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1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
这是一场“看不见”的展览。
展厅如暗室一般没有丝毫光线,参观者甚至看不见离眼睛只有几厘米的物体,更不要说脚下的参观步道。每一件展品都靠参观者用手触摸去感受,第一次进入展厅的参观者免不了为这种黑暗紧张,觉得参观的过程是如此漫长。
别担心,这场“伸手不见五指”的展览是在模拟盲人的视觉体验。18日,在北京汽车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局主办的“闻·悟北京”之“博物馆里看时光流转”系列活动的重头戏——“看不见的博物馆”主题活动在此进行。在盲人讲解员的引导下,观众们体验到了一座“看不见的博物馆”。
“请大家猜猜,刚才摸到的是什么?是什么材质的展品?”盲人讲解员王志华问起参与者的感受。大家猜测“有两只耳朵,是兔子吧”“刚才感觉好像是一个青铜壶”……当这场黑暗中的“参观”结束,灯光亮起,眼前的展品和大家猜测的相去甚远,也引发了在场观众的热烈讨论。
“刚才大家触摸到的是青铜器‘猛虎食人卣’的仿制品,它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目前流失在日本。想必大家在触摸的时候,心中的形象一定和实物差距很大吧。”王志华笑着对参观者说。
在这座“看不见的博物馆”里,普通参观者在盲人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由遮光幕布营造的全黑暗主体验区,触摸多种材质的展品、脚踩人工草坪和“甲板”、倾听周围气流变化的细微波动、感受耳畔风声带来的速度、体验不同的空间环境变化。最后,大家进入圆形复明体验区,在“有声有光”的状态下,重新体验博物馆中的文物。
王志华告诉记者,对于盲人来说,失去视觉的生活并非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单调。“我们除了视觉之外其他感知能力会变强,对声音、触感、湿度、温度都会有比普通人更加灵敏的体验。我们能够使用手机,乘车出行,也能感知四季,逛博物馆。”王志华说,“所以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次体验让普通人了解我们盲人的体验。”
本次展览的策划人李则思介绍,今年开展的“看不见的博物馆”主题活动,思考如何让盲人从被“帮扶对象”成为博物馆中的“主角”。
“去年我们希望能够帮助盲人走进博物馆,偏重的角度是如何用形象化、比喻化的讲解词,让盲人朋友能够感受到展品的形状和尺寸等具象。今年我们‘反向而行’,‘邀请’参观者从盲人朋友的角度去体验博物馆,给视力正常参观者一次特殊角度的体验。”李则思进一步解释,以往我们已经习惯以单一的视觉感官去接收生活中的信息,在逛博物馆的时候也是如此。今年的这项体验有助于普通观众跳出主观认知,跳出眼见为实的刻板印象,调动所有感官感受博物馆多维度的魅力。
参观者除了触摸展品之外,还得以在参观过程中聆听来自正阳门博物馆的雨燕鸣叫、来自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永乐钟声、来自西山大觉寺博物馆的诵经声和智化寺的京音乐。
“仅凭在黑暗中的触摸,难以拼凑出一件展品的形象。想象和真实的巨大差距,给我强烈的触动。最开始‘失去’视觉,有一种对未知的恐惧感,后来其他的感官感受开始变得敏感。我听到了钟声、鸟叫、水流、诵经、音乐……对文博之美的认知变得更全面了。”一位观众这样表达体验感受。
“通过‘沉浸式’非视觉体验,可以使参观者对展品在触摸和聆听的同时,启发和鼓励人们从多个维度理解博物馆传递出的精神和文化,也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我们的生活。”李则思说,“只有让更多人‘看’到盲人的世界,才能设身处地为这个群体设计服务。我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盲人朋友们走进博物馆,像普通人一样接近文物,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精神遗产。”(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