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从“服务提供者”到“治理合伙人”解码社会组织赋能基层治理的海淀实践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5年03月1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从“服务提供者”到“治理合伙人”解码社会组织赋能基层治理的海淀实践

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基层治理是稳固根基、提升品质的关键环节。北京市海淀区正积极探索社会组织深度参与基层治理的新路径。近年

  来,海淀区民政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的重要作用及专业优势,借助多元协同、资源整合,形成“需求精准对接、资源动态调配、服务专业嵌入”的治理生态链,在基层治理的多个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积累了宝贵的“海淀经验”。这些经验犹如璀璨星辰,有力推动海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形成了海淀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科技文化融合点燃基层治理创新引擎

   海淀区作为科技创新与文化繁荣的高地,将科技与文化的力量巧妙融入基层治理,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中关村科学城电子竞技产业协会打造的东升数字文化科技嘉年华,集电竞赛事、创业路演、科技市集于一体,吸引了超过1000支团队参与其中。电竞总决赛的直播观看量高达17万人次,在虚拟的数字世界里,年轻人的激情与创造力被无限点燃。科技市集则走进社区,将前沿科技成果带到居民身边。智能机器人展示、VR体验等项目,让居民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科技烟火气”弥漫在社区的每个角落,极大地增强了居民的参与感。通过这场嘉年华,高校、企业、社区紧密联动,科技资源成功下沉基层,实现了产业资源与基层需求的精准对接,打破了传统治理的边界,为科技赋能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在花园路街道,海淀区文明志愿者协会依托大数据、AI技术,助力花园路街道融媒体中心构建综合服务体系。通过微信平台实时发布信息,搭建“意见箱”收集民意,24小时内回复居民诉求,确保事事有落实。协会推动文明传播,组建“花园讲团”宣讲队伍,建立“花之蕾”小记者品牌,展示地区文艺作品。技术上,搭建高清直播平台,实现高质量内容与高科技融合。依托融媒体平台,扩大地区社会影响,获央媒报道1300余篇,年度信息发布量1300余篇,阅读总量达652.7万人次,推出200余期专题视频及原创作品,其中一项作品荣获微电影盛典二等奖。文化的力量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以文化人,以文促治,让文化成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开启了社区和谐发展的新大门。

   科技与文化在海淀区的基层治理中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科技为文化传播提供新渠道、新形式,文化则赋予科技人文内涵,二者共同点燃基层治理的创新引擎,推动社区不断向前发展。

  服务新业态群体共筑城市治理温暖港湾

   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穿梭在大街小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海淀区民政局以党建为纽带,积极打造“友好商圈”,让这些新业态群体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共同参与城市治理。

   海淀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联合清河街道打造的“海小暖”商圈驿站,是为新就业群体量身定制的温馨港湾。在这里,休息区干净整洁,充电器一应俱全,还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区域,为骑手们提供职业发展规划建议。驿站里的“留言板”是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的重要窗口,他们在这里写下对社区治理的想法和建议。快递员们兼任“社区网格员”,凭借在工作中对社区的熟悉,敏锐发现并上报50余条安全隐患,为社区安全保驾护航。这个驿站不仅解决了新就业群体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更成为他们参与城市治理的重要枢纽,生动诠释了“服务即治理”的创新理念。

   五道口商圈的“3+1”党群服务阵地,由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学院路街道打造。这里为新就业群体和户外工作者提供了全方位的贴心服务,“热可纳凉、冷可取暖、雨可栖身、渴可饮水、累可歇脚、伤可用药”,免费的WiFi、热水、休息场地、图书和应急药物,让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中感受到城市的温暖。法律培训、急救演练等活动,提升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应急能力。“每日微课堂”“优惠午餐”等举措,构建起充满关爱的“小哥友好型”商圈生态。在这里,新就业群体不仅获得了物质上的帮助,更在精神上找到了归属感,逐渐从城市的“过客”转变为社区治理的“主人”。

   海淀区通过一系列举措,让新业态群体在城市中有了温暖的“家”,他们也以实际行动回馈城市,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共同筑就城市治理的温暖港湾,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具活力。

