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新闻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6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杭州六小龙”火出圈:“科技新贵”咋做公益?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6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5年03月1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杭州六小龙”火出圈:“科技新贵”咋做公益?

■ 本报记者 赵明鑫

   科技创新、人工智能、机器人……甚至具体到DeepSeek(深度求索),都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一场“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谈及DeepSeek和智能机器人时表示,“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对社会提出了特别重要的需求,尤其是对教育,所以这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机遇。”

   从深度求索的DeepSeek全球爆火,到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在春晚扭秧歌,再回忆起2024年《黑神话·悟空》的热潮,我们发现这些产品背后的企业都有一个新年伊始火出圈的标签——“杭州六小龙”。

   公开资料显示,“杭州六小龙”是指深度求索、宇树科技、游戏科学、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群核科技等六家在杭州创办、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实力和影响力的企业,被外界称为“神秘的东方力量”。

   盘点“杭州六小龙”的公益之路,我们希望从中窥见中国“科技新贵”的慈善基因。

  差异化:较少开展传统的大额捐赠

   当你将“梳理深度求索、宇树科技、游戏科学、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群核科技的捐赠行为”抛给DeepSeek、豆包、kimi时,答案均指向“未公开直接捐赠数据”。

   公益时报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也检索了部分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公开信息,亦未发现有相关捐赠涵盖这六个名字。

   不过在“杭州六小龙”的透视图谱之外,与深度求索密切相关的幻方量化则有长期、较大规模的捐赠动作。据媒体报道,幻方量化与深度求索的创始人均为梁文峰。前者虽为私募基金公司,但定位为“使用AI进行投资的对冲基金”,2016年10月21日第一份由深度学习生成的交易仓位上线执行,2017年幻方量化全面应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交易,旗下有浙江九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宁波幻方量化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企业。企查查数据显示,梁文峰对浙江九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85%。

   在幻方量化的官网上,2021年被称为“公益年”:这一年,幻方公益工作小组成立,希望“以专业化可持续的公益方式回馈社会”。在该网站“社会责任”一栏,公布了一份名为《捐助项目一览》的表格,记录了该公司2020年至2022年捐赠情况。

   在前述资料中,“一只平凡的小猪”被称为公司员工。不过,幻方量化并未向记者透露该员工的真实姓名,有媒体报道中猜测此人或为深度求索创始人梁文峰。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表格虽然只统计了2021-2022年的捐赠情况,但《公益时报》记者查阅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截至目前最新披露的2023年度审计报告,这一年,宁波幻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捐赠限定性善款7125万元,非限定性资金375万元,总计7500万元,较上一年的1.5亿元有所减少,在完成了前述“每年捐赠1.5亿元,持续3年”的承诺外,有所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捐赠具有“高投入、多维度、重实效”的特点,既关注即时性的灾害救援与基本生活保障,也通过长期教育与产业项目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同于当前幻方量化所展现的公益策略,当前“杭州六小龙”均未开展传统意义上直接的资金或物资捐赠,而是技术驱动社会价值创新。

  聚焦性:捐赠多为自身产品与技术

   日前《经济观察报》发布长文,梳理了强脑科技在残障者支持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强脑科技的仿生腿已经实现量产,走出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关键一步。“脑机科技,开启生命更多可能性”,BrainCo强脑科技的官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其下,强脑科技这样介绍他们的工作:致力于脑机接口技术底层技术的突破,通过在大脑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信号传送通路,实现两者信息交换的方式为残疾人康复、孤独症等脑疾病提供了解决方案,目前已有多款产品上市。

   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希望,在未来10年,能够帮助100万肢残人士安装神经智能假肢并恢复日常生活,能够帮助1000万饱受自闭症、老年痴呆、失眠困扰的脑疾病患者。

   作为技术支持方,强脑科技参与了包括浙江省科技助力肢残人士公益项目在内的多个公益项目,捐赠标的以技术、产品为主。

   强脑科技官方公众号披露的信息显示:2022年12月7日,强脑科技为10个困难的自闭症儿童家庭提供“开星果脑机接口社交沟通训练系统”产品以及后续居家使用过程中的康复跟踪和随访干预服务;2024年12月13日,强脑科技向清华大学东南亚中心及UID基金会(有一德基金会UIDFoundation)捐赠了一批自主研发的仰憩助眠舒压系统OxyZen用以相关研究。此外对于肢体残障者的一对一直接捐赠也频频见诸报端。

