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企业CSR > 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IBM中国:助力应对未来人才挑战
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IBM中国:助力应对未来人才挑战

2019-11-22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李庆



企业名称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IBM中国

项目名称AI启蒙季公益计划

项目简介IBM中国通过“AI启蒙季公益计划”,针对中国基础教育现状和未来人才需求,通过企业志愿服务,积极探索协作创新的基础教育模式,改善国内少儿AI启蒙教育,助力中国提早应对日益严峻的人才挑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

 

以“扶植科技教育,培养未来人才”为企业责任使命,2019年9月,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IBM中国”)发起“千人百校·AI 启蒙季——IBM志愿者活动”(AI Enlightenment Season),号召IBMer(IBM人)走进小学做老师,为孩子们带去有特色的STEM(科技工数)和AI(人工智能)兴趣课,利用自己的专长为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师技能加料加力,同时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获取、理解及运用科技类知识,为步入人工智能时代做好准备。

作为“AI启蒙季公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IBM中国号召员工践行IBM百年“专长服务社会”的公益理念,计划在2019年至少招募1000位员工加入IBM志愿者行列,把汇聚IBM全球和中国专家集体智慧、专为中国少儿科学和AI启蒙教育而精心打造的“科技工数”(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人工智能启蒙课程,带到全国10个城市约100所小学的兴趣课堂。截至目前,实际报名的员工志愿者逾1360人。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也亲自号召员工参与,并走进中关村第二小学百旺校区为30名小学生教授了一堂《机器人改变世界》的实践课程。课堂上,孩子们实地接触和感受当前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科技。轻松活跃的教学方式,诸多的机器人实际应用案例,以及与机器人的实际亲密接触,激发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热烈的互动讨论。

为了助力中国积极应对未来十年的人才和技能挑战,兼顾数字技能和科学思维实践的启蒙,IBM中国发起的“AI启蒙季公益计划”项目,利用其科技和人才优势,从IBM全球的模块化课件、游戏活动中选取精华内容,由IBM中国工程师融合自身工作和公益服务经验,精心打造出一套配合中国基础教育体系的完整而实用AI启蒙课程。

此次招募的1000位IBM中国志愿者的公益授课对象是小学四到六年级的学生。IBM针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设计了八节零门槛的“科技工数”基础课、三节数字认知(Digital Literacy)提高课和一节AI进阶课。参与的学校根据需求选取十节课,由经过培训的IBM志愿者组成十人一组的讲师团,在2019学年秋季学期完成十课时的授课,并通过授之以渔的方式,为学校的科学老师提供标准课件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让更多孩子能够持续受益。

这些课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知识普及型课程,帮助孩子建立认知架构、扩大知识版图,包括《地球科学》《洁净的水》《机器人》《火箭》等科目;第二类是思维方法的训练课程,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设计思维》《敏捷实践》等;第三类是训练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包括《太阳能小车》《科学盛典》《身边工程师》等。暑假期间,IBM针对员工子女举办了七场“IBM STEM夏令营”,由IBM志愿者讲师从以上科目中选择了两门课程进行试教,受到上千名参与夏令营的小IBMer和家长的广泛好评。

此外,“AI启蒙季公益计划”还为有深入学习需求的孩子设计了精进课程,为他们提供编程环境和T. J. Bot(机器人)工作坊,帮助他们学习代码编程、参加机器人大赛等。针对小学一到三年级的孩子,IBM与华东师范大学展开合作,共同开发了学生在线编程教育平台,着重为教师赋能,并提供与时俱进的教学资源,由学校老师来对年幼的孩子进行编程思维的启蒙教育。

“AI启蒙季”在内容方面,以进阶方式协助老师和学生探索AI学习路径,在思考和实践中培养科学素养。第一类是针对小学1-3年级老师的IBM-华师大编程思维训练课,第二类是针对小学4-6年级老师和学生的STEM和AI知识/技能拓展课,第三类是组织学有所长的学生通过T. J. Bot工作坊进行AI精进学习。

在执行方面,IBM中国与五星级NGO和众泽益合作,使城市周边地区的学校也加入项目当中,为更广泛的学生普及STEM知识。

在参与形式方面,“AI启蒙季”全部由IBM中国的专业志愿者负责授课,有技术专家、开发人员,也有来自技术支持部门、咨询部门、市场部门的员工。他们均义务为学生们上有关AI启蒙的课程,让孩子们能接受到完整、正规、正确的AI启蒙,还为学生在更广泛的STEM领域内答疑解惑。另外,授课课程形式包括教室授课和网课,方便老师观摩和课程资源复用,并在课程共享中加强区域覆盖,促进教育公平。

(李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