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公益资讯 > 有一种学校叫田家炳
有一种学校叫田家炳

2018-07-17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北师大师生缅怀田家炳先生。网络配图


 通过田家炳基金会,田家炳在国内捐建了大量的学校。网络配图

田家炳基金会7月10日发布讣告,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当日上午安详辞世,享年99岁。

学子们常常在某座教学大楼、某所中学的校名上,看到这个颇有广东特色的名字,却少有人了解这个富豪,品性低调是身边人对他的评价,少见诸报端。

1982年创办的田家炳基金会,致力捐办社会公益事业,尤重教育,惠泽全国,至今,在全国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这也使老人获称“百校之父”。目前,捐资数目达10多亿元,占到老人全部财产的80%。

1994年,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将编号2886的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以此表扬老先生对中国教育作出的巨大贡献。“那是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却用上了我的名字,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荣耀了。”老人曾经这样说。

2010年7月1日,田家炳还获香港特区政府授勋衔制度中的最高荣誉勋章大紫荆勋章。

知名亿万富翁

田家炳1919年11月20日生于广东梅州大埔高陂银滩村的一个书香世家,是典型的客家人。

田家炳16岁丧父并继承父业,17岁到越南办公司,两年内成为越南最大瓷土供应商。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失去产业,辗转印尼谋生。二战结束后,他动用商业和人脉资源重新创业,在印尼创办树胶厂、塑料薄膜厂,成为雅加达著名的青年企业家。1958年,田家炳把事业转移到中国香港,先后创办田氏塑料厂、田氏化工厂,成为香港人造革与化工行业的领军人。之后,他又向房地产进军,成立新安企业公司及华安置业建筑公司,完成田氏大厦以及多处工业楼宇开发,并出任京华银行董事。

到上世纪80年代,田家炳已是香港知名的亿万富翁。但那时起,处在生意黄金时代的田家炳,却将自己的重心转移到慈善事业,他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规定每年至少捐出工厂利润的10%用于公益,自己成为职业慈善家。“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田家炳说,钱放在自己荷包里,虽能以钱赚钱,积聚更多的财富,但有时也会因形势转变而受到损失,更有不少人因财富太多,降低了儿女奋斗创业的动力。

捐赠中小学

“利润回报”比较高

1982年,田家炳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公益。“我16岁时父亲去世,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才刚刚读到初二就只能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小时候没读多少书,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后来也去过欧洲一些国家,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发达。”正是有了这些经历,他能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创业,对国家的发达兴旺有多重要。

田家炳曾说过:要教育办好,首先是基础教育要办好。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华这些好的高校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源。而且,大学并不是谁都能够念的,但有了中小学,每一个学生就都能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受基础教育的孩子比例比受高等教育的要高,换句话说,投入的捐赠所产生的效应可能更大,回报率更高,内地基础教育也极需发展,特别是山区的穷孩子,更希望看到他们可以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说:“同是100万元捐款,如用在内地,其发挥的成效可能比用在香港大几倍,因此基金会90%的捐款都用在内地。虽然基金会是在香港注册的,依例捐助内地要缴税,但我不计较税务得失。我最乐意到内地经济较差、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去捐款。甚至有时觉得,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学,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书可读,是毕生最大寄托。”

2005年12月19日,惠州一中江北分校正式挂牌为惠州田家炳中学,已经86岁高龄的田家炳老先生特意从香港赶来参加活动。当天,还和学生开了一个小时的座谈会。学校刘活先老师十分敬佩田老先生,“座谈会上,田博士给同学们说,他家有很多孩子,但他的财产不会留给自己的小孩,要用来做教育。”刘老师说。

至今,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已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田家炳学院或田家炳中学。

低价卖掉别墅捐资

几十年捐助教育事业,田家炳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为了教育事业,他“卖屋助学”“贷款捐校”,书写中国教育史上的慈善奇迹。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田家炳的企业和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受到影响,以至于出现捐款承诺难以兑现的问题。

为让捐款计划顺利实施,田家炳将自己居住了38年,金融风暴前价值过亿港元、位于九龙塘的别墅,以5600万港元的价格低价卖掉,别墅有近60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400多平方米的花园。然后把全部的款项投向了内地的几十所学校,自己带着太太,转租130平方米的一个公寓楼。

“那时经济比较糟糕,但我已答应要给一些机构捐款,人家做了计划,所以决定卖掉房屋。”田家炳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香港的20多个子孙不同意他卖别墅,但他们都成家立业了,自己和太太住这么大房子是浪费,另外卖掉的钱,可以资助20多所中学,觉得这样更有价值和意义。

被问到后来有没有心疼过,田家炳回答道:“按照当时香港的房价,那房子的价钱可能超过1.2亿港币,但是为了尽快换成现金,我把价格降到了5300万元。后来买方给了我5600万元,他挺感动我做的事,就加了300万。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听到万千学子朗朗悦耳的读书声,不但经济效益更大,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

田家炳趣说自己是“无壳蜗牛”。

月消费只有三千

一笔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向外捐的田家炳,在香港过着堪称清贫的生活。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他不求生活享受,一双鞋穿了十年,袜子补了又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每月生活开支只有3000元。他不搞排场,也不喜欢应酬,儿女婚嫁一切从简,过80岁大寿,不摆酒,不办席。

2009年接受《梅州日报》专访时,田老先生直言:“我每天的生活十分简单,很少应酬,平淡而有规律。早上六点起床,锻炼一个小时左右。先做做自创的体操,再散散步。接着就是吃四十多年不变的早餐:四片面包涂果酱。在外人看来,我不懂得享受,生活刻板,所谓三分迂腐,七分过时。”

田家炳还透露:“我的饮食既定时且节制,不挑吃,对食物唯一的要求便是营养。因此两碟青菜豆腐对我来讲已经很满足了,总觉得比满桌子的山珍海味要好。我的寓所离地铁站很近,到田氏企业中心附近也有地铁站,所以我会乘坐地铁上班。儿女们要来接送我,我都尽量劝说他们没有必要,只要身体许可,我不想烦扰他们。”

田家炳曾对记者说,他认为钱“够用”就好,房租成为了他日常最大的支出。这样,可以省下一些“小钱”,希望这点“小钱”能用在对的地方,比如为孩子、为国家、为民族。

担心太出名会华而不实

用捐资人的名字命名学校在香港比较普遍,香港有两家学校用田家炳命名,而内地是从田家炳家乡大埔县开始的。“他们将我做的项目命名为‘田家炳’,希望提倡这种文化,表示有某位人士热心公益。”田老先生在受访时说。

在一篇十几年前的媒体专访里,田家炳说:“让学校用我的名字命名,一方面我想让受助学校之间建立起更好的关系,比如田家炳奖学金、校长论坛之类的活动; 另一方面我们通常捐赠数目比较大,基金会章程上规定500万或者300万之类的,如果我不作要求可能很多学校会找上门,要求捐赠30万或者50万,太少的钱做不了大事,基金会也应付不来。”“我不是想用钱来换取任何名誉,只想自己开心、对社会有益。我一向喜欢做实在的事情,名声太响了,就会华而不实,觉得是个负担,所以我不重视怎样去宣扬自己。”“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学校做不好,把田家炳三个字写上去,不但不会荣耀田家炳,反而会丑化田家炳。家长就会讲,儿女千万不要送到田家炳学校读书,那田家炳,就会是个耻辱。”田家炳说,他一直用这个激励自己,也要求基金会的同仁,要求所有接受捐赠的对象,一定要实实在在把学校办好,不要辜负大家的期待。

(据《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