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青年社工杨阳:打通基层服务的最后一米
辽宁省加快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5年03月2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青年社工杨阳:打通基层服务的最后一米

在青年社工杨阳的生活中,山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33岁的杨阳在贵州生活,全省92.5%的面积是山地和丘陵。尽管家附近就有山,但他已有8年没爬过,原因是一个字——忙。

   2015年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毕业后,杨阳曾在北京、湖南长沙做过社工。8年前,他回到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创办了一家社工机构——铜仁市帆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他一头扎进基层,服务困境群体。

   “我现在服务的群体里,有‘小时候的我’。”父母离世后,杨阳跟着外公外婆长大,成为当地民政部门的服务对象。高中时,他加入志愿服务队,去敬老院帮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陪老人聊天、玩游戏,去社区协助志愿者清洁河岸,这让他看到了社会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发现,“社会工作专业和我做过的志愿服务有很多契合的地方”,最终选择了该专业。

   如何坦然面对曾经的不幸,更好地成长?大学课堂上,老师让每位同学画出生命线,回顾自己人生的幸事或不幸。大家敞开心扉,诉说着各自的经历。

   杨阳的一位室友是残障人士,“他很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毕业后还在坚持帮助别人。更何况我四肢健全,更应该用专业知识帮困境群体走出困境,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自此,杨阳萌生想法——创办一个社工机构,服务更多人。

   2016年,杨阳与好友返乡创业,二人从亲友处筹得3.2万元注册资金。2017年2月,铜仁市帆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正式运营,这家民办非企业单位承接社会工作、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项目,提供以儿童为中心的社区发展、社区教育、儿童发展和心理咨询等服务,同时,为社会工作机构和项目提供专业的研究、督导、培训和调查评估服务。

   但困难接踵而至。杨阳找不到项目、缺乏资金支持,团队成员的工资发放都成了问题,“当时整个城市对社会工作都很陌生,这段时间是我们最难的”。“学了那么久、做了那么久,又坚持了那么久,如果突然放弃,心里会觉得空落落的。”没有收入的那几个月,杨阳依旧想先做点成绩,“让社会和政府部门看到社会工作确实是对老百姓有用的”。熬过半年后,该服务中心终于申请到贵州省民政厅的项目,逐渐步入正轨。

   一年后,好友还是选择了离开。“他毕竟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所以很难坚持。”杨阳理解朋友的选择。“社工机构不像企业有利润这一说,社工只是在项目里领一份合理的报酬,所以这个行业的工资普遍低于企业,但干的活很多很重。”杨阳说。

   杨阳发现,业内有不少年轻人两三个月领不到工资就会选择“换个行业做做”,“毕竟要生活嘛,我们城市小,项目就比较少,工资不高,所以很多人即使有情怀,两三年后也慢慢被磨掉了”。据他观察,铜仁市原本有20多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但这一数字在逐年减少。“通过社工服务让更多人受益”早已成为杨阳深入骨髓的价值理念,“我是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我对社会工作有感情,这份情怀一直支持着我做这份工作,即使再困难我也会坚持”。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矮屯社区,安置着铜仁市4个区县的搬迁群众2456户11588人,这里是铜仁市帆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常驻站点。

   在这里,杨阳的团队为易地搬迁社区儿童、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提供安全教育、文化传承、社区融入、心理支持等社区儿童服务,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校外陪伴、学习和成长。

   去年7月,铜仁市帆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评审,承接了贵州省民政厅的福彩助餐项目——乐享餐缘助老公益服务项目,为社区困境、独居、空巢、留守、半失能老人提供助餐及送餐服务、关爱陪伴入户探访服务,发放助洁助浴爱心包,还成立了老年志愿服务队,通过社会工作专业能力联动培育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力量。

   杨阳回忆,一年冬天,他曾走进一个堆满废旧纸壳、瓶子的房子,刚进入就有刺鼻异味,沿着窄细小道走到尽头,是一张由木板搭起的简易床铺,被褥单薄。坐在那里的独居老人,精神萎靡、双目无光,“为了省钱,老人一年到头只吃面条,有盐无油”。

   随即,杨阳与社区工作人员商定服务方案,和志愿者帮老人卖废旧纸品、打扫卫生,并从其亲人处拿回低保补助。

   但现在,这位老人享受了助餐服务,不用只吃面条了。餐食包含两荤一素、一汤一饭,口味清淡、低脂健康,有时还配有苹果、香蕉等。

   “有些老人自己做不了饭,我们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问题,也缓解了老人的经济压力。”杨阳介绍,该社区共有103位老人享受了该服务。

   杨阳一次次地体悟着深入基层的重要性。

   “打通基层服务的最后一米,服务对象的需求方向就是我们的服务方向。”这是杨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杨阳用老年群体举例,“我们去老人家里,才能看到床板漏了、浴室地砖容易滑,我们去整合资源、采购新床和洗浴防滑垫,解决他们的问题”。

   此前,项目资金被拖欠、筹措资金压力大常导致机构资金周转困难、员工工资延发,杨阳时常陷入困境。“社会工作部组建后,各级政府出台了对社工的优待政策,用资金支持社工机构开展基层治理的社会工作服务,培育发展专业品牌社工机构,为社工机构的发展营造了很好的环境。”杨阳发现,之前很多人不了解社会工作,而现在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正在提升。

   如今,团队人数由初创时的4人增至12人,大部分为90后,团队人均收入为3500元。杨阳深知这算不得高薪,但他依旧相信有人愿意加入,“整个行业的影响力提升了,很多年轻人愿意走向基层。”

   杨阳以前喜欢爬山、打球,但现在“没什么爱好”。什么时候能申请资金做养老助餐,到哪儿找资源给孩子们做活动……这些事他放在心上。

   杨阳与妻子刘珂结识于社会服务工作,夫妻二人几乎将全部时间和精力放在帮扶对象身上,顾不上家里,“当时回老家是想多陪陪外公外婆,但陪他们的时间还是太少,对老人有亏欠”。

   杨阳的外公外婆常说,“决定做一件事,就要把这件事做好。”为让杨阳放心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老人不仅卸下他的包袱,还时常接济这个小家庭,两岁半的女儿也全由老人带大。

   女儿长大些后,跟着父母“泡”在社区服务中心,矮屯社区的小孩来服务中心参加安全教育活动时,她会在门口以小主人翁的姿态迎接,父母忙于工作时,她会溜去玩伴家中做客,过一会儿又被他们送回来——这已是常态。

   “我们不担心她去了谁家,在社区服务这几年,我们和大家就像家人,小区里的人都认识她。”杨阳的怀抱里,肉乎乎的女儿扎着两个“小啾啾”,双颊粉里透着红。

   独居老人没有子女在身边,很容易发生意外。“换位一想,我们把精力给了这些老小,其实也是替很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做他们不能做的事。”杨阳说。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