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人物自述 > 梁志天:艺术无界,公益亦无界
梁志天:艺术无界,公益亦无界

2017-09-19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皮磊


创基金执行理事会

“艺术无界,公益亦无界。我们是设计师,同时也是公益人,是义工。虽然从设计师到基金会管理者是一个很大的跨越,需要专业知识,但从人本角度来说,二者是共通的,都是有温度的工作,都有治愈功能。我觉得艺术和公益完全可以相互交融,让彼此更加出彩生辉,富有生命力。”

梁志天出生于中国香港,从事建筑及室内设计近30年,现在是国际著名建筑、室内及产品设计师。2013年,梁志天被委任为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2015年,他获选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联盟(IFI)2015-2017年度候任主席暨2017-2019年度主席,成为历届第一位当选IFI主席的华人。

三年前,梁志天同邱德光、林学明、梁景华等九位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及台湾地区的知名室内设计师共同发起成立了深圳市创想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创基金”),这也是中国设计界第一次自发组织、成立的基金会。一年前,梁志天接棒基金会执行理事长一职,继续推动艺术和公益融合试验。

中国设计创想论坛、创想学堂公益A计划、创想学堂公益B计划、创想奖学金计划……如同基金会的名字一样,创基金几乎所有公益项目的名字都带有“创想”二字。在梁志天看来,“创想”二字包含着创基金对艺术教育、对公益发展的态度和期望。“我们希望给从事创意产业、创意教育的设计师、公益人更丰盛自如的施展空间,让创造不囿于想象。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创意、支持创业、鼓励创造、激发创作、促进创新。”

那么,作为天马行空的设计师,他们又是如何运作、管理一家基金会的?

从创基金的执行理事会之下设有教育委员会、交流委员会、发展委员会等团队。据梁志天介绍,这些团队分别负责教育项目、事务沟通与决策,对外交流活动、项目的沟通与决策,以及对外开展募款事务等,团队成员基本固定,保证了基金会的有序运作。今年3月,创基金又增加了三位执行理事,也都是设计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

刚刚担任执行理事长时,梁志天说自己未来一年的工作只有两个字——“反思”。“我们要好好地检讨过去两年基金会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项目,踏踏实实地去研究,去讨论,去反思。如果合适的话,去改。”

如今,一年的任期只剩两个多月时间,他如何评价自己这一年的工作?对公益的看法是否发生了变化?就上述问题,记者对梁志天进行了专访,同时也和他聊了聊艺术和公益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跨界融合。

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

《公益时报》:从2015年起,创基金持续资助的公益项目有近30个。对于计划资助的公益项目,基金会有什么样的选择标准?

梁志天:我们聘请了将近30位来自行业及院校的资深专家顾问,与创基金共同制定了一套专业的公益项目评选标准,包括:第一,可操作性:执行周期和费用,核心价值与意义;第二,文化层面:传承中华文化,推动学术研究;第三,社会价值:资助设计教育,激励创新拓展;第四,行业影响:帮扶设计人才,支持业内交流,推动业内发展;第五,资源理解:健康绿色设计,环保循环再生。

对于项目的评估分为线上和线下,我们会要求项目执行方定期提交阶段报告,跟进项目成果,基金会也会派人到现场参与互动,验收成果。

《公益时报》:作为一名拥有国际视野且知名度很高的设计师,你如何看待目前国内的艺术教育?公益组织可以从哪些角度介入艺术教育?

梁志天:我觉得目前国内的艺术教育存在以下不足:一方面,我们培养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未能很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他们的设计、创作有时候偏重于表现个人的设计美感,设计作品未能真正落地;另一方面,现在学生的思想包袱太重,教育的功利性比较强,让学生的创造力大为减弱。

公益组织可以作为一个媒介或纽带,联合院校以及行业的力量,选拔行业新秀,促进设计实务的创新。今年创基金发起的“创想奖学金计划”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明年我们或将应更多高校之要求,让更多的院校加入到奖学金计划中来。

《公益时报》:与国外相比,国内的公益组织在这个领域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梁志天:创基金是中国设计界第一次自发性发起、组织、成立的公益基金会,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国内设计领域的公益机构还是非常缺乏的。不过与一些国际机构相比,创基金的优势在于集聚了港、台、大陆三地的华人设计师,根植于本土,更了解本土设计行业,也能因地制宜更好地回馈行业。同样,换个角度来说,国内这类的公益组织也有着同样的优势。

而国内机构的不足之处在于,很多机构包括人员关注更多的是对资本的监督、管控,而对资产的执行效能缺乏十分有效的推动力。不过,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制度也将继续完善、成熟,从而推动公益组织的发展。

保证每个人的话语权

《公益时报》:创基金的理事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等不同地区,大家的意见如何得到平衡?