  聚焦“一老一小”传承基层治理爱的接力

   在基层治理中,“一老一小”是重点关注群体。海淀区积极探索,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养老服务,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让爱与责任在代际间传递,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曙光街道时雨园社区卫生服务站联合所在社区开展的“天使行动”义诊,为社区老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关怀。测量血糖、血压、骨密度检测等基础医疗服务,让老人们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中医耳穴治疗体验环节更是深受欢迎,传统中医的魅力在这里得到彰显。针对空巢老人,社区建立了“一对一”关怀机制,志愿者定期探访,陪老人聊天、帮他们打扫卫生,让老人们不再孤独。这种医疗资源嵌入社区治理的模式,实现了“医防融合”,社区卫生服务站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守护着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北京市海淀区北城心悦社会工作事务所的“家庭助理亲情扶助”行动,以“社工+义工”模式,为学院路街道30名空巢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精神慰藉、代购代办,500余次的贴心服务,让老人们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端午养生按摩课、艾草锤制作、绿植手工DIY等社区融合活动,不仅丰富了老人的生活,还促进了邻里间的交流互动,推动邻里互助从“项目化”转向“常态化”。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凝聚力不断提升,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老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在青少年服务方面,海淀区同样不遗余力。北京市海淀区伍月青少年事务发展中心组建的“小巷管家”志愿服务队,香山街道159名青少年化身社区治理的“小能手”。他们创新“八步议事法”,围绕环境保护、垃圾分类、文明交通等六大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青少年们认真学习、积极实践,从最初的“旁观者”逐渐成长为社区治理的“建设者”。这种以议事规则培养青少年公民意识的方式,为社区治理注入了可持续的青春动能。

   北京市海淀区彩虹之家青少年服务中心开办的“清河夜校”,则是为青年量身打造的成长平台。依托清河社区青年汇服务阵地,广泛链接各方资源,成功举办24场丰富多彩的活动。瑜伽、美甲、街舞、AI等课程,满足了青年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他们在学习中放松身心、展现个性、提升技能。在活动过程中,青年们围绕社区发展议题展开讨论,逐渐培养起社区责任感,一支“清河夜校”志愿者队伍应运而生。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助老、城市美化等治理工作,形成了“兴趣培养—技能提升—社区反哺”的良好闭环,实现了个人成长与社区发展的同频共振。

   从关爱老年人的幸福晚年,到助力青少年茁壮成长,海淀区聚焦“一老一小”,传承基层治理爱的接力,让社区充满温暖与希望,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社区精细治理雕琢基层治理幸福模样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海淀区从细微处着手,推动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从小事做起,雕琢出基层治理的幸福模样。

   北京市海淀区扬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紫竹院街道开展的“微治理”项目,以专业视角和科学治理理念,深入挖掘社区的“微”需求。“我是小小规划师”活动,让社区青少年发挥观察和思考能力,对紫竹院街道厂洼街7号院“院落文化”“楼门文化”“阳台文化”“井盖文化”进行了规划设计,激发了青少年的创造力和对社区的热爱。通过聚拢“微”力量,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组织组织策划了“家风传承文化”“邻里互助文化”“协商共治文化”“公益志愿文化”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在深化“微”治理过程中,落实“协商议事”“五社联动”等方法理念,推动街区品质提升、老旧小区物业改善、助医助困等项目,以“小切口”激活治理“大能量”,充分彰显了社会组织在资源整合与专业赋能中的独特价值。

   北太平庄街道的“口袋花园”微改造项目,是居民自治的生动实践。面对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质量亟待提高的现状,海淀区智慧社区发展中心发动居民、专家、物业共同参与设计。多次组织协商议事会,居民们变身“智囊团”,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对4处斑秃严重的绿化区域及文化长墙处的环境改造方案。随后,社区党员、志愿者、亲子家庭、共建单位等纷纷响应,共同参与“绿满红联播希望,口袋花园齐共建”志愿活动,开展种植活动20场。改造完成后,还制定了长效维护机制,确保“口袋花园”长久美丽。这个项目以“微更新”激发了居民的自治热情,为老旧小区治理探索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在这些社区治理实践中,海淀区注重从细微之处入手,尊重居民的主体地位,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将一个个社区打造成温馨和谐的幸福家园,让居民在基层治理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在海淀区,社会组织与政府、社区、居民紧密合作,共同发展。从科技文化融合的创新实践,到服务新业态群体的暖心举措;从聚焦“一老一小”的人文关怀,到社区精细治理的点滴努力,每一个案例都凝聚着各方的智慧与汗水。这些成功经验不仅提升了海淀区居民的生活品质,更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宝贵借鉴。

   展望未来,海淀区民政局将持续推动社会组织在资源下沉、服务延伸和数字化赋能中发挥更大作用。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海淀区的基层治理将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海淀经验”也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传播、生根、发芽,为更多地区的基层治理提供有益参考,让更多人享受到基层治理带来的美好生活。让我们共同期待海淀区在基层治理领域创造更多辉煌,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更多力量。

   (据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