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雷锋街市”在这里开了60年
上海罕见病名录达278种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5年03月1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上海罕见病名录达278种

本月初,卢森堡王子因一种遗传性线粒体疾病POLG去世,年仅22岁。他出生时就患有这一绝症,直到14岁时才正式确诊为罕见病。

   好消息是,上海第二批罕见病名录(2025),包括第一批收录的病种,已列入罕见病达278种。作为中国首次罕见病学术机构定义的执笔专家,复旦大学医学遗传研究院马端教授3月16日在沪透露,上海这一病种收录量,比我国罕见病新目录中的207种罕见病更多。截至去年底,基于前后两批的中国罕见病目录,已有188种罕见病药物上市。事实上,罕见病发病率虽低,但种类繁多,全球已知罕见病达7000多种。

   马端等学者对国内罕见病首度定义之后的10年,中国罕见病联盟在沪发布《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这一更新版本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率<1/10000、新生儿发病率<1/10000、患病人数<14万。按此范畴,罕见病患者规模的绝对人数其实不算“罕见”,全球患者达3亿,我国超过2000万。

   当天,为让更多人走近罕见病群体,在上海世博展览馆2025年国际罕见病日系列活动中,爱心义诊、科普讲座、“万分之一的遇见”公益科普画展同时启动,多家三甲医院的15位专家为罕见病患者及家属提供免费的医疗咨询和诊断服务。

   作为公益科普画展作者之一,今年27岁的翟进是一位成骨不全症患者。这种疾病让他自幼频繁骨折,身高永远停留在童年。然而,他从4岁开始画画,到2019年创立自己的动漫设计工作室“阿进似颜绘”,用画笔记录自己成长。“虽然我的身体无法像常人一样自由活动,但我的画笔可以抵达任何我想去的地方。”

   有人说,比罕见病更罕见的是看罕见病的医生、治罕见病的药,也就是“孤儿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主任医师邱文娟坦言,中国罕见病诊疗面临诊断难、治疗难、同质性差的现状和挑战。“不仅药物缺乏,可及性差”,42%罕见病患者经历过误诊,65%医生不了解罕见病,32%医生未接诊过罕见病。而且,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不同地域、医院、医生的诊疗能力差距大。

   马端表示,目前80%罕见病为遗传性疾病,50%在新生儿期或儿童期发病,平均确诊时间已被缩短为7年以内。但由于95%的罕见病仍无药可医,每年死亡人数超过癌症和艾滋病。“由于绝大多数罕见病病因不明,目前主要是对‘症’下药,更重要的则是对‘因’下药。”

   就2024年孤儿药的国内上市情况看,全年共批准29款罕见病药物上市,其中13款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得以加快上市。有14款出自中国药企,涉及肝豆状核变性等12种罕见病。令马端等专家兴奋的是,包括AI药物研发等手段在内,国内约有210条罕见病药物管线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约38%已处于三期临床,涵盖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帕金森病(含青年型、早发型)、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马端认为,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今年起,我国对部分罕见病药物进口实施零关税。国家也允许境外数据支持注册,减少重复临床试验。《上海市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条例》明确,罕见病药品经检验合格的,可将用于复核的样品上市销售。此外,企业研发费用可享受税收加计扣除,上海等部分地区提供资金支持罕见病研究。

  (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