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新闻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6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具身智能”时代,用科技赋能公益发展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6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5年03月1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具身智能”时代,用科技赋能公益发展

■ 本报记者 张明敏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到,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实实在在、人民关切的惠民生举措。对蓬勃发展中的公益慈善事业,报告表述为,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发挥好行业协会商会行业自律作用。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

   《公益时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他认为,报告以宏观政策开篇,重点关注民生导向、科技创新,旨在促进内需和就业。同时,“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等新表述,彰显了政府对民生问题愈发关注。而除了“社会组织”一词多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具身智能”等新词汇的出现,也让科技与公益的结合正当其时。

  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

   报告中,“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段落表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高华俊表示,这段以“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为小标题,是一种系统提炼,提纲挈领。如果仅理解为助力“一老一小一残”社会保障领域的民生政策就有些狭义,它更强调宏观政策对各个领域的民生导向。

   如经济政策方面,提出扩大消费、信贷、以旧换新、推动高科技发展等;外交政策方面,推动“一带一路”发展,关乎民心相连、相通、相亲;民生政策方面,更直接展现为“银发经济”。

   事实上,“银发经济”的概念也源于早期政策的指引。

   2024年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增进老年人福祉,被称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的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

   养老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未来,以养老、护理研发的人形机器人、互联网、AI等技术在涉及民生的养老领域可以广泛应用。这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了良好支撑。

   高华俊认为,报告中提出的民生政策的另一领域——无障碍和康复辅具产业也值得关注,其能够在促进社会融合、提升残疾人福利等方面发挥作用。此外,无障碍产业能够拉动投资消费,促进就业等一系列产业链条。康复辅具产业除了老年人、残疾人用的轮椅、拐杖、假肢外,还能推广至适老化改造方面,形成“老残一体”,前景广阔。

   另外,“银发经济”概念中提到了老年群体文化学习、旅游出行等都体现在民生政策中。如,广东省牵头成立了“候鸟式养老联盟”,一些保险公司如泰康、远洋、人保等也在推动候鸟式养老,民生产业应该借助政策指引大力发展。

  新词汇“具身智能”用科技点燃公益

   报告中一些新词也格外引人关注,如“具身智能”。百度百科显示,这是一种强调物理身体、环境感知与反馈的智能系统,通过与环境的交互获取信息、理解任务、做出决策并实现行动,旨在将人工智能融入物理实体,赋予它们像人类一样的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

   如今,科技创新释放的公益潜力正助推慈善行业行稳致远。公益事业得到科技的助力让行善变得更加容易,在效率、透明、公正等方面的应用让公益前景广阔。同时,筹款平台联合、项目设计实施、公平公开反馈都会有更好的赋能。

   “科技助力公益毫无疑问有着重大机遇,公益行业需要思考怎样去适应科技时代发展,而非总处于初级学习水平。”高华俊表示,经常听到有人说公益行业反应不快不强,这与机构的人力、财力、治理水平有很大关系,但不可否认,公益行业的从业者是最有活力和使命感的一批人,应该积极正视存在的优势和价值。

   自2008年至今,十几年的行业发展已经形成了量的积累,社会组织的数量实现持续增长。另外,社区社会组织也已有数百万家。十几年间,中国公益慈善开辟了很多新领域、新方式,发展更为专业,如慈善信托、股权捐赠等。但行业在追求创新道路上,整体不强却是现实,需要积极拥抱“具身智能”时代,利用互联网、AI等助力行业发展,这有着很大提升空间。

   几年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在对某基金会开展的养老院资助项目进行评估时,技术赋能部分令高华俊深有感触。项目中,基金会除了向该养老院捐助一些护理床外,还提供一些科技产品,如管理养老院信息系统的“科技包”,帮助养老院提升管理效能。但在实践中发现,“科技包”怎么都推不下去。

   “养老院要么不愿意用,或者根本用不了,基金会的培训也有着较大困难。”高华俊说,究其原因就是整个养老院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大多为50岁以上,文化水平不高,这导致科技信息化应用推广特别困难。

   高华俊表示,应用高科技信息化系统能够加快养老机构发展,如护理机器人的应用。目前,大量的养老机构信息化水平非常有限。“可能在某些高端养老院内部信息化水平较高,但从行业来看信息化水平较为有限。”

   高华俊同时指出,救灾方面科技更能体现出优势。如应急系统信息化水平,国家队比民间队就高出很多。“无论是整个信息指挥系统,还是矿难、地震、山洪等灾难,抢险机器人等高科技都可以应用。”

   “社会组织有着广泛性、灵活性等特点,深入基层社区有长处,在拥抱‘具身智能’时代能否占领潮头、更快融入,都面临挑战。这也让行业感到使命感和紧迫感,要紧跟国家战略,密切协作。”高华俊说,中国式慈善在发展过程中要把国家的大政方针当作重大机遇,融入行业发展格局,发挥出独特性,在具身智能时代提升治理水平。

  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根据相关统计,“社会组织”一词已是第16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每年表述虽略有不同,但导向十分明确,即让社会组织良性有序发展。

   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社会团体为38.1万家,比上年增加了0.8万家;民办非企业单位为48.1万家,比上年减少了1.8万家;基金会为9814家,比上年增加197家。

   积极强化社会组织的发展导向,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民生经济越壮大,越需要社会组织发展。”高华俊介绍,广义的社会组织应该包括注册和非注册的两类。除了已登记的社会组织,还有不需要注册登记的社区社会组织(又称“自组织”)。如浙江省宁波市一些社区的“老年舞蹈队”等社会组织,不需要注册,可以直接开展社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生活。

   2024年10月23日,民政部在“民政这五年”系列专题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有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约270万家。可以看出,社会组织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专业化也逐步增强,从事领域紧贴民生实际,与社区需求关系密切。

   专家表示,社会组织是民生经济的重要载体,具有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功能,顺应了社会政策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政府宏观政策落地,社会组织有着很好的执行力和推动力。

   不过,即便有着较快的增长,社会组织高速、高质的发展中一些政策衔接也需要理顺。

   2024年9月25日,民政部会同中央社会工作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全国工商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该意见表述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的决策部署,针对当前社会团体、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突出问题,以规范化建设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意见。“发展慈善事业,贯彻落实慈善法,主基调是严管还是促进?是运用严管促善还是以善促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发出这样设问。但他非常明确地表示:“以善促善!而非一味强调严管。”

   高华俊表示,经济与社会发展急需广泛发动慈善事业,以增强社会组织能力作为基础,需要建立政社互通机制,更要凸显慈善事业的社会服务功能,特别是促进就业的功能。“在解决社会服务不足方面,展现慈善事业的价值,大力发展社区慈善,让其成为容纳几千万就业人员的广阔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