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评《筑底共同富裕:人道慈善与扶弱助残》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5年03月1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评《筑底共同富裕:人道慈善与扶弱助残》

实现共同富裕,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这无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为共同富裕筑牢一个坚实且具弹性的基座,无疑是这一系统工程的关键所在。浙江工商大学慈善学院杨方方教授近年来聚焦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与慈善事业研究,成果丰硕。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杨方方教授的专著《筑底共同富裕:人道慈善与扶弱助残》。在书中,杨教授用生动的笔触勾画出了共同富裕、慈善事业以及对困境群体关怀的美好蓝图。

  整体思路:

  从“为什么”到“做什么”再到“如何做”

   “筑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是阻挡社会风险向下传递的现实需要,也是一个社会实现“人尽其才”的必然选择。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涵盖物质、精神文化与心理等多个层面。从物质层面来看,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并且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可以说,共同富裕所承载的美好生活愿景,与每一个独特又脆弱的生命紧密相连。老弱病残等生理性困境群体的生活状况,直观反映着社会的公平正义程度,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在现代社会中,风险无时不刻不在流转。纵向上,风险不断下行和衍生;横向上,风险不断发生着由强者向弱者的转移;从任一时点看,风险分布极不均匀。如果外力干预不及时,那么弱势的内化、固化将难以阻挡,困境群体将被进一步“弱化”,因此,构建系统化的困境群体保障与助力体系对于防止困境群体进一步弱化异常重要。建设共同富裕社会,人才至关重要。正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说:“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人力资源的浪费。”每个所谓的“弱者”都潜藏着成为“强者”的可能。从发展视角看,生理性困境群体蕴含着巨大的人力资源潜能,只要获得充足的支持和投入,他们同样能在共同富裕进程中贡献力量。

   筑底共同富裕,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坚实支持,更需要精神与心理上的温暖关怀;不能仅关注生理性困境群体当前的生活状况,更要着眼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潜力。就像建造一座摩天大楼,既要有深埋地下的坚固基础,也要有地上精心设计的空间和设施。共同富裕的建设,既要依赖国防、法制等硬性支撑体系,也离不开慈善公益和社会保障等软性保障系统。共同富裕这座大厦需要一个既有坚固支撑又富有弹性的底部,它不仅要保护跌倒的人安全落地,还能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快速回归社会。这样的底部不仅是社会的安全网,更是激发困境群体潜能的关键,为社会融合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为了构建这样一个坚实而柔性的底部,需要深入了解现代社会风险转移规律及对困境群体挑战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使社会各部分紧密协作。制度建设无疑是构建这一“底部”架构的基石。与社会保障制度一样,慈善事业与第三次分配同样是“筑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一刚一柔,确保共同富裕的“底部”既牢固又有弹性。

  主要内容:

  从保障“生命安全”到打造“幸福底座”

   人作为万灵之长,有着浩渺无边、无限纬度的创造力,独特、脆弱且有限的生命是人类体验般美好的前提。基于此,本书从探析以“保护生命”为根基的红十字事业着手,接着分析了“筑底生活”的慈善事业、“筑底融合”的残障事业、“筑底幸福”的女性事业以及“筑底未来”的未成年群体保障事业。

   红十字会是人道组织,人道的首要使命是保护生命,持续改善健康状况、维护人的尊严是其不懈追求。人道精神是红十字文化的核心,红十字文化则是红十字事业发展的“灵魂”。在我国,红十字会的社会知晓率高,但社会认知度偏低。这种“熟悉的陌生”极易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和误会的导火索,侵蚀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导致社会认知进一步弱化。为改变这一现状,红十字会应从“大而全”的服务职能向“专而精”的专业化方向转型,强化应急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比如加强救护培训、组建专业的紧急救援队伍等。同时,要重视生命教育,通过教育传播人道精神,提升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聚焦于“雪中送炭”、资源配置灵活的慈善事业是第三次分配当之无愧的价值担当。宏观地看,慈善事业服务生理性、社会性和临时性社会困境群体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自身价值效用并与初次分配、再分配建立有机衔接的过程;微观地看,慈善资源流动是在信息对称引导下的“借力-给力-还力”循环。从无力到有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单纯的“授人以鱼”或许能暂时缓解物质上的匮乏,却难以改变受助者精神上的萎靡。要让无力者成长为有力者,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互促共升,义利相生非常重要。建立义利相生的良性循环需持续的资源供给和适宜的条件,慈善应从尊重受助者的尊严出发,避免道德施压,鼓励多元参与,实现真正的义利相生。

