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6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坐落于瞿溪路754-756号的上海黄浦区五里桥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是上海市首批社区层面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成立已近十年的该中心,还有一个闪亮的“名头”——上海市首家民政部5A等级社会组织。
不仅如此,由于工作得力,2016年,五里桥街道还被评为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社区,目前街道共有5A级社会组织6家,4A级社会组织3家。
是什么“秘诀”让一个最基层的街道组织不仅自己成了5A级社会组织,还带动了这么多社会组织成为民政部门认定的高等级社会组织?让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
筑牢制度和组织基础
在一栋不起眼普通小楼里的五里桥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共有三个楼层,办公面积约600多平方米。然而,就是在这600多平方米的服务枢纽里,却连接着全街道的32家各类社会组织,涵盖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区专业调处类、文体活动类等四大类。
据介绍,街道以“培育社会组织,推动共治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服务基层群众”为发展理念,引入专业机构管理,着力打造集机构孵化、项目研发、能力提升、资源拓展、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组织枢纽平台。
为了保障各类社会组织建设“有法可依、有序进行”,该中心按照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进行以理事会制度为核心的制度化规范管理,建立了包括理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档案印章管理制度以及劳动用工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整体工作有序、持续推进。
在完善规范制度的基础上,为了增强社会组织发展的内生动力,该中心还运用独建、联建、派驻党建联络员、建活动型党支部等形式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目前,32家社区社会组织建立独立党支部8家,派驻党建联络员18家,活动型党支部6家,如针对老年协会、文体团队联合会等社会组织中党员经常在一起活动的特点,打破原来隶属关系的传统,建立活动型党支部,实现党员“一方隶属、双向管理、双边活动”。推行社会组织管理层人员和其党组织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目前,交叉任职24人,占比75%。
此外,该中心还建立“益空间”党建服务站,探索社会组织党建“双培三同步”工作机制,即社会组织孵化与党组织培养相结合、社会组织人才培育与党员培养相结合,社会组织登记与党组织设立同步审批,社会组织公益活动与党建活动同步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与党组织建设同步考核。
“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
“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五里桥街道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街道将中心委托给支持性社会组织上海阳光善行公益事务中心进行管理,依托专业管理力量,充分发挥中心培育孵化、资源整合、规范建设、交流合作的功能。
在有了专业的管理团队之后,服务中心的“触角”不断延伸。中心建立了门户网站和“公益宝”网站,使其成为社会组织信息发布、项目促进、公益众筹、风采展示的互联网平台。同时,中心还承担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招投标及评估监测,链接外部资源并引导社会组织跨区域承接项目等职能。
在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方面,该中心有针对性地“分类施策”,积累了不少富有成效的特色经验:
对于支持性社会组织,他们重“合作发展”,促进相融提升。阳光善行公益事务中心在托管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成长,中心团队从最初的4人扩大到现在的22人,2015年承接项目15个,涉及项目金额410余万元。
对于成长型社会组织,他们重“规范增能”,促进健康成长。根据社区内部分社会组织专业化程度较低、管理不够规范、服务能力较弱的现状,以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评级为抓手,以评促建,提升能级。
对于萌芽型社会组织,他们则重“孵化扶持”,促进生存发展。如设立30万元公益创投种子基金、开展社区公益项目创投大赛等。注重对有发展潜力的草根团队骨干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自治能力,指导其建立项目方案。
着力点放在“怎样使居民过得好”
随着社区社会组织日益壮大,街道逐步将社区服务、帮残助弱、环境保护、公民教育等事务交给社会组织来管理,工作着力点由“怎样把居民管得住”向“怎样使居民过得好”转变,工作的角色定位从直接管理者向政策制定者、成效评价者转变。
一方面,街道办事处厘清政府职能边界,把政府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事务性工作逐步剥离,为社会组织让渡空间;另一方面,社会组织调查反映居民服务需求,设计社区公益服务项目。
通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发布资源信息,举行公益项目接洽会等,完善供需对接机制,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需求导向、项目运作、专业承接、‘三社联动’”的工作格局,提升了社区的自治能力。
五里桥街道推进区域单位和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双向认领”10多年来,共有17家社会组织承接了38个社区公益项目的具体实施。
在社会组织的参与下,社区每年推出一批符合居民需求的社区自治创投项目,扩大居民参与,发掘小区能人,社区中越来越多的年轻居民从参加“活力夜跑”、“周末去哪儿”等公益项目逐步参与到小区非机动车停放整治、居民议事会等居民自治活动中来。
而随着居民需求日益多元化,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也日益广泛,从服务“单一需求”转向满足“多元需求”,涵盖了居民生活的“立体”空间。例如,洄澜心理咨询中心托管了街道心理咨询室,为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德同宜居服务社承接协助业委会换届项目并为社区业委会、居委会提供咨询、培训、调解服务;“星空梦之翼”青年公益团队立足社区内白领群体需求,开展了“白领午餐地图”“白领健康行”等活动。
(据《中国社会组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