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记者 皮磊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报告引发全社会热议。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围绕这些领域积极建言献策,相关话题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关注。 基于对慈善事业的深度调查和思考,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提出,要从体制机制建设、慈善表彰制度、税收优惠政策、新技术成果应用等方面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孙达表示,“慈善事业瞄准群众之需,聚焦利民之事,助力推进一项项为民事业稳步发展,将更多的民生期待转化为人民可感可及的幸福生活。” 关注特殊群体权益保障 就妇女儿童、残障群体、老年群体等权益保障问题,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辽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李紫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严重践踏人权尊严,破坏家庭完整与社会稳定。她建议,废止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条“拐骗儿童罪”,将该类行为统一纳入“拐卖妇女儿童罪”范畴,增设“组织非法送养”“伪造亲子关系证明”等新罪名,填补法律空白,提高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罪量刑基准,实现“买卖同罪同罚”,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一直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他认为人口老龄化并不代表人口红利正在消失,随着全民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和健康状况的改善,老年人也可以继续发光发热。他表示,眼下60-70岁的活力老人群体日益壮大,很多人精力充沛,经验丰富,我们依旧可以通过建立银发智库,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给他们提供更多发挥余热的机会,挖掘老龄人口红利。 全国人大代表、巴黎残奥会冠军文晓燕自202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十分关注残障人士的就业、求学等需求。今年两会,她提交了《关于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切实拓宽成长成才通道的建议》,建议增加面向残疾学生的特教中专专业和班次设置,增加不同残疾类别尤其是心智障碍类学生职业教育学位数量;优化残疾学生考取普通中专的中考内容和形式,招录残疾学生参加适合的中专中职教育等。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玲琍长期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她认为残疾人权益保障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听障人士时,要求其裸耳听力达到四级,即“交流轻度受限”,对于经过康复训练、佩戴辅助设施后能够正常交流的重度听障患者来说,这一标准有失公平。刘玲琍表示,“应将标准调整为佩戴听力辅助设施后的听力水平。” 关注罕见病保障机制建设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学持续聚焦推进罕见病保障机制建设。他指出,当前我国罕见病研究、诊疗、药品审评审批、医疗保障管理体系分散,部门之间协同不充分,责任机制有待明确。此外,作为社会行为的慈善医疗救助渠道缺乏系统设计,救助方式分散,作用有待加强。他建议,实施国家罕见病政策顶层设计和机构设置;明确罕见病定义,推进保障机制建设;加强“惠民保”对罕见病诊疗和用药保障力度;统筹引导慈善救助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儿童罕见病诊治中心主任蔡威今年继续对让更多家庭用得起罕见病特医食品提出建议,希望探索建设多元保障体系建设。蔡威表示,除罕见病特医食品外,特医食品本身在我国发展与临床应用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他也会就此积极提出建议。 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持续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议题,提交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提案,希望推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立法,将心理健康教育从“软倡导”转向“硬约束”,以此解决地区资源分配不均、责任界定模糊、服务标准缺失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马东平今年带来了《关于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社会支持的提案》。他呼吁建立长效机制,全方位加强孩子们的心理建设。政府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系统规划,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学校作为孩子们成长的关键场所,更要主动担当,一方面要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为孩子们筑起心理健康防线;另一方面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针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课程,帮助他们打开心扉,重燃对生活的热爱。 全国人大代表、前篮球运动员姚明关注手机等电子产品给青少年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今年他提交了《关于动员未成年人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的建议》,希望在我国本土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相关工作经验,动员未成年人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让更多青少年走向运动场,贴近大自然,走进真正的社交场景,成长为身心和意志品格都健康的下一代。 对此议题,全国政协共青团和青联界提交了《关爱青少年身心健康 解决青少年“四小”问题》的提案,建议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立法保障健康优先,推进以立法方式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明确教育、体育、工信、住建等部门在课程设置、校园建设、科技研发、数字产品研发、城市规划等政策制定中,开展青少年健康影响评估,重点审查久坐时间、屏幕暴露等的潜在影响。 关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重点关注校园霸凌及建立分级追责机制。在当前恶性校园霸凌案件中,部分施暴者因年龄问题免于刑事处罚并引发争议。他建议,调整刑事责任年龄适用范围,将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刑责年龄降至12岁。同时,他建议建立校园安全专员制度,依托全国联网的霸凌事件上报系统,强制要求48小时内录入处置进展,并将专员履职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考核体系,对瞒报漏报实行一票否决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武汉市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党总支书记马丹认为,目前我国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惩治主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对于一些有违法犯罪倾向但不够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矫正手段。这些未成年人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教育,容易再次犯罪。今年,她提交了多份与治理未成年人犯罪密切相关的建议,包括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加快建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门矫治学校等,让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和涉罪未成年人能得到有效教育和矫正。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党委书记张大冬表示,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目前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心智普遍早熟,低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他建议制定“未成年人惩戒法”,作为对刑法相关规定的补充,旨在专门对已涉嫌犯罪但无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改造,通过立法形式对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实现分级处置,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标。同时,他还建议通过立法强化监护人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家长必须承担赔偿孩子违法犯罪给被害人带来的各方面经济损失,并将其履行情况纳入个人征信系统。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原始人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行政人力资源部行政专员黄美媚认为,防治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协同发力,一起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防线筑得更牢。她建议,研究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细化监护责任履行办法,引导规范家长尽职尽责。不断推动压实家庭监护责任和学校管理教育责任,并进一步推动网络游戏及不良信息治理。督促相关监管部门依法履职,促推网络游戏运营商健全完善游戏防沉迷机制,从技术上加强身份识别、完善动态监控。 作为一名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中学副校长王晓梅一直密切关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法治教育。她表示,未成年人保护不仅是学校、家庭的责任,更需要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职能部门深化交流、联动合作,多措并举织牢未成年人保护网。她建议,法院要继续深入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司法案例,传递出公平公正的法治强音,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路桥街道实验小学教师尚海红认为,司法社工是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重要力量,有了专业人才,工作才能更扎实。她呼吁进一步强化司法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拓展司法社工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投身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加强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的资金保障;强化对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工作的监督与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