   残障事业的发展应以“融合”为核心,以“残疾预防”为起点,以多维多向的社会连接为落脚点。残疾预防分为生理性预防、能力性预防、社会性预防三个层次和全民预防、终生预防和全面预防三个维度。全民预防的实现需提高“残疾人证”的使用价值和持证率,消除残障事业内部的结构性分裂;终身预防需以就业导向的能力性预防为重点,建立精细化、系统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包括能力开发与就业配置,实现个性化服务,提高残障人士的自立能力;全面预防则应以多维多向的社会连接为落脚点,建立无障碍环境,发挥残联组织的中心节点作用,打造立体化社会网络,整个社会资源,促进残障人士的社会融入。

   女性作为社会的“半边天”,其生活状态直接影响家庭生活质量和社会幸福感。筑底“幸福”的关键在于促进女性的角色自主与权益保障的完善。女性角色选择的自主性是妇女发展的核心目标,也是对制度保障的考验。目前,在人身权利、就业平等、社会保障、财产权利和政治参与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限制,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为女性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女性制度保障的取向应从“保其安康”向“助其飞翔”转变,妇女权益保障法作为保障女性权益的基础制度,其完善方向应包括:调整法律框架,突出人身权利保护,细化劳动和社会保障内容,增设监督落实机制;新增生育保障、母亲养老金、单亲母亲保障等制度;明确性骚扰防治责任,细化就业平等、财产权益保障和妇女政治参与规制等。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未成年人的脆弱成长不仅影响国家未来的人力资本储备,还关乎社会幸福感。筑底未来,关键在于为未成年人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为他们护航。近年来,中国未成年人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其成长环境和成长态势令人堪忧。究其缘由,社会和家庭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同时,也可能制造风险。社会保障体系存在资源分配不均、制度设计不足、观念局限和人道理念缺失等问题,导致未成年人保障投入不足、女性社会地位低、农村生育偏好严重、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现象普遍、职业社保差距大等。在社会经济快速变迁的背景下,家庭不仅不足以应对未成年人成长中面临的风险,而且也存在家庭向孩子传递焦虑和放大社会风险的情况。为了给未成年人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应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风险防范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需回归价值轨道,贯彻未雨绸缪、供给有序、一体化、合理差异和权有终始的原则。同时,应加大对未成年人及相关群体的社会福利投入,如增加“母职”补偿,扩展民政系统在监护权撤销与安置中的职能等。

  未来展望:

  共富之路究任重而道远

   《筑底共同富裕:人道慈善与扶弱助残》无疑是一部优秀的学术成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写实作品。该书提出诸多鲜明观点:风险在纵向不断衍生,横向从强者向弱者转移,致使社会风险分布不均且向困境群体聚集,若不及时化解,弱势的内化、固化、转化和多重化将难以避免;红十字事业应从“大而全”转向“专而精”;慈善事业需借助义利相生的良性循环推动社会整体进步;残障事业适宜走“融合式”发展路径;女性保障事业要兼顾“角色自主”与“权益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全方位呵护等。

   然而,从打造坚实且富有弹性的共同富裕“底座”的需求来看,本书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一是覆盖面可以更加全面。在人口老龄化向高龄化加速演进的当下,老年群体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活状况、养老需求以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愈发突出。但书中对这一群体的关注相对有限。二是内部衔接可以更加紧密。书中虽对社会保障和慈善事业分别展开了分析,但对二者之间的衔接机制与互动方式的阐释还不够系统,使得二者在助力共同富裕“底座”构建时,未能形成紧密的合力。三是理论讨论可以更加深入。打造共同富裕的“底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支撑。除社会保障学、慈善管理学外,相关研究还可以引入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从更广泛的角度审视共同富裕的底座打造问题。

   总的来说,《筑底共同富裕:人道慈善与扶弱助残》精准提炼了风险传递的规律,敏锐洞察了不同弱势类型的内在联系,为改善困境群体生活状况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也为红十字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创新性地描绘了现代慈善事业的蓝图。可以说,本书提出的见解和策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