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新闻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6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6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5年03月1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

■ 本报记者 皮磊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参加记者会,并就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服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政府救助+慈善帮扶”多渠道解决好困难群众难题

   对于如何落实推进加强普惠性民生建设工作问题,陆治原表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传统意义上,民政工作主要面向特殊困难群体,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属于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具有保基本、兜底线的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顺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逐步扩大相关民生保障政策覆盖面,有序推进民政民生保障由兜底性、基础性向普惠性发展。概括讲就是要推进“四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保障对象从特定群体向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转变。普惠性,首先强调的是保障对象的普遍性。举两个例子,比如儿童福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健康水平的提升,孤儿、弃婴大幅减少,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权益保障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这就需要推动儿童福利从孤弃儿童生活保障向所有需要帮助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延伸。再比如养老服务,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少子化等特点,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弱化,越来越多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提出需求,这就需要推动养老服务从过去“三无”老年人为主向全体老年人拓展。

   第二个转变,是服务内容从物质保障为主,向物质救助、社会服务和精神关爱兼顾转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精神关爱、社会融入和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单一的物质帮扶已经不能够满足救助对象多样化的现实需要。对此,下一步将在以资金和物质救助为主的兜底保障基础上,探索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开展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发展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等,以满足困难群众的需求。

   第三个转变,是要素保障从主要依靠政府,向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发挥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作用转变。

  比如社会救助,在加强政府投入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公益慈善等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政府救助+慈善帮扶”等方式,多渠道解决好困难群众的难题。比如养老工作,政府保障好“三无”老年人的养老,发展基本养老服务。同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增加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供给。

   第四个转变,是手段方式从传统服务方式向数智化、标准化方式转变。

  我们将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残疾人服务等领域,加快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运用,深化民政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进更多事项线上办、掌上办,让民政服务更便捷、更可及、更规范。

  构建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去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对加快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保障老有所养作出顶层设计,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民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落实。对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陆治原进行了介绍。

   第一是加快健全城乡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我们将在已有养老服务设施基础上,推进在县(区)一级健全综合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在乡镇(街道)一级健全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村(社区)健全必要的养老服务站点,构建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养老服务。

   第二是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服务形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优化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着力完善老年人床边、身边可感可及的养老服务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发挥社区、养老机构对居家养老的支持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助餐、助医、助洁、助急等上门服务,让老年人享有更好的“家门口”养老服务。

   第三是按照兜底、普惠、市场分类推进养老机构改革。发展兜底保障型、普惠支持型、完全市场型三类养老机构。其中,兜底保障型养老机构主要面向“三无”老年人和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承担兜底养老功能。普惠支持型养老机构面向全体老年人,为多数老年人提供价格可承担、质量有保障、比较普惠的养老服务。完全市场型养老机构充分竞争、优质优价。这三类机构要明确定位、功能互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第四是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机制。我们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政府对养老服务的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监督管理工作。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发展养老产业,推动养老服务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不断丰富养老服务发展的供给格局。强化社会互助共济功能,发挥社会参与作用,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等广泛参与的社会养老服务。

   第五是强调养老规划、财政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养老金融、养老科技,特别是信息化发展运用等五方面要素保障措施。

   陆治原表示,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最终目的是让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安享幸福晚年。民政部将充分发挥全国老龄办的职能作用,会同相关部门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一件抓落实,切实把中央深化养老服务改革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强化常态化救助帮扶加强对困境儿童等群体关爱服务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儿童关爱服务、残疾人服务等作出了明确部署。据陆治原介绍,民政部将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有力举措,抓好落实:

   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方面。

  一要强化常态化救助帮扶,在保障好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基础上,出台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二要按照中央统一要求,会同相关部门推进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三要扎实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完善政策措施,探索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模式。四要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运用“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等方式,确保困难群众有困难及时被发现、需要救助的及时得到救助帮扶。

   在儿童福利方面。重点推进出台加强困境儿童福利保障的政策措施,健全更好适应我国儿童事业发展需要的儿童福利体系。一要完善各项保障政策,高质量做好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养育保障。二要深化儿童福利机构改革,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开门办院”,发挥资源优势,向社会上有需求的困境儿童提供委托照护、康复照料等服务。三要会同相关部门健全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让流动儿童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在残疾人服务方面。一要完善和落实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二要研究制定加强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的政策措施,支持发展残疾人社会化照护服务,推进减轻“老年父母+残疾子女”“一户多残”等特殊家庭照护负担。三要推进发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不断提高康复服务水平。

   陆治原表示,兜底民生政策措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强化监管,确保公平公正实施。民政部将加强社会救助、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各类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真正用到各类服务对象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