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投入,还需留得住——恒大集团毕节扶贫的路径探索
2018-12-06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王勇
“现在孩子就在奢香古镇附设的学校就读,不用向以前一样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去上学了。”面对记者的询问,龙国权开心地表示。
龙国权提到的奢香古镇是恒大集团帮扶毕节市大方县的易地搬迁帮扶项目建设的新型社区。作为因残致贫户,龙国权一家从几十公里以外的安乐乡青松村免费搬入奢香古镇已经一年多了。
这一年多里,龙国权一家改变的不仅是居住条件,更重要的是龙国权有了新的工作——恒大集团引入了多家龙头企业,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经济。龙国权就在一家烟草合作社从事技术指导工作。
“以前在老家只能种一点玉米等粮食,没有什么经济收入,现在一个月有3000块,已经习惯这边的生活了。”龙国权表示。
龙国权一家的改变只是恒大集团在毕节大方扶贫工作成就的一个缩影。自2015年12月1日开始结对帮扶大方县以来,恒大集团三年无偿投入30亿元,到2018年底有望实现大方县1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不仅如此,2017年5月开始,恒大集团又承担了毕节市其他6县3区的帮扶工作,再无偿投入80亿元。
更重要的是这些投入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通过一揽子综合措施,不仅投入资源,更让这些资源可以可持续的发挥作用,从而使贫困户可以向龙国权一家一样稳定可持续脱贫。
投入巨量自有资源
毕节是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典型,截至2015年底,毕节市有贫困人口115.45万人,脱贫攻坚的任务非常繁重。
2015年12月1日,恒大集团正式决定帮扶毕节市大方县,无偿投入30亿元,计划到2018年底实现大方县1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7年5月开始,恒大集团又承担了毕节市其他6县3区的帮扶工作,再无偿投入80亿元。共计投入110亿元资金,由整县帮扶大方扩展到帮扶毕节全市10县区。
这些资金被投入到产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发展教育扶贫、吸纳就业扶贫、特困群体生活保障扶贫等不同领域。
在资金投入的同时,恒大集团还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在2015年决定帮扶大方的时候,恒大集团就成立了扶贫办,由一名副总裁担任扶贫办主任。
在扶贫办成立后,就选派了第一批287人的专职扶贫团队常驻大方,展开脱贫会战。目前常驻毕节扶贫的员工已经达到2000多人。
“跟基层的人打交道,做扶贫工作是最能锻炼人的。”来自河南分公司的谢军晓表示,按照集团的要求,作为轮岗员工,谢军晓需要在大方从事扶贫工作半年,半年后可以申请继续在毕节扶贫。
三年来,恒大扶贫团队走村入户,逐户访谈,深入了解需求、困难,登记入册,累计总行程200多万公里,总共采集了毕节全部34万多户、100多万贫困老百姓的详细资料。这些资料被录入“精准扶贫数据调查收集系统”,汇成精准扶贫的大数据。通过对数据库的海量资料和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制定了精准扶贫措施。
引进更多外部资源
目前恒大集团已经帮助毕节建设了6万栋蔬菜大棚,开工447个肉牛基地,异地搬迁10.7万人(其中援建大方县的50个新农村和县城安置区奢香古镇已于2017年6月30日前完工并搬迁入住),援建小学11所、幼儿园13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技术学院1所,建设慈善医院1所、敬老院1所、儿童福利院1所……
有了充足的资金和高效率的团队,建设的速度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是建成以后怎么办,如何才能可持续?从最开始的设计到项目的实施,恒大集团都着重进行了布局。
教育扶贫方面,恒大在建设学校的同时,积极帮助当地引入外部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帮助当地开发建设了教育云平台,通过该平台,孩子们可以享受到清华附小的双师教学,可以接触互联网上的优质教育课件,学校老师还可以接受专业培训。
“我们这里的条件已经和城里的学校一样了。”大方县恒大五小校长焦杰表示。
产业扶贫方面,恒大投入57亿元,帮助毕节20万户、70万贫困人口发展蔬菜、肉牛以及中药材、经果林等特色产业,并引进上下游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帮扶模式。
目前已经引进79家上下游企业,帮助贫困户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卖给谁的根本性问题,通过市场化手段有机连接,建立长效持久的脱贫机制,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就地脱贫。
这些措施和异地搬迁扶贫相结合,保证了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能致富。以恒大三十三村为例,共有搬迁户176户。配套援建了132做蔬菜大棚,大棚被确权给了搬迁户,搬迁户以此为股金入股合作社。大棚由引入的山东蔬菜公司经营,根据收益进行分配。搬迁户不仅可以获得每个大棚不低于600元的分红,还可以获得劳务收入。
此外,配套建设的240头规模的肉牛养殖场同样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每年1头牛可以获得保底分红1600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恒大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就业扶贫培训。目前,已经帮助毕节全市培训107323人,推荐到当地产业就业和异地就业72189人,人均年收入4.2万元,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在恒大的创新实践下,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企业扶贫新路径已经逐步展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