   同强脑科技的捐赠思路相似,宇树科技也以技术、产品为捐赠标的,捐赠对象也是其技术、产品所能实际解决问题的发生场域。2024年10月:宇树科技向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计算机博物馆捐赠四足机器人Go1一件,用于科普教育和互动项目,此外有关宇树科技的捐赠便较难查到。

  创新性:未来产业与社会需求结合

   对于捐赠,“杭州六小龙”似乎并不热衷。

   不过仅仅通过捐赠来衡量这些企业的公益价值有失偏颇,从实际成效来看,“科技新贵”们热衷于将前沿技术应用于解决未来社会的潜在挑战。当我们将视角从财务数字转向技术赋能的社会效益时,一场悄然发生的公益范式革命正在显现。

   1月 20日,DeepSeek正式发布DeepSeek-R1模型。DeepSeek称,R1在后训练阶段大规模使用了强化学习技术,在仅有极少标注数据的情况下,极大提升了模型推理能力。DeepSeek不仅将R1训练技术全部公开,还蒸馏了六个小模型开源给社区,允许用户借此训练其他模型。

   “中国也要逐步成为贡献者,而不是一直搭便车。”梁文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已经习惯摩尔定律从天而降,躺在家里18个月就会出来更好的硬件和软件,ScalingLaw(规模定律)也在被如此对待。但其实,这是西方主导的技术社区一代代孜孜不倦创造出来的,只因为之前我们没有参与这个过程,以至于忽视了它的存在。很多国产芯片发展不起来,也是因为缺乏配套的技术社区,只有第二手消息,中国必然需要有人站到技术的前沿。”

   这种技术探索与开放的心态,也正在“有心插柳”式地种出一条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

   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B2-W参与地震救援勘测,将危险环境作业效率提升300%,其技术成果转化为公共安全领域的“数字生命保障系统”;深度求索以开源大模型降低AI使用门槛,让中小企业和教育机构能以低成本获取顶尖AI能力,打破技术垄断带来的资源壁垒;云深处科技的电力隧道巡检机器人已在新加坡落地,其技术逻辑预设了老龄化社会下高危岗位劳动力短缺的危机;群核科技的空间智能平台沉淀超过3.6亿个3D模型,其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为敦煌莫高窟等文物建立“数字基因库”。

   游戏科学则通过《黑神话·悟空》搭建起传统文化与当代技术的对话桥梁。开发团队耗时六年,足迹遍布山西36处古建遗址,将云冈石窟、悬空寺等文化遗产的细节融入游戏场景,使玩家在战斗中沉浸式感受古建筑美学。这种“文化扫描”通过数字建模技术为文物保护提供了可追溯的数据库,2024年,游戏科学与比亚迪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启动“国宝守护计划”,对濒危古迹进行高精度数字化扫描,为未来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与传统捐赠相比,这些案例所展示的模式具有三重优势: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的技术复利性,精准解决垂直领域痛点的场景穿透性、技术迭代带来持续社会效益的价值持续性。

  持续性:长期主义与普惠价值共生

   这一模式并非“科技新贵”的专利。

   本报稍早前刊发的《国产AI爆火,公益行业如何接招?》一文列举了科大讯飞、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科技大厂在技术赋能公益方面的实践。

   有读者提出,相较于这些科技大厂而言,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科技新贵”们当下更注重业务与技术的突破,在承担显性社会责任上并没有直接的想法,或许对传统的公益慈善“有效捐赠+专业公益”的模式带来冲击。

   “这与当下公益慈善行业的谈论有一定的联系,企业捐钱是不是就能做好公益,大额筹资乏力的当下公益怎么办。”一位公募基金会筹资经理感叹,“我很乐意看到公益慈善事业关注的议题能被商业良性循环的手段解决,当然也希望企业公益能在资金+技术上两条腿走路。”

   当我们将这个问题提给DeepSeek时,答案或许能够给公益慈善事业一众从业者以启发:“企业捐钱仅是公益的起点,而非终点。真正的公益应实现三重解放:解放受助者的困境(如技术普惠)、解放捐赠者的潜能(如资源整合)、解放社会的问题解决能力(如生态共建)。当公益从道德高地回归社会工程,从短期善行升华为长期价值,方能在大额筹资乏力的时代,开辟出一条更具韧性的道路。”

   公益的终极目标不是数字堆砌,而是“人的解放”——通过技术普惠降低社会成本、通过生态协同释放创新势能。当企业以本业优势为支点撬动社会价值,公益便能超越筹资困局,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工程”。 (曹露丹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