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公益资讯 > 轻松筹杨胤:难以抉择时,就选更难的那条路
轻松筹杨胤:难以抉择时,就选更难的那条路

2018-05-23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高文兴

杨胤自认比以前胖了一点,但肯定不是因为不良习惯。

胖了就少吃几口,这是杨胤过去保持身材的方法。一个有自控力的职业女性,少吃点根本不算什么。但现在不是这样,杨胤觉得这是年龄给身体带来的变化。

很多事都有不能靠意志力或自控力控制的时候, 尤其是身体。


(轻松筹创始人 董事长兼CEO 杨胤)
 

这不难理解。轻松筹上,绝大部分众筹发起者都是因为自己或家人身患严重的疾病。这是提起轻松筹很多人会首先想到大病筹款平台的重要原因。

在健康保障系统不够完善的现阶段,疾病的毁灭性力量,太容易被感同身受,而当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以朋友、朋友的家人、同事、邻居等的身份通过轻松筹出现在微信朋友圈时,更容易获得捐助者的信任和同情,并提供实际的帮助。

聚沙成塔。2014年成立的轻松筹,如今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的注册用户已经突破5.5亿,为超过160万个家庭筹集了超过200亿元的善款。

虽然干着救苦救难的活儿,需要帮助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杨胤和她的团队对健康保障这件事有乐观的估计,他们相信通过努力,事情总会变得越来越好。

就像创业这几年走过的沟沟坎坎,她也没太放在心上,“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从来不难过。”

从投资人到创业者

杨胤成为轻松筹创始人,跟她在IDG的前下属、也是轻松筹联合的创始人于亮有直接的关系。

“众筹”是当年最火的创业风口之一。中国报告大厅的数据显示,2014 年成立的众筹平台共有84家,平均每个月有七家新平台诞生。离开IDG之后的于亮带着他的技术团队接了很多众筹网站的外包开发,发现这些产品常常受限于信任关系的建立。这个小小的技术团队,想到了一种基于微信和移动端的众筹模式互助筹,这是轻松筹的前身。这个模式设想通过微信的熟人社交解决信任的问题,以朋友圈的社交属性解决传播渠道的问题,以微信支付 解决付款问题。


(轻松筹联合创始人兼COO 于亮)
 

于亮找到当时已经是IDG副总裁的杨胤,希望老上司能够“先支持一点钱,把这个产品做出来。”

杨胤看好这种模式,很痛快地成为了轻松筹的天使投资人,并在产品开发出来后将其引见给了IDG的老板熊晓鸽,帮助轻松筹获得了IDG投资。2014年10月,杨胤离开工作了近18年的IDG,加入轻松筹,负责战略和管理。

关于这次职业选择,杨胤曾对媒体袒露心迹,“想着40岁了,我要改变一下自己。”

杨胤在看重轻松筹团队的技术与产品的同时,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个团队缺乏专业的市场推广及宣传管理人员。这一点,轻松筹的另外几个早期团队成员同样意识到了。


(轻松筹联合创始人 区块链实验室VP 李汐)
 

联合创始人李汐热切地欢迎杨胤的加入,“她能够带领我们,把她手里的一些资源都利用起来,让公司变得更好。”

李汐认识杨胤要早于轻松筹的出现,他们结缘于和扬州市政府做的一个项目。后来到北京做轻松筹,没想到跟杨胤成了同事。他用“制衡”形容杨胤加入轻松筹后的变化。

今天,朋友圈出现轻松筹的众筹项目,大家都觉得习以为常了。只有杨胤和她的团队知道,这种“习以为常”的状态,轻松筹这几年是通过怎样的努力实现的。

轻松筹的模式不像其它创业项目,可以找到国外成功的模板,这一套完全原创的系统。和其他创业项目一样,轻松筹在成立之初受到过种种质疑甚至诋毁,有时甚至会被推到风口浪尖。

杨胤接受这种质疑。这种质疑的背后,是因为相信公益众筹的社会价值。

她是怎么顶住这些压力的?

杨胤跟着熊晓鸽工作很多年,他对杨胤最大的启迪是,“无论遇到天大的事情,他都觉得,那都不是事。”

打开社会公益的大门

今天,轻松筹最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大病救助。但最开始轻松筹在项目选择上并没有倾向性,只是单纯想要切入众筹市场,等到2014年9月一个“拯救程序员”的大病救助项目被广泛传播之后,这类救助项目日渐多了起来,带给平台爆发式的用户增长,杨胤调整了公司的方向,将众筹业务更多聚焦到大病救助。

由于轻松筹主打的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发起项目,作为平台方,审核项目真实性的责任和压力与日俱增,这一点在大病众筹项目上尤其显著。从人工审核到招募志愿者,杨胤知道,轻松筹能做的就是尽量去通过技术降低成本,优化效率。2017年,轻松筹推出了基于 人工智能的“智爱”审核系统,以人机协作的方式加快审核速度,使得项目审核的成本由此前的平均200元,降低到现在的60元。

看上去这一切都水到渠成,但至少在2016年,轻松筹还想过放弃大病救助业务。 这一年的3月,全国两会,中国首部《慈善法》通过了,但是“大病众筹”这种新兴的模式到底合法不合法,还没有一个定论,轻松筹内部有声音支持做农产品的众筹,降低平台的政策风险和舆论压力。


