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9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王会贤
10年间,南都公益基金会慈善活动总支出近2.3亿元,共资助451家机构/个人,资助项目达783个,受资助的机构/个人分布于全国26个省份,受资助机构所服务对象覆盖中国大陆地区。基金会的资助投入发挥了撬动公益行业发展的杠杆作用。2017年5月19日,在京举行的南都公益基金会十周年答谢会暨“中国第三部门的未来”高峰对话活动透露了上述成果。
当天活动上,南都公益基金会创始人、名誉会长周庆治坦承创办基金会的初心。他表示:“南都集团成立之初就定下了‘实现自我,回报社会’的宗旨,一直为教育类公益提供支持。成立南都基金会缘于与徐永光的一种缘分,我们尝试引领中国新潮流,助力中国第三部门真正地发育起来。”
南都公益基金会创始人、名誉会长周庆治回望初心
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则认为:“南都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一个治理能力强大的理事会。”他分享了基金会理事会决策过程的诸多故事。10年来,南都基金会“支持民间公益”的使命从未改变,慈善投资则步步升级:从投资于项目的“新公民计划”,到投资于人的“银杏伙伴计划”,再到投资于机构影响力提升的“景行计划”,直至投资于优秀公益产品规模化、与十几家行业领军机构联合共建“中国好公益平台”。在南都基金会迭代发展的背后,正是一个有社会使命感和决策力的理事会。
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分享了理事会决策过程的诸多故事
在强大理事会的推动及行业伙伴的支持下,南都公益基金会10年间奔行于公益行业的浪尖潮头,历经3次战略。面对未来,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发布2017-2019年新战略时表示:“我们将致力于建设公益生态系统,促进跨界合作创新。”
徐永光表示,南都基金会的新战略规划,与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非常契合,公益行业都应成为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典范。
10年资助额近2.3亿元 杠杆作用巨大
截至2016年12月31日,南都公益基金会10年累计总支出2.46亿元,慈善活动总支近2.3亿元。
10年间,南都基金会共计资助了451家机构/个人,项目总数共计783个。受资助的机构/个人分布于全国26个省份,受资助机构服务对象覆盖中国大陆地区。
10年间,南都公益基金会的资助模式发挥着强大的杠杆作用。
截至2016年底,基金会品牌项目银杏计划资助81位,累积资助金额4149万元。已结束资助的48位伙伴中,其所在的机构结束资助当年总收入是开始接受资助当年的2.76倍。36位伙伴所在机构的年收入增长率不小于100%,比如公益机构歌路营,比例高达1268%。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景行计划,该项目一共资助了20家伙伴机构,这些机构2016年总收入是接受资助前一年的1.79倍。例如,2013年景行伙伴自然大学接受资助前一年的年度收入为200万元,2016年年度收入为1000万元。
南都公益基金会十周年答谢会暨“第三部门的未来”高峰对话活动现场
资助“靶向”不断调整 助力行业发展
2007年,南都公益基金会成立之初,主要发起了“新公民计划”项目,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提供支持,并投资新公民学校建设及相关项目的支持。这一时期的基金会,资助模式是直接投资于弱势群体。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南都公益基金会全面开启资助型基金会之路,资助NGO的救灾与灾后重建计划,将公益机构与项目引入灾区。2010年4月的战略规划,明确了支持人与机构的“战略性项目”。新战略下的资助“靶向”也逐渐调整为投资于服务于民间公益的人与机构。
“第三部门的未来”高峰对话现场
截至2016年,基金会的代表性项目是“银杏计划”与“景行计划”。与传统的资助公益项目模式不同,前者投资于人,让公益人才过上体面生活,从而心无旁骛地做大做强机构,推动公益行业繁荣向好;后者投资于机构且不设严格的使用路径和方式限定,合作伙伴完全自主决定资金用途,这让自然大学、爱有戏、绿色潇湘等受助机构完成质变。这种全新的公益投资模式成效卓著,改变了行业生态,如今已逐渐被业界采用。
南都公益基金会在景行计划基础上迭代发展,再次启动战略变革,于2016年底与多家机构合作联合共建“中国好公益平台” ,支持可以规模化或具有规模化潜力的公益产品。这是中国首个将优质公益产品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的跨界合作的共享平台,通过整合各界资源,加速公益项目产品化和公益产品规模化,高效、精准、大规模地有效解决社会问题。
“规模化扩散、系统性变革是社会创新成功的标志。”徐永光说,“好公益项目可以选择企业化运行,抓住商机实现扩展,也可以借助好公益平台构建的市场机制,进行规模化复制,让受益人从少数人,到数万、数十万,乃至成百万、上千万人。”
