毒者基督教义,因为该教以爱心为先,譬如说吸毒会摧毁爱,除非他爱自己,爱他人,否则没法完全戒毒。”
“那些吸毒者口口相传,我们有个福音戒毒中心,那时天天都接到查询电话,希望中心可接收他们、帮他们远离毒海,然而,因名额有限,我们预备了一份等待入中心的名单,有些人未等到戒毒位子,没进来中心已死在外面。”麦查理表示。
“过去20年,我们帮助了500位吸毒者,很多人已戒毒并结婚生子。当中也有一些再次吸毒,并有21位因此死亡。我们深感哀痛,因为戒毒期间大家已建立深厚感情,要参加这些年轻人的葬礼令人很伤心。”麦查理谈及此,很是伤感。
戒毒路并非一帆风顺
麦查理曾被康复的一位瘾君子拍着肚皮嘲笑太肥,却依然能笑着拍打回去调侃,“你也没好到哪里去。”麦查理与他们情同父子,又如同朋友,发小。有时麦查理明知吸毒的人骗他,依然会爱骗他的人。
“过去20年,我家中也收留了多位吸毒者,他们偷我的东西,还在背后讲我坏话,有个年轻人就睡在双格床的上格,他由床上看下来,就能看到我在下格床打开保险箱,他记住了密码,偷去箱内的1500港元。我由9岁收留他至今,现已29岁,目前完全戒除了毒瘾。”麦查理重申,“虽然我遭到不好的对待,但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还是要帮他们。如果连我也弃他们于不顾,他们就不会有任何希望。虽有人一再走回去吸毒,但我们仍然给他们机会重新来过。”
在这机构成立伊始,完全依赖外界不定期资肋,常使财政陷入困境,他有次为了一笔一万多元的水电费,竟然焦虑到老泪纵横。特区政府直至近年来才每年资助150万港元,每月平均12万多,但随着生活指数日益高涨,倘有意外支出,实难招架之虞,有时仍需依靠他97岁老母亲的长期奉献支持他的事工。
“我们非常感谢香港政府社会福会署的财政支持,过去20年来支持吸毒者戒除毒瘾,我的姨妈和妈妈也由1999年起赞助我至少100万港元,她们都有一点钱。”麦查理谈到这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谈到机构管理时,麦查理说到:“以前我帮街童时,有海外来的义工和两位香港本地工作人员帮忙,但是我发现海外的义工帮不上忙,因为不懂广东话,他们也不适应香港的生活。所以,在戒毒中心,我开始训练康复者,由康复者担任工作人员,重过新生之余也可帮忙。”
麦查理的希望
麦查理说:“香港政府社会福利署的人员告诉我们,如果这个地方继续用作福音戒毒,需要重新粉饰一下。我们取得1400万港元抵押,现正重新装修此地。2018年会完成,并有新建筑物落成。”
对于未来,麦查理表示:“我希望可在2018年7月重开香港福音戒毒中心,经过重新装修,员工素质也提升,并取得牌照,成为香港最好的福音戒毒中心之一。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活到90岁,替更多香港瘾君子戒除毒瘾,重获新生。”
经过这些年的历练,麦查理觉得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活着,就是为了付出爱,学习如何去爱。因为您的付出会有回报。你付出爱会获得爱;如果你怜悯他人,他人也会怜悯你;你付出耐性,他人也会耐心对你。
麦查理强调:“我希望全社会的人也能学习做一点善事,我作为一个榜样,希望他们也能少一点物质的享受、少一点私心,伸出援手,帮助那些有需要或受伤害的人。”
(于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