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获批首批设置四个普通本科专业
未来五年吸烟率再降4.1%,青少年控烟能做什么?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5年03月1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未来五年吸烟率再降4.1%,青少年控烟能做什么?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到20%。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4.1%,这意味着,未来5年,吸烟率再降4.1%。

   “我们还能做什么?”近日,在一次由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主办的“控烟与健康”研讨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主任肖琳迫切提问。肖琳坦言,“吸烟率想下降1%,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离2030控烟行动目标还有不小差距。”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关注儿童、青少年控烟是破题的重要方向。可是,近年来“烟卡”、电子烟在青少年中流行,为青少年控烟工作增添了阻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会内外都有关注控烟的声音。做了16年的健康科普类节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制作人刘洪悦对此感同身受:“我们在分组讨论时,谈及青少年健康发展,有不少委员提到了青少年收集‘烟卡’等社会现象。”她认为,推动中国吸烟率持续下降,青少年是关键人群,控烟要提升全社会的重视程度和普及力度。“我希望全社会能够关心这个社会议题,守护青少年的健康权利。”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频频认为,社会应该倡导“吸烟行为去正常化”。“烟草本来是有害物质,但是现在的烟草制品的精美包装,用色彩、图形等设计吸引消费者,弱化了烟草制品带来的危害,这便在无形之中大大提升了青少年尝试吸烟的概率。”

   近年来,有不少城市要求持续加强对烟草、烟草制品及变相烟草广告(含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广告)的监测、监管和执法。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对禁止发布烟草广告的媒体、媒介做出了明确规定,但一些影视作品、互联网营销内容中仍散发着“浓浓的烟味”。

   刘洪悦表示,未成年人对于烟草的甄别意识不清,随着青少年触网率的提升,影视剧作品或社交媒体热搜中频繁出现社会公众人物吸烟的画面、话题,会对未成年人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加剧未成年人跟风效仿的行为。

   她强烈呼吁,影视剧作品树立正确导向,“在影视剧作品中,是否考虑不展示吸烟镜头,或对吸烟画面进行模糊处理。”

   不仅如此,考虑到媒介传播的“曝光效应”,刘洪悦建议加强地铁、交通、楼宇广告等公共大屏,以及视频平台对于控烟的宣传力度。“可以制作有震慑力的科普内容,像交通安全警示片一样制作控烟主题纪录片,并在有公信力的平台上进行展示,精准推送,增加控烟科普频率。”刘洪悦说,全社会应该形成常态化的控烟科普宣传,将烟草预防的关口前移。

   结合此前的调查研究,肖琳特别提到了电子烟带来的不利影响。“2022年政策调整后电子烟使用率有所下降,但青少年使用率仍需关注。”她说。

   如今,互联网上精准的烟草营销策略正在对青少年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入侵”。“比如,有一些公众号打着‘希望年轻人勇敢尝试’的口号,吸引青少年的认同,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肖琳担忧。

   “电子烟同样伤害身体健康。社会和商家不要美化电子烟,青少年在互联网上购买电子烟是否会有严格的监管?”刘洪悦持有同样的疑虑。

   “吸烟是一种危害健康行为,不应该用任何积极美好的词语去粉饰。”郑频频解释,目前,我们正在大力倡导无烟文化,把吸烟行为去正常化。

   她表示,从2012年到2022年这10年的时间,从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到全国各地积极推行无烟政策的落地,公众对于吸烟的态度有了很明显的改善。“人们把不在孕妇和儿童面前吸烟作为基本共识,控烟政策的落地有效减少了吸烟行为,削弱了烟草作为社交的属性。”郑频频认为,社会各界要利用好健康教育阵地,不断启发青少年抵制烟草诱惑的意识,让“青春很贵烟草不配”的无烟文化成为一种新时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理事杨洋谈道,青少年控烟的另一方面,要正向培养青少年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让青少年内心充实,从文艺体育等兴趣爱好中获得快乐,而不是追求烟草带来的感官刺激。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医师廖艳辉表示,近期她接诊的未成年人,吸烟的诱因都与心理健康问题有关。“他们或多或少在生活或学习上感到压力和不快,试图通过吸烟找寻出口,有些人吸烟时间不长但吸烟量大,发现身体出现问题主动选择就诊,但大多数未成年人是吸烟行为暴露后被动就诊。”廖艳辉表示,大量的研究证明,长期抽烟特别是吸烟成瘾,会对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情绪造成损害。

   此前有不少专家表示,在未成年群体中,烟卡的流行有着更为复杂的心理原因。刘洪悦特别呼吁,消除“烟卡”行为既要有“硬约束”,又需要“软关怀”,用其他教育方式满足孩子们需要关注、需要认可的心理需求。

   她建议,学校可以更早地对低年级同学开展控烟教育,设置“小小控烟大使”“控烟宣传小标兵”等奖项,让小朋友作为宣传员,劝阻身边有吸烟行为的家长戒烟或减少吸烟量,从而降低家庭二手烟带来的危害,防止因内外部因素导致的青少年尝试吸烟率反弹。

   “控烟传播应不拘泥于知识的传播,而是致力于提升公众的控烟素养和能力。”郑频频表示,青少年应该成为无烟环境的倡导者和无烟文化的缔造者,推动无烟家庭的建设和无烟社会的形成。 (据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