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越介绍团队设计的“智慧城市”)
“我们为生活在都市的高压力人群设计了一座既舒服又能减压的智慧城市。”
张越是来自山东省郓城县英华初级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她和四个不同年级的同学,用一天时间制作完成了一座“智慧城市”,并在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科技公益季的创意集市上展出,吸引了很多参观者驻足观看。
据张越介绍,她们团队五人虽然来自同一所学校,但之前彼此并不认识。在讨论想法时,还发生了争执,不过好在最后达成了一致。“最后完成的一刻是很有成就感的,还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张越登台跟其他嘉宾共同启动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科技公益季”。
跟张越一样,来自全国不同省区20多所学校的120名中小学生,在北京度过了难忘的4天,除了创意集市,他们还参观了清华创客中心、中关村青橙创客空间、中科曙光等,亲手制作了“智慧城市”、编程机器人、月球车等等,跟科技领域顶级专家、甚至中科院院士有了近距离互动。
“科技公益季更多的是开拓他们的视野,让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热爱科学的种子,激励他们能够更加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青基会”)理事长郭美荐说,“这次活动也是一次城乡青少年手拉手的机会,双方在交流的过程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对他们而言,这是一次心灵的成长”。
8月19至23日,中国青基会发起的“英东杯”科技创新营暨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科技公益季发布会在北京举办。其中,科技公益季发布会特意选在8月22日举行,这一天也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诞辰日,而中国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正是在小平同志百年诞辰之际,由小平同志家人根据其生前遗愿,将其稿费悉数捐出而设立的。
(中国青基会理事长郭美荐宣布启动科技公益季)
专访:
在青少年中埋下科技的种子
记者:科技公益季有哪些重要活动和内容?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郭美荐:科技公益季项目主要有四个版块:种子计划、领军计划、科普科创的社会倡导,以及推出核心公益产品。
种子计划,就是做大做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增强它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使得这个基金能够在全面推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领军计划,是动员企业积极参与到科技公益项目和活动中。
科技公益季核心产品,包括捐建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资助校园科技节和科普阅读、开展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评审、表彰以及资助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希望之星”等。
科普科创的社会倡导,包括针对青少年科技创新科技素质的调查研究,定期发布蓝皮书等,让社会更加了解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状况,也能够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支持青少年科技创新。
这次印象最深的是科技创新营和创意集市,最直接的看到了孩子们的科技创意成果,搭建的未来智慧城市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看到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关注,青少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让我非常欣慰。
记者:为什么会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
郭美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目的,第一个目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后,我们即将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在这段历史的进程之中,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够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的宏伟蓝图。
第二个目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让广大青少年投身到科技创新中去,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有源源不断的力量。
第三个目的,我们开展的青少年科技创新,重点面向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这是希望工程自实施以来始终未变的重要目标,在农村学校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举措。
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发起实施科技公益季这样一个公益活动。
记者:今年是首次举办“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科技公益季”,当初决定举办的目的是什么?
郭美荐:做大做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在社会上形成关注和支持青少年科技创新良好氛围,推动希望工程的创新发展,是我们开展科技公益季活动的主要目的。
记者:科技公益季对“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的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从企业捐款到公益产品设计,再到企业参与,公众传播等方面的价值是什么?
郭美荐:最直接的促进作用是扩大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的资金规模,吸引和倡导更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关注和支持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为基金注入了活力。
在公益产品设计方面,项目目标更加清晰,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包含硬件、软件的捐赠、资助和激励,产品体系更加科学、完善,贴近捐赠人和受益人的需求。
在企业参与方面,我们倡导更多的科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尤其是在各个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大家一同推动科技向善,用科技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在公众传播方面,希望通过举办发布会以及后续的系列公益活动,让公众能够了解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关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能够汇集更多的社会资源,助力青少年科普科创公益事业。
记者:科技公益季未来的目标和愿景是什么?
郭美荐:希望能够开启希望工程转型升级的方向,成为我们一个拳头公益产品。
同时,也希望大量的农村小孩能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种下科学种子,感受到科技的讯号,培养良好的科技素质,帮助他们未来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发挥自己的价值。
企业怎样深度参与“科技公益”?
记者:此次科技公益季重头戏是企业参与,包括中国平安、华为、大疆等知名企业参与,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如何参与和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帮助他们实现科技梦想?
郭美荐:知名科技企业本身有很多资源、人才和宣传渠道,他们可以将自身优势与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相结合。要用适合城乡青少年的方式宣传科技创新,让他们接受和喜爱。另一方面是拓展横向合作,与政府、高校和公益机构广泛开展合作,为孩子争取更多好的机会和更多优质的资源。
记者:除了物质支持、资源支持之外,企业怎样更深入地参与到公益项目中?这次选择参与企业有哪些特别的标准?
