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5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皮磊
■ 本报记者 皮磊
2月19日,元宵节当天,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到,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等成为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于全国80多万家社会组织而言,其中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聚力脱贫攻坚
文件提出,要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咬定既定脱贫目标,落实已有政策部署,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同时,主攻深度贫困地区。瞄准制约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重点难点问题,列出清单,逐项明确责任,对账销号。
此外,文件还提出,要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攻坚期内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后,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而这一点,也是很多社会组织以及企业在开展脱贫攻坚项目时普遍关注的问题。
2月11日晚,新闻联播以《河边村的春天》为题,报道了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小云助贫中心)在云南勐腊河边村的扶贫事迹。据《公益时报》了解,自2015年1月开始,李小云教授带领中国农业大学的扶贫团队便驻扎在了河边村。四年来,小云助贫中心深刻改变了西南边陲的这个深度贫困的瑶族村寨。
经过四年的探索,春节前,李小云及扶贫团队决定,正式成立河边村雨林瑶家专业合作社,将“瑶族妈妈的客房”项目正式移交给全体村民,由深圳打工回村的周志学担任合作社总经理,统筹和管理全村的客房。由此,也解决了扶贫团队撤出后当地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培养、提升村民自身能力,能够有效防止脱贫又返贫的现象发生,同时也使当地逐步摆脱对外界帮扶力量的依赖程度。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近年来,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活问题越来越得到政府及全社会的关注。一号文件提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未来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也突出了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
事实上,社会组织在这方面已早有行动。比如,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开始关注农村学校厕所及乡村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加大了在这些领域的投入。
今年1月4日,由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陕西社会组织主办,共青团助力教育脱贫攻坚——壹基金九牧“厕所革命”专项计划校园卫生健康公益项目陕西示范点落成活动在陕西省富平县流曲镇王寮小学举行。媒体报道称,这也是全国首个校园“厕所革命”公益计划项目。
农村学校厕所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卫生设施,卫生状况和粪便无害化处理效果,直接影响校园及周边环境卫生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做好农村校园卫生健康工作,帮助农村儿童获得应有的卫生健康教育是实现‘厕所革命’的重要一环”。
在农村环境治理方面,社会组织凭借自身灵活性和创造性,摸索出了不少切合农村实际且卓有成效的模式。
在福建罗源县,罗源秀美山川家园事务服务中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要求,采用“社团+企业”模式提供公共服务,完成辖区内未委托第三方运营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生活垃圾治理、垃圾转运系统建设以及阳光堆肥房建设等工作。社会力量的介入,使得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由“九龙治水”变为“一龙管水”,既节约了行政成本与财政投入,也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与城市相比,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不论是在教育资源、医疗卫生水平,还是在养老保障以及文化娱乐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距。今后,这些问题都有望得到明显改善。
文件提出,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强农村儿童健康改善和早期教育、学前教育。
对于社会普遍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养老及残疾人等问题,文件也给出了明确表述: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支持多层次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
在这些议题中,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等其他社会力量做出的努力和成绩有目共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工作的不足,使得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以儿童领域为例,社会组织凭借自身的专业性,在提升农村儿童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2016年11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肯德基联合发起了全国性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项目——小候鸟基金,试图通过儿童书籍、有声读物以及工作人员定期的带领阅读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精神生活。
在各地,也有很多类似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项目。
2018年8月,海南省首个精准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项目“童心1+1”正式启动。该项目由海南省留守儿童关爱志愿者协会推出,旨在关爱16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通过组织受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为纳入协会关爱信息库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进行一对一匹配,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可以看出,除了关注农村儿童的物质及日常生活,很多社会组织也在教育领域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2015年3月,国内首个中小学艺术普及教育公益项目——“益教室”项目在河北滦平落地试点。该项目是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资助的教育创新项目,针对农村地区缺乏美育教师、城市地区缺乏系统全面的美育教学方法等普遍问题,首创中小学艺术普及教育教学模式,立足“育人”的根本使命,希望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能力,树立完整、自信的人格。《公益时报》记者在此前的实地采访中也了解到,得益于该项目,很多农村孩子变得乐观自信,表达能力等都有明显改观。
除了上文列举的几个方面,还有很多工作是社会组织可以尝试的,比如参与乡村规划、发展农村新型服务业、支持乡村创新创业等。事实上,近年来也有很多社会组织在积极探索,对社会组织而言,农村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市场”,可以深入开发。
作为行业从业者,应积极研究“三农”问题,同时也要深入研究国家相关政策,根据自身业务能力和范围,找准切入点,进行项目开发和设计,“三农”领域社会组织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