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2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一直以来,普通塑料饮用瓶通常在炼油厂进行回收处理,或者更简单的方法就是倾倒在垃圾场。但据专家分析,如果让普通塑料饮用瓶掩埋在土壤中自然分解,需要1000年时间才能完成。
几年前,英国Belu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款由玉米制成的“环保生物水瓶”。这种水瓶不仅能够承受半升矿泉水的重量,而且还可以当作土壤肥料。这种水瓶在商业堆肥的促进下,可在12个星期内分解。如果被放在家庭堆肥中,降解的时间需要更长一些,大约在9个月到1年时间,但不造成任何环境污染。
Belu公司表示,他们推出的这种新产品,将继续刺激消费者对可降解产品的需求。该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表示:“想想看,用玉米做的塑料瓶,这对地球所做的贡献将是多么巨大。”
美国《时代》杂志也对这家英国饮用水厂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别看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盛水容器,但它很可能会引导一场新的革命。”
“之所以研发这种新产品,是为了响应联合国关于企业界应增加对环保投入的号召。”该公司发言人马伊·西蒙森(Maye Simonson)表示:“这种新型饮料瓶的研发成功,将刺激市场对生物降解材料制品的需求,对保护地球环境意义重大。”
这种生物水瓶的零售价是45便士一个。Belu公司称,消费者每购买一个这种可降解水瓶,就能为生活在印度或非洲的一个人提供一个月的饮用水。
事实证明,Belu公司所倡导的这种“对地球负责任”的环保消费理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同——公司用了仅4年的时间,就将年收入从1.3万美元增长至去年的近400万美元。
响应联合国号召
2006年,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发表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全球有超过10亿人无法取得清洁用水,每年更有180万儿童死于腹泻。“水资源已经成为攸关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但各国政府对此投注的心力,却远远不及军事与战争。”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因此提出“联合国全球盟约”,鼓励全球企业能够更持续地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纪录片制作人里德·帕杰 (Reed Paget)在走遍全球各地后,决定响应安南的号召。“我们何不开一家公司来积极地解决水污染的问题?”帕杰认为,要让全球人类都有干净的饮用水,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直接开一间卖饮用瓶装水的公司,并且把100%的获利捐给全球各种净水计划。
于是帕杰建立了全新的饮用水品牌“Belu”,它的发音近似代表自然清澈的“蓝色(Blue)”。
既然是饮用瓶装水,水源当然是卖点。为了降低运送中产生的碳排放,帕杰决定在英国寻找水源。在走遍全英70多处水源地后,他们终于找出最棒的水源。
找到水源,接下来就是装水的瓶子。为此,帕杰引进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玉米浆,同时跟英国当地的制瓶厂合作,共同研发出这种可分解并对土壤植物有帮助的环保瓶身。
有效的产品推广
产品生产万事俱备,帕杰便将心力全部投入到产品的推广中。健康而环保的概念,让Belu成功出现在伦敦远近驰名的高级餐厅。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帕杰还积极地进入英国各地的音乐节。在音乐节上,可分解的环保瓶也大受瞩目,一时间媒体争相报道,Belu则因此成为人们追捧的新产品。
此后,帕杰又找到个更好的机会:当美国前副总统戈尔(Al Gore)主演的环保纪录片《不愿面对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在英国上映时,帕杰找到纪录片的发行商,让他们在Belu瓶身上做广告。
这些努力让Belu大获成功,4年间其销售量增加了300倍。Belu公司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关注世界各地水资源改善的各项计划。截至目前,公司已为印度一个超过1万人的村庄开辟了干净的水源,他们还在西非展开水源改善计划,并且投入到伦敦泰晤士河的整治。
更重要的是,帕杰当初希望引起大众对水资源的关注,这也已收到一些成效。“通过更环保的日常选择,进一步为环境与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Belu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社会企业’应有的姿态。”《时代》周刊对这家公司表现出的社会责任给予了肯定。
我们只关心环保
Belu公司的这一举措究竟能否对如今这个垃圾充斥的社会有足够的影响力,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位于美国的地球政策协会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瓶装水需要经过提取、包装和运输等环节,它对环境的损害程度是自来水的1万倍。因此,很多环保人士建议直接取缔瓶装水。
但Belu公司的高层则表示,人们总是希望饮料能够方便携带,满足随时随地的需要,这一点无可厚非。生产可生物降解的水瓶在为人们提供这一便捷的同时,也能倡导更加环保的生活方式。统计数据显示,全美瓶装水的销售在过去10年间增长了57%。
Belu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其他公司也在努力研制可生物降解产品——可口可乐公司正在试验减轻塑料瓶重量,并表示他们也在研究使用可生物降解瓶的可行性;雀巢公司也正在为其牛奶巧克力制品开发新型包装盒,其好处是在水中即可分解。面对这些竞争对手,帕杰并不以为然:“我们只关心环保,而非怎样去塞满投资人的口袋,和他们有本质上的区别。”
(据《外滩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