郭美荐:就科技创新来说,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为项目的设计、执行、效果评估以及青少年科技方面的教育培训等提供更多支持。一个国家的创新,关键之一就在于企业。科技型企业如果能够深度介入,公益的实效也可能会更明显。
选择企业来参与我们的项目,当然首先企业要有愿意参与社会公益。然后,从资源层面,这家企业适合来支持青少年科技创新。
比如大疆(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跟团中央合作开展机器人大赛,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人才方面,都给予了支持。
记者:企业和企业家参与科技创新类公益和捐赠,对企业最大的价值有哪些?
郭美荐:一方面,企业可以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支持青少年科技创新,对企业、特别是科技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牌塑造机会。另一方面,这也是一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渠道。
此外,能够让青少年更早了解这些科技企业,也在无形之中形成了“粉丝”效应,甚至为企业未来储备了人才。
当然,这也是个双向受益的行为。企业参与到公益之中,利用它的资金、人才、技术优势,发挥它的社会价值。也正因为他们的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行动才有了更多的资源依托。
记者:目前有哪些科技创新类公益非常适合大型企业参与?如果有企业希望能在青基会设立科技创新类专项基金,标准和要求是什么?
郭美荐:科技公益季的“种子计划”比较适合大型企业参与,一颗种子需要企业捐赠1000万元,企业可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种子基金成员单位”称号。不动本资金产生的收益将用于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
其次是领军计划,招募各领域的领军科技企业或个人参与,每个企业或个人一次性捐赠至少100万元人民币,可在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的支持下,开展希望工程科技公益项目,捐方可命名项目和活动。
再次是捐建“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我们计划在中小学建设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打造聚焦科技前沿的样板实验室。标准是15万元-100万元建设一个包含设备、配套课程、运营资金等在内的实验室,同时面向捐方开放冠名。
记者:中国青基会在捐助人尤其是大企业捐方维护方面有哪些举措和行动?跟其他基金会相比,我们有什么特点和不同之处?
郭美荐:作为筹资、资助一体化的公募基金会,我们一直将大企业捐方维护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为重要的捐赠客户提供社会责任解决方案。以创新公益项目和特色活动,拓展公益领域和合作资源,为重要的捐赠客户提供专业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优质服务。以新时代、新理念、新公益,引导重要的捐赠客户参与社会发展和社会创新。
跟其他基金会相比,中国青基会的优势是有遍布全国的青基会系统和希望工程办公室,同时依托各级共青团组织,确保项目的落实,并做到低成本,高效率、大影响力。
另外,中国青基会自民政部开设社会组织评定的15年以来,连续被民政部评为5A级基金会,在财务透明度、公众信任度等方面属于基金会中的佼佼者。
希望工程的“而立之变”
记者:中国青基会未来科技创新、体育、音乐这些素养能力类的公益项目会持续增多吗?为什么?
郭美荐:是的,青基会在未来将立足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更多开展科技创新、体育、音乐、艺术等素养提升方面的公益项目,除了数量,更会注重项目的品质。这是时代所趋,也是青少年的需求所在。
记者:今年是希望工程30周年,全社会都非常关注青基会和希望工程未来的变化。启动这样一个跟科技有关的项目,是否预示着希望工程的变化方向?
郭美荐:希望工程曾经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建希望小学和资助贫困孩子上学。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要读书”的基本愿望已经实现,面临新的形势,我们必须要推出新的产品、新的项目,才能适应青少年不断发展的需求。
这次推出科技公益季项目,就是考虑到希望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背景下,更好发挥我们的作用。“希望工程”核心理念不变,将不断根据形势需要,不断为它注入新的内涵。像这次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就是推动希望工程转型升级的一个实际的举措。
我们也希望,“希望工程”以后在大家的印象里,可以从“解决贫困地区有书读”的基本需求,转变为帮助那些青少年能够读好书、获得全面发展。
记者:我们要去迎接新时代公益需求的变化,您认为当下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最大的机遇又是什么?
郭美荐:希望工程面临新的形势,最大的困难就是怎样立足社会的需求,推出更受欢迎、更高水平的公益项目。将受助对象的需求与社会捐赠资源有效对接,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当然也包含新的机遇。
讲个小故事,前段时间有一位很热心的捐赠者想要捐建一所希望小学。但是我们按照他的捐赠条件,找了很长时间,也找不到符合要求的地点,我们只好把捐款退还给他,鼓励他去开展其他公益项目。这说明希望工程必须要转型,必须要去发现青少年在教育方面新的需求。
说到我们面临的机遇,一方面,经过30年的时间,国家的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当初只有我们一家动员社会为青少年捐资助学,现在许许多多公益组织都成了我们的伙伴,和我们同行。
另一方面,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解决好城乡差距的问题,特别是解决脱贫之后仍然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教育问题,又给了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需求。这些新的需求,正是我们创新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