超6成资金投向行业基础设施 南都是国内首家、全球领先
2008年,由于“5.12” 汶川地震触发,为NGO参与救灾与灾后重建提供资金支持。当年即资助并领导推动了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的建立,该论坛至今已举行8届,是行业重要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平台,已成功转型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
此后,南都公益基金会类似资助不曾间断。比如,联合多家机构发起了“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于2015年联合多家机构相继发起成立了“公益筹款人联盟”、 “中国资助者圆桌论坛”;2016年,基金会推出了思想类新媒体《南都观察》,发起成立了“北京病痛挑战基金会”,并与多家机构联合发起“中国好公益平台”。
据统计,10年间,通过资金支持、联合发起、网络搭建等方式,南都公益基金会为行业10多家重要的网络、平台、行业专业支持性组织提供支持,为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
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介绍,公益行业的“基础设施”是指支撑公益行业有效运作的基础性环境,这种环境有助于公益行业中的所有组织开展工作并最终达成其使命。公益行业的基础设施有十大功能:问责和自律、政策倡导和政府关系、财务中介、为资源方提供咨询顾问、网络与协会、人力资源发展和配置、教育、能力建设和技术支持、研究和知识管理、交流传播和信息扩散。
2017年春节前,南都公益基金会接受了WINGS(“全球资助方支持计划”的英文缩写,这是一个国际资助者的会员支持网络)关于支持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结果显示,南都公益基金会60%多的资金都用于行业基础设施建设,而包含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在内接受调研的著名基金会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在年度预算中比例的中位数仅为8%。
“南都公益基金会本身的定位就是支持行业发展,因此将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彭艳妮说,通过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更多新组织的成长,对行业有巨大的价值,尽管这种方式过程缓慢,成效不是马上显现,而且在社会上也没有多大知名度,但南都公益基金会耐得住寂寞,坚定地做了下去。
新战略发布 力促规模化社会创新
因应社会和时代的变化,10年间,南都基金会不断调整机构发展战略。本次活动上,彭艳妮发布了2017-2019年新战略,并透露机构目前正处于第三次战略的着手实施中。
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发布2017-2019年新战略
新战略的宏观表述为:“南都公益基金会的使命是‘支持民间公益’,愿景是‘社会公平正义,人人怀有希望’,2017年至2019年的新战略是‘建设公益生态系统,促进跨界合作创新’。”
彭艳妮介绍,新战略下,南都公益基金会的业务版块调整为行业建设、规模化社会创新、社会企业三大版块,其中规模化社会创新版块是战略重点。
行业建设版块采用联合发起、策划、领导/协调、资助以及倡议推广等工作手法,推动公益行业政策改善与公民意识提升,建设有助于第三部门发育的基础设施,促进公益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规模化社会创新版块采用发起、领导/协调、资助以及操作等方式,通过建设和运营中国好公益平台,促进针对真实社会问题或需求的有效公益产品的规模化。
社会企业版块采用联合发起、策划、领导/协调、资助以及倡议推广等工作手法,通过与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的深度合作,促进跨界资源流通和合作,以及社会企业理念的主流化。
在内部治理方面,为确保新战略达成,对理事会下设的工作小组做了调整和更新,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们亲自“上阵”,分别加入战略规划小组、绩效与薪酬小组以及投资管理委员会,由相关理事分别担任召集人与组员,同时,将进一步完善理事会与秘书处互动工作机制、内部管理机制。
据悉,2017-2019年战略期内,南都公益基金会年度资助规模将维持在3600万元的水平,其中约50%用于资助银杏基金会、新公民中心及捐赠人指定项目,50%用于行业宏观发展项目、规模化社会创新、社会企业三大业务版块,其资金分配比例约为3:6:1。
“新战略下不变的是我们的价值观:公共利益为上、行业发展为先、民间立场为本、杠杆作用为佳。”彭艳妮说,“南都之所以是南都,就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和文化。坚守我们的价值观是落实和执行战略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