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公益资讯 > 想让乡村孩子爱上阅读有多难? 一场链接各方的乡村阅读推广试验
想让乡村孩子爱上阅读有多难? 一场链接各方的乡村阅读推广试验

2019-12-24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邓拓

在全新建成的“阳光关爱阅读室”内,学生手持阅读卡合影

 单霁翔为广西马山县立星小学的学生授课

■ 邓拓

“你们看过什么课外书?”教室里的孩子并没有理会讲台上这位支教老师。他略显失望,“我在城市里讲课的时候,孩子们会关注我手中的图书,但是这里的孩子却没有想象中的反应”,这是支教老师赵明鑫对于自己在榆树市一所小学支教的回忆。

据他介绍,学校唯一存放图书的地方叫远程教室,里面常年堆放着落灰的大头电脑和在角落随意码放的图书。门锁上有一层灰,与防盗窗一起,将这间屋子连同里面的东西,“与整个世界隔绝开了”。

“生活很丰富,唯独不看书”

“孩子平时都不看书,都在看电视,去镇上逛,一些孩子还带着手机上学。”这是来自赵明鑫的回忆,也是对东北地区乡村学校儿童生活情况的真实写照。“生活很丰富,唯独不看书。”

中国扶贫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于2018年联合发布针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乡村儿童阅读报告》。报告显示,“高达74%的受访乡村儿童一年阅读的课外读物不足10本;更有超过36%的儿童一年只读了不到3本书;超过71%的乡村家庭藏书不足10本,一本课外读物都没有的乡村儿童占比接近20%”。

“你为什么不想读书?”赵明鑫问一个孩子。孩子眼睛溜溜一转,干脆地回答道:“我哥不读书,我妈不读书,我爸也不喜欢我读书,我也不喜欢读书。为什么要读书?”面对孩子直击灵魂的反问,赵明鑫被问得哑口无言。

走进乡村儿童的家,不难看见更深层次的问题。许多家庭的情况为父母在外打工,作为隔代亲属的爷爷奶奶成为实际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体力能力等影响,他们往往仅限于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没有能力督促孩子学习,更无从谈起引导阅读和了解孩子的兴趣。

即使是少数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也面临着“教辅书更重要”的情况。赵明鑫从多位家长处了解到,在家长眼中,“我们思考的素质教育,并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家长更愿意将仅有的资源投入到与课程内容本身相关的领域。

结束支教时,赵明鑫决定送几个关系不错的孩子礼物,最终他选择了图书。“送给孩子的图书,我不确定它最终的命运,什么时候看,会不会看。”但赵明鑫还是在每一本书上写下了对孩子未来的期许。不过很久以后他回忆起来,是不是送孩子们一些笔和本子他们会更开心。

一年后,支教时不到40个的学生,如今已经有4个休学或退学。“在村里,不看书不需要证明,看书才需要证明。”

乡村学校图书室面临的尴尬

“我们做了一些调研,孩子每天有8~9个小时在学校,对于孩子阅读而言,学校的引导至关重要。”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商凝瑶认为,目前各地的图书室、阅读室并没有被充分利用,一些学校配置了投影和多媒体,但是利用率并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力不足。

据教育部2018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普通小学在校生人数10339.3万,普通小学专职教师则为609.2万。一些地方虽然达到了教育部要求的1:19的教师比例,但是“音体美”教师仍然严重不足,数学老师兼任美术老师,英语老师兼任音乐老师的情况较为常见。

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的立星民族小学,距离县城约6公里,在校生188人,专任教师12人,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帮助下,建立起了一个藏书4860册的图书室。

当被问及制约孩子们阅读的原因时,立星小学校长覃岚坦言“缺乏专人的引导”。没有专职图书管理员,兼职教师的日常工作也很多,还要兼顾图书室的日常维护,“有时候也顾不上,觉得很无奈”。

除了人力,图书的来源也是一大关键问题。商凝瑶介绍,乡村学校图书室的图书一般由政府主管部门出资采购,或通过社会捐赠获得。政府采购的数量较有保障,种类较齐全,但是各学校图书较为相似,无法进行调配和有效更新,“往往一次采购很久才能得到更新”。此外,统一采购也无法因应不同学校年级比例的差异而精准配置图书。

社会捐赠则面临着图书“供求关系不相称”的情况,一些乡村小学图书室甚至出现公务员考试用书、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用书等中小学生无法有效阅读的图书。

