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社会救助迭代升级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5年03月2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社会救助迭代升级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电费补贴、春节补贴、取暖补贴、教育救助、医疗救助……合计59486元。”

   在陕西省西安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上,该市周至县白杨林村困难群众徐新华 (化名)一家,在2024年获得暖心救助的类型、时间、金额一目了然。

   西安依托2022年9月上线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打造了综合救助业务管理、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社会组织资源链接等三个应用场景。目前,西安已办结各类救助申请业务12.53万余件,新纳入低保对象10618人、特困人员3086人,开展临时救助2.65万人次。

   让生活困顿者得周济之助,社会救助是兜底层,也是安全网。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国动态监测低收入人口6600多万人,保障低保对象4044.9万人。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为更好发挥社会救助“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的功能作用,我国持续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以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以下简称“两项政策”)衔接并轨为突破口,通过救助体系迭代升级、持续增加政策供给,推动社会救助扩容提质增效。

  探路并轨促集成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评估,完善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

   2024年8月,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18个乡镇293个行政村试点取消“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这一帮扶对象识别方式,进而将符合条件但未纳入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其他困难人员等原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分类纳入相应范围并标注情况。

   2024年,我国将做好“两项政策”衔接并轨作为社会救助工作的重中之重。包括庄浪在内的多地启动“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探索以信息集成推动政策集成,为构建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的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体系奠定基础。

   防止返贫致贫,是基本民生保障的底线目标。2020年,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设置为期5年的过渡期进行防止返贫监测。其政策对象集成于“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旨在通过风险消解和发展能力提升实现稳定脱贫。

   与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并行的,是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政策对象集成于“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侧重对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的25个省份,超六成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监测对象的风险消除和发展能力提升,仍需时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林闽钢说。

   为防止过渡期结束后部分需要兜底人群出现系统性返贫,2024年和2025年连续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对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统筹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贫致贫对象的识别认定等“两项政策”衔接并轨做出明确要求。

   信息集成、统一认定,有效提升了社会救助政策覆盖范围。记者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了解到,当地原有脱贫享受政策对象以及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5080人,其中4072人已纳入社会救助保障。经市镇村三级研判后,又有356人被纳入社会救助帮扶范围,579人退出监测帮扶序列,监测帮扶对象的社会救助政策覆盖率从 80.2%提高到98.38%。

   与此同时,救助帮扶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庄浪县民政局社会救助办主任龚利介绍,当地对低保对象的认定,在原有标准基础上新增住房和饮水安全指标;低保边缘家庭的家庭存款上限由24个月提高至36个月,无消费型车辆或大型农机具认定条件由5万元以上提高至8万元以上;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的存款上限由36个月提高至42个月。

  精准救助更系统

   39岁的肥城孙伯镇某村村民杜某患有精神类疾病,过去每次发病,年事已高的父母只能眼睁睁看着,有心无力。

   这一状况已有所改善。由专科医生、护士、服务人员组成的“桃仙子”服务队,每月上门为杜某提供医疗巡诊和生活巡护服务,根据他的病情动态调整用药,减轻了家庭成员的照护压力和心理压力。

   近年来,各地探索完善对象精准识别、服务精准供给、过程精准管理的全链条精准救助模式,不断提升救助帮扶质量。

   一方面,以“防风险”为目标,建立健全预警指标体系,强化对低收入人口的常态监测、及时预警和快速响应。

   例如,西安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设置了75个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指标。针对城乡居民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超过5万元、重点救助对象个人自付费用超过1万元等7种情形,系统将提示工作人员快速帮扶;针对低保户“分类施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政策落实中易出现的“漏救”和“救不够”等风险,系统设置29项需求预警;针对各类救助对象年龄、家庭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生存状态发生变化等情况,系统进行动态预警,等等。

   “举例来说,低保老年人满70、80周岁前的1个月,系统会提醒工作人员按政策相应调整补助标准和额度。”西安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王科峰介绍。

   与线上及时预警相匹配,当地同步健全线下快速响应机制。西安3463个村(社区)成立困难群众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3463个,社会救助服务站点2633个,及时组织查访,落实救助帮扶措施。据统计,目前西安已生成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信息7.7万余条,核实办结7.66万余条,调整保障待遇10778人。

   另一方面,以困难群体的需求为“靶向”,加大社会救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实现救助服务精准供给。

   2024年,我国启动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推动各地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实现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在肥城,140余人的“桃仙子”服务队为全市3400余名分散特困人员、1500余名低收入人员提供助洁、助医、助餐、助浴、助急、精神慰藉等8大类16小项服务。

   此外,多地创造条件,提升劳动年龄段、具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劳动就业意愿,增强其就业能力。

   家住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的小王是一名大学三年级学生,因父亲去世、母亲服刑,生活困难的他被纳入低保。小王学习很努力,考取了教师资格证,民政部门为他发放了600元助学金。“资金虽少,但树立了大导向。我们开展‘宁阳红·助学技’活动,鼓励民政服务对象学技能、强本领,年度内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业技能证书的民政服务对象,均可获600元助学金。”宁阳县民政局局长闫文介绍。“在生存性保障之外,应强化就业帮扶、产业帮扶等发展型帮扶政策供给。”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残联副主席王永澄说,“变他助为自助,变输血为造血,体现出更为积极的社会保障观”。

  强化协同兜好底

   家住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的邓某患有白血病,治疗费用达30.1万元,其中自付部分6.26万元。邓某向宜川县融救助中心提交申请,被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享受低保、医疗救助、“急难重特”资金池救助、小天使基金等6项叠加救助项目。

   围绕“增效”目标,我国多地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政策集成、资源统筹,汇聚社会救助工作合力。

   以宜川为例,当地将民政、妇联、残联等21个部门、单位的56个救助项目“归于一口”,“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县级融救助中心应需而生。在项目渠道不变、资金支付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宜川县融救助中心把民政基本救助、行业专项救助、社会慈善帮扶串成救助链,为困难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甘肃、山东等地以整合资源、优化队伍为前提,推动“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

   肥城整合优化市镇村三级工作力量,将熟悉“两项政策”的民政、农业农村(扶贫)工作人员纳入专班,推动实现“两项工作一人分管”“具体工作一人牵头”,两支队伍融合为一支队伍。

   “过去,民政和农业农村部门分别于每年7月和9月针对低收入人口和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开展排查,各村民政事务专干和扶贫专干分头查、有重叠。”龚利说,“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开始后,庄浪把两次排查合并于9月开展,排查内容也精简到了一张A4纸之内。

   资源整合为基层减负的同时,救助效率大幅提升。以前,群众提交救助申请后,因为各部门分开认定,有时会出现政策落实被动延迟。“与以往相比,并轨后一次认定、迅速落实,效率提升。”龚利说。

  (据《瞭望》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