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6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王勇
2020年4月30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北京绿创公益基金会和北京新民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促进中心联合发布《道路交通安全调研报告——2019年度:不良驾驶行为》(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开车时频繁拨打手机、行车中过度玩笑聊天、不系安全带、疲劳时仍勉强行车、你追我赶互不礼让等不良驾驶行为,给道路行车,埋下极其危险的事故隐患。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至2018年间,全国共发生交通事故144.8万起,有42.5万人因交通事故而丧生。2019年4月25日至2020年4月25日,全网共产生“道路交通安全”相关信息4166万条,其中“不良驾驶行为”相关信息达2127万条,占比超50%。
不良驾驶行为的存在不仅会对道路交通运行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直接或间接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成为涉嫌危险驾驶的违法行为。《报告》显示,不良驾驶行为中,饮酒驾驶、疲劳驾驶、分心驾驶等行为的关注度较高。
“分心驾驶、疲劳驾驶、饮酒驾驶、超速驾驶、愤怒驾驶、激进驾驶、强行换道、不按规定让行,这些不良驾驶行为是道路交通事故最主要的原因。”北京绿创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照介绍,“《报告》历时八个月,以北京、上海、重庆、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兰州等八个城市的机动车驾驶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3207份有效问卷分析,深度聚焦了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八种不良驾驶行为。
李照表示,由于分心驾驶、愤怒、激进、强制换道与交通事故的关联性不易调查和统计,相关数据还处于空白状态,此次道路交通安全调研正是通过科学的问卷调查方式在这一领域的有益探索。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智能出行研究所副所长袁泉分析,“统计表明,驾驶人因素引发的交通事故约占90%,其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不深入、驾驶人安全意识淡泊和对不良驾驶行为的危害认识不足是引发不良驾驶行为的主要原因”,在这一认知基础上,明确各种不良驾驶行为的分布状况,量化不良驾驶行为的成因有很大的实际作用。
本次发布的《报告》,是由公益组织发起、国内多所高校联合研究、多城市大规模调查的交通安全研究类项目。调研报告的发布,对于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和纠正不良驾驶行为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有助于降低交通事故的风险,为我国相关政策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