(轻松筹创始人 董事长兼CEO 杨胤)
 

2016年的一天,公司的人都等着杨胤的决策,而杨胤在读轻松筹的数据和用户留言时注意到,大部分留言,都跟大病救助项目有关。

“有一天,我就想明白了这件事儿,如果我们不去把这条路走通,可能很多人通过互联网得到帮助的这样一条路就被关上了。所以,我们做的是一件对的事情, 既然是对的事情,就应该坚持。”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杨胤顶着巨大的压力做出了决定,“哪条路不好选的时候,我们就选难的路, 因为难的路上人少。”

此后,他们多次与相关主管部门及法律界专家一起研究、讨论。最终大家得出的定论是:个人为自己或者是直系亲属在网络上发起的救助是合法的,但是, 为他人或者是为其它某些特定群体筹款,必须通过具有合法资质的公募组织,这个界限划分得很清楚。

8月3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轻松筹与腾讯公益、淘宝公益、京东公益等 12 家平台同时入选,是唯一一个入选的众筹平台。

9月1日,《慈善法》正式生效实施。


(轻松筹首席战略官CSO 王政)
 

轻松筹的首席战略官王政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杨胤邀请加入轻松筹,他曾在民政部工作过,有长达十几年的公益项目运营经验。主动与制定慈善法的法律专家和民政部沟通,向官方解释轻松筹的模式和管理方式,听取意见,调整产品,经验丰富的王政主导了轻松筹的政府事务和相关战略。

认同轻松筹的公益模式是一方面,对杨胤的认可是王政加入轻松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她的正能量、气场和号召力, 才使得这么多人能够跟随她做这么阳光的事情。”

全民大健康平台

以大病救助项目为主体,是轻松筹的第一次正式转型。但大病救助归根还是事后补救,一些社交圈不广的求助人,很多时候难以达到预期的众筹效果。轻松筹决心把“事后救助”延伸到“事前保障”,2016年4月,轻松筹上线了轻松互助业务。


(轻松筹大病医疗事业部VP 杨广涛)
 

一两年前,很多卖保险的人,会在轻松筹平台捐一块钱然后写,“与其事后轻松筹,不如事先买保险。”

轻松筹的同事跟杨胤商量把这种言论屏蔽。杨胤不同意,“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说的对呀。其实如果我们的社会大家都有保障的话,那就应该事后轻松筹的人少,事后没有人轻松筹了,没有人因为看病没有钱因为这些在事后筹款了,那才是我们的成功。

以上是轻松筹开始做互助和保险项目的引子。


(轻松筹健康保障事业部 VP 戴文哲)
 

通过更深层次地思考并结合实践,杨胤带领团队在业内率先推出了四重健康保障体系。这个由大病救助、轻松互助、轻松公益、 轻松 e 保组成的健康保障体系,分别对应重大疾病应急救助、事前健康互助、公益组织对接和定制化商业保险保障,构成了一整套涵盖事前、事后的完整健康保障体系,轻松筹也由大病筹款平台升级为全民健康保障平台。团队“让事情变得更好”的初心得以实现。

这是轻松筹的第二次转型,同样跟杨胤的决定有关。

公司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在这个理工男为主的团队里,杨胤既是决策者,也是协调者,不断为团队选择合适的人,弥补管理上的短板。


(轻松筹首席财务官CFO 王静)
 

轻松筹CFO王静,与杨胤是十几年的老朋友。

随后,大病医疗事业部VP杨广涛、市场VP马克、健康保障事业部VP戴文哲、运营VP章恒等更多优秀的人才被杨胤引入轻松筹。


(轻松筹运营VP 章恒)
 

轻松筹内部有一个叫“理工男纯爷们”的群,杨胤也在群里。学计算机的她在这个以男性为主的团队里,并没有觉得不习惯,“读大学的时候,班里就6个女生,周围全是男的。”

李汐认为杨胤在团队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创业的时候都会有冲突点,哥们的话可能就会打架或者当面撕破脸,但是和女性创业者一起的时候,总是相互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轻松筹市场VP 马孝武)
 

杨胤毫不掩饰对这些男同事的赞美,“有的时候呢,一个没本事的老板也挺好的。多找一些像我们这样的团队里面的男人们,就不用那么苦哈哈了。”她拒绝用“管”这个词形容自己在团队中的工作,“我们是一个自主力很强的团队。”

轻松筹从大病救助延伸到互助、保险和公益板块,在这种业务扩张和调整的过程中,轻松筹日渐明晰了自身发展目标——做一个全民健康保障平台,让每一个家庭都拥有应对疾 病的勇气和力量。

以前杨胤想过等到退休以后要去做公益事业,但是有时候人会得到命运的垂青,她在适当的时机碰到了原本以后要做的事,“我非常庆幸当时没有因为麻烦、担心、困难而退缩,这一点两年以后想,我觉得也是那个时候的幸福。”

这种幸福在持续,并且有了新的麻烦和困难。

杨胤说,团队同事经常批评她,不会秀,也不愿意接受采访。

这种时候,杨胤就会尽量配合。她说自己会从历史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并且,“我真的是个乐观主义者。”

我们问同事们为什么选择加入轻松筹。

同事们说,“这是个有希望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