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公益资讯 > 27%普校就读残障儿童家长曾被要求退学
27%普校就读残障儿童家长曾被要求退学

2017-03-07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王会贤






3月2日,由救助儿童会和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联合主办的“2017全纳(融合)教育座谈会”在京召开。会上发布了《随班就读师资状况和家长需求抽样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抽样调查报告》)和《全纳(融合)教育形式分析及政策倡导趋势研究报告》,抽样调查报告由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科研机构,在北京、广州等七地开展完成。

《抽样调查报告》发现,师资配备不足是目前开展全纳(融合)教育的核心阻力,报告显示“曾经就读普通学校残障学生家长中,有27%表示有被要求退学的经历”。与此同时,调研结果表明,77%的教师正在或曾经为特殊需要学生授课,然而60%却从未接受特殊教育培训,不足30%只接受过零星的特殊教育培训。

根据2015年教育部教育公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在入学率方面,在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在校残障学生23.96万人,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4.2%。该数据在发达国家已经达到90%以上。我国全纳(融合)教育发展道路还很漫长。针对这一现状,救助儿童会和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共同发起了“全纳(融合)教育公益项目”。

台湾地区融合教育经验

融合教育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相关法律的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台湾地区于1984年《特殊教育法》立法,1997年、2009年大幅修法;1962年开设特教班,1990年开展资源教室方案(资源班)。在立法和政策制定层面对于融合教育的相关理念和实践进行了规定和保障,并根据融合教育的发展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

根据台湾地区对于2016年身心障碍学生进行的普查数据(资料来源:台中教育大学教授洪荣照),2016年台湾地区从学前到大学阶段共有120143名身心障碍学生。其中,83.1%的学生在融合教育普通班就读,接受资源教师、巡回辅导、特教方案等支持服务;10.9%的身心障碍学生在普通学校特教班就读,即就读普通学校集中式特教班;只有5.2%的身心障碍学生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0.8%的身心障碍学生接受在家教育。

台湾地区基本形成了以融合教育为主、多元安置的特殊教育支持系统。在这样的教育法律和政策引导下,台湾地区绝大部分特教老师师资都在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已经成为普校的必备资源设置体系。

台湾从高等师范院校对于融合教育、特殊教育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到普校的特教教师配置,都已经形成有效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

内地立法和政策发展现状

国内立法层面,1988年,在全国第一次特殊教育会议上,国家正式将让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中随班就读作为国家发展特殊教育的一项政策,2011年进一步修订《残疾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办法》,再次推动随班就读体系建设。

国际参与层面,我国政府1994年参与发布《萨拉曼卡宣言》,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的理念从那时起进入我国政策和实践。2008年,我国正式批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再次确认了我国落实全纳教育的法定义务。2008年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25条明确将随班就读从义务教育阶段扩展到学前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

根据《2010-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内地仅54.2%的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更加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特教师资几乎全部在特教学校,普通学校很少设置专职资源教师/特教老师的岗位,即使有资源教师,部分也是由普通教师兼任,这进一步加剧了随班就读残疾儿童难以获得有效支持的不利局面。

根据广州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2015年广州市随班就读学生总人数为1947人,配专职教师54人,师生比仅为1:36,而广州还是内地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比较领先的城市。

近半数受访教师没听说过融合教育

普校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知度不高,接近一半(46%)的受访教师没听说过融合教育,还有40%听过但不太了解,只有14%的教师参加过培训或自己学习过相关知识。

正如一位接受我们访谈的小学校长所说:“我自己(校长)两三年前参加一次培训时才听说‘融合教育’这个词。在我们这里,学校领导、老师包括教育局的领导都不了解融合教育。”这也反映了目前融合教育在普校面临的尴尬境地。

普校教师接受特殊教育培训的状况更是令人堪忧,绝大部分受访的普校教师(81%)在毕业前并没有学过任何特教课程。而65%的受访教师从未参加过任何特殊教育培训课程,仅仅10%的教师参加过比较系统(12课时以上)的特教培训。师资培训的缺失在二三线城市则更加明显。

需求与教育措施不足的矛盾

当问到家长对于特殊需要孩子的教育目标时,39%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融入社会、像普通人一样生活;26%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份工作,过上有品质有尊严的生活,总体希望孩子能够通过教育融入社会的比例达到65%。而其中,北京、广州、深圳和浙江等地的家长对孩子的融入要求更加强烈,都在80%左右。

但是目前普通学校开展的随班就读措施还远远不能满足家长们的需求。根据调查中7个城市42所中小学的管理人员的回答,正在或计划为教师提供特教培训的比例尚未超过一半,建立资源教室、聘请资源老师的比例尚未达到三分之一。无论是从随班就读硬件配备还是软件建设方面都非常不足。

受访的普校教师对特殊需要孩子进入普校的态度也比较消极。76%的教师认为特殊需要学生应该进入特殊学校或者由专业特教老师来辅导,而普通学校和学科老师应专注于为普通学生提供教学。在提供适当支持、培训、考评和激励机制下,有三分之一的老师愿意担任随班就读的教学工作。

这样的调查结果也和本次访谈的教育专家的看法一致,他认为“中国特教与国际上特教的最大差异,是完全隔离特教和普教,认为特教与普通人没有关系”,普通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与特殊教育完全脱节。

即使在广州、北京这样的随班就读开展情况位于全国前列的城市,从整个普通学校体系来说,仍然将特殊孩子当成普通教育之外附加的事情,这些都说明了目前我国融合教育理念在普校教师培训层面的严重不足。

除了融合教育培训不足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导致普校教师对于随班就读的态度如此消极呢?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普校教师不希望承担随班就读工作,首要原因是本身教学任务繁重、精力不够,占比68%。其次是缺乏专业老师支持(45%)、缺乏足够培训和实习(41%)。这些都跟目前学校的随班就读措施远远不够息息相关。

江西省某小学校长说:“没有编制、没有职称、没有考评机制,普通老师去教特殊孩子,没有成就感,没有动力,又不能评先进、评职称,甚至付出时间和精力都没有回报,只能是当好事去做。他们都有自己的学科教学任务,那才是他们的专业(本职工作)。”“目前资源(普通老师、教室)都很紧张,一个班有六七十个学生,也无法有多余的教室。普通老师即使有心做、有了培训,也没有精力去做特殊孩子的教育。”

广东省某市教育局官员感叹道:“老师学习的途径主要是上网寻找资料,请教一些有经验、受过培训的人。但非常缺乏专业的指导。除了我和个别校长之外,目前老师没有机会参与随班就读相关的开会和研讨,信息少、培训机会少。”

■ 本报记者 王会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