专职管理人员不足、图书室利用率不高、图书无法与学生精确匹配等问题的困扰,使得乡村学校图书室并没能有效解决乡村儿童阅读问题,甚至在一些地区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让乡村学校图书室处境尴尬。

走进“村小”的“新老师”

事实上,近年来着力改善乡村学校阅读现状的公益实践已日趋增多。乡村阅读室、推荐书单、融合式儿童公共空间、专业志愿者培训体系等应运而生,一些项目已经在全国各地形成网络,结合政府投入建成的已有阅读室、图书室,推动乡村阅读发展。

立足乡村儿童阅读开展现状,并着眼未来的可持续性推广,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东风日产、南方周末于2019年11月联合发起“阳光关爱·i读计划”,从多个维度共同展开新的实践探索。

从甘肃临洮县、贵州毕节市到广西马山县、陕西勉县,四所“阳光关爱阅读室”陆续落成,超过2600本全新购置的书籍、专业多媒体教学系统等成为每间阅读室的“标配”。在琳琅满目的书籍背后,一套涵盖全校师生的借阅管理系统开始运转,所沉淀的数据将为未来五年持续的书籍更新提供重要依据。此外,智能硬件与网络的同步介入,也让更多的信息承载方式在方寸间成为可能。

在改善硬件的同时,启发乡村儿童阅读兴趣、培养长期受用的阅读方法成为“阳光关爱·i读计划”更关键的命题,15位来自社会各领域的知名人士也因此受邀加入,以“阅读推广人”的身份与乡村小学的孩子面对面。

单霁翔、龚琳娜、蒙曼不约而同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阅读课的关键词。被孩子们称为“单爷爷”的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在课程尾声留下寄语,鼓励孩子们学习“工匠精神”和科学技术,将来加入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列;面对从未有过专职音乐老师的学生,龚琳娜把阅读课瞬间变为音乐课堂,带领孩子在旋律中感受经典诗词的韵律与意境;第一次面对小学生开讲,学者蒙曼精心挑选了四首与节气相关的短诗,将诗词里的四季变换与动人情感娓娓道来,让全场师生意犹未尽。

爆炸的气球、色彩纷呈的化学试剂、昆虫琥珀、行星模型……中科院物理学家罗会仟、化学家David G.Evans、古生物学者邢立达和天文学家郑永春不仅用一个个新奇的实验,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希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他们未来在书本中去探索更多知识。正如罗会仟在采访时所说:“只要多读书,一切皆有可能。”这位幼时因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开始对物理产生兴趣的青年学者,如今成为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物理卷》的编写者之一,他的经历便是对这一句话的生动演绎。

加入“阅读推广人”行列的还有演员热依扎、编剧史航、科幻作家郝景芳、作家张定浩、主持人可可姐姐、灾难救援专家张广瑞等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专业志愿者。全程合计超过160节特色课程,涵盖多个学科及兴趣领域,从不同维度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也展现出阅读课程的更多可能性。

敞开的阅读室大门与未来

“中国下一代的科幻电影,靠你们了!”在课堂上,电影《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把鼓励送给学生。面对采访时,他则提出了另一个期待:“希望活动持续下去,一站接一站,能够连成线,铺成面。”

这与项目发起方——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东风日产、南方周末的共识不谋而合。短暂的特色课程之后,校园终将回归日常,学生是否真正养成阅读习惯、校园阅读是否可持续开展则是对项目提出的长远挑战。

连续参加了甘肃、贵州和广西三站活动,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秋不仅面向小学生开讲,也把教师请进课室,共同围绕校园阅读的实践展开研讨。在张秋及数位专业志愿者的教师培训课上,前沿阅读理念及具实操性的校园阅读开展方法逐一呈现。台下坐着的则是从周边学校召集而来的老师甚至多位校长,他们所肩负的显然不仅是一次培训任务,更是推动建立校园阅读长效机制的长远期待。

走进“阳光关爱阅读室”的还有家长的身影。在广西马山及陕西勉县,报名积极程度远超预期的家长挤满了阅读室,在专业志愿者带来的分享中,收获亲子阅读理念及家庭教育方法的全面刷新。

从教导学生到影响家长、教师及至决策者,在当地教育部门、校方、项目发起方以及社会各方的紧密联动之下,每一间“阳光关爱阅读室”不仅承担着作为校园阅读长效机制的重任,更被赋予带动周边阅读生态变化的使命,通过一间阅读室,将阅读的能量辐射至一个乡镇乃至更广阔的范围,从而真正实现以书本照亮更多乡村儿童的童年。

(据《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