梁志天:虽然创基金的发起人来自不同地域,但大家都是志同道合的设计师,对公益的理解基本是一致的,并没有原则上的冲突,只是在操作方式上有所不同。当遇到冲突时,我们首先会保证每个人的话语权,待大家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后,我们会通过投票表决制来平衡不同意见。

《公益时报》:就基金会的运作和项目执行而言,如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这些专业人士的价值,让大家真正投入到公益中去?

梁志天:基金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理事会,我们要求全员到场,对基金会整体运作和项目执行进行审查把关,共同决策。同时借机开展学习坊,邀请专家授课,共同学习基金会的运作和管理。针对大型的项目,我们会组织多次线下会议。若事项十分紧急,我们将召开线上会议,进行表决,如8月8日在九寨沟发生地震的两小时后召开线上理事会,当即一致决议捐赠救灾事宜。

对于一些线下开展的公益项目,我们会尽可能让每一位理事参与到线下的互动中,让大家在对项目运作过程进行把关的同时真正投入到公益项目里去。比如:2016年创想学堂A计划,10位理事分别参与到了10个项目的线下互动活动中,“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图书馆”公益项目挂牌仪式现场也有多名理事到场。

好的制度就是生命力

《公益时报》:创基金实行年度执行理事长轮换制,这也是跟其他基金会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会采用这样的制度?有没有担心理事长的频繁更换可能给基金会的运作管理带来消极影响?

梁志天:实行这一制度的益处在于能保证充分交流、充分参与、保持活力。创基金是由10个人共同创立的,每一个人都各有魅力。实行轮换制度能不断为创基金注入活力,不至于一人独专,更何况创基金本身就强调“创”,不断创新、不拘一格。

我们当初实行这一制度确实有些担忧,但事实证明,大家担忧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虽然理事长一年一届,但创基金的整体运营所有理事都有参与的,重要事宜都需要上报执行理事会表决审核,以保证每个人的参与度。同时,我们常设教育委员会、交流委员会、发展委员会,分别负责教育项目及事务沟通与决策,对外交流活动、项目的沟通与决策,对外开展相关募款事务。委员会成员基本固定,保证了管理运作的有序进行。

《公益时报》:创基会成立仅有三年时间,但至今已资助并指导两岸三地设计教育类、设计研究类、文化艺术类、设计专业交流类等30个项目。钱从哪里来?

梁志天:基金会最初由10位发起人捐资成立,此后也逐渐得到认可基金会理念的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当然,我们也在不断拓展基金会的资金来源。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筹备建立“创想学院”,我们希望整合国内外优秀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将其打造成国内设计界的黄埔军校,为设计行业储备人才。这个机构产生的收入将全部回流到基金会,由此产生一个良性循环。

《公益时报》:一年任期很短,现在看来基金会的运作达到你的预期了吗?

梁志天:从设计师到基金会管理者,可以说是跨进了另一个全新的行业,需要重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因此在每个季度的理事会上,我们会定期安排学习坊进行学习,弥补公益专业知识的不足。

现在看来基金会整体运作态势良好,但是对于一家发展不到三年的基金会而言,我们还需强强联合、壮大力量,加强和优秀基金会、行业协会、设计类院校、公益媒体之间的合作。今后,我们的运作范围也不能再局限于设计圈,还要延伸到大众的生活空间、社会的生态环境,给大众以美的启发和体验,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凝聚创意力量的无限开放性平台。9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设计·生活”2017中国设计创想论坛也是在不断趋近这个目标,我们希望通过打造一个设计交流公益平台,让大众认识设计、享受设计,让美发生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 本报记者 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