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归巢燕舞,为家乡注入青春力量
北京志愿者人数超470万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5年03月0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归巢燕舞,为家乡注入青春力量

从古长城脚下的社火排练到平遥古城的文旅服务,从社区志愿者的暖心行动到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2025年春节期间,三晋大地活跃着一批 “归巢燕”——数千名返乡大学生利用假期,以赤子之心投身家乡建设,用专业所长助力文化传承,为家乡发展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

  文化传承青春舞动千年社火

   舞龙、舞狮、腰鼓、背棍、高跷、秧歌……春节期间,返乡大学生“火”力全开,共同解锁社火新玩法,让年味更鲜活、更丰盈。

   长治沁县南涅水村,清晨六时的寒风裹挟着细雪。55名大学生手持嵌着铜钱的霸王鞭,在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指导下反复练习“缠腰过膝”的招式。返乡学子王珊的虎口已磨出三个血泡,却坚持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场加练。“这套动作源自北宋戍边将士的练兵术,每个招式都对应着古代军事阵法。”她向记者展示手机里整理的3D动作分解图,“我们正在建立数字档案,让千年武舞实现可视化传承。”

   “传统技艺连接过去与未来,青年创新能让其焕发新光彩。”王珊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回到家乡探寻传统文化,通过社交平台和线下活动,让家乡的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彩。

   在晋商故里太谷,返乡学子们创新推出的“社火+研学”模式正在引发连锁反应。他们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将传统社火套路数字化建模,开发的VR沉浸式体验项目在元宵节当天吸引万人体验。“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家乡的社火表演,感觉非常新奇和有趣。过去只在电视上看过腰鼓表演,这次能亲自参与,既学到了技艺,又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就读于忻州师范学院的杜欣如说,排练期间,她和队员们通过查阅资料、拜访老艺人,深入挖掘腰鼓背后的民俗故事,为表演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努力为家乡群众呈现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视觉盛宴。“参与社火表演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杜欣如感慨道。

   王珊、杜欣如只是众多返乡大学生参与年俗文化的缩影。这个春节,在山西各类节日文化活动中,到处是返乡学子的青春身影。

   在偏关县,返乡学子化身威武的将军,身着铠甲,手持长剑,列队而行,沿着预定路线进行巡关表演,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在高平市,返乡大学生融入元宵耍乐故事展演中,你捧灯笼、我执彩扇,我唱秧歌、你舞彩蝶,敲锣打鼓、抬花轿、骑竹马、划旱船……处处洋溢着红火浓郁的年味,为推动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青春活力;在临汾市,返乡大学生积极参与“青春靓城 乐动临汾”古城墙街景音乐会,宣传城市文化,营造欢乐祥和的新年氛围。

   这个春节,返乡学子成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他们把青春热血融入传统年俗,让文化自信在红火年味中生根发芽。

  专业赋能文旅融合注入新活力

   农历正月初六,大同九龙壁景区游人如织,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小伙儿在九龙壁前不时驻足端详。看到外国友人对九龙壁的历史文化充满好奇,庞思敏立刻面带笑容迎了上去。面对慕尼黑游客迈克尔关于琉璃照壁的追问,19岁的姑娘用流利的英语从容应答:“九这个数字在《周易》中代表至阳,五居正中象征尊位,九五组合暗含天人合一……”她特意准备的3D打印微缩模型,让外国游客直观看到龙鳞的上百种烧制工艺。

   庞思敏是新疆政法学院的大一学生。今年寒假回到老家大同,她报名参加大同云中青年社会服务协会的志愿服务,成为一名景区志愿者兼外语讲解员。“从九龙壁建造的历史背景,到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寓意,再到其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精神传承,我越讲越兴奋,外国友人越听越开心。”庞思敏出色的解说受到了这位德国小伙的称赞。德国小伙离开前,特意请庞思敏帮忙拍照留念,并表示一定会再约朋友来大同,期待再次听到她的精彩讲解。“景区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既有返乡大学生也有大同大学的学生。我们在山西籍学子联络群发布各种丰富多样的志愿活动,以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大同云中青年社会服务协会会长王璇介绍,春节期间,他们在善化寺、九龙壁、小石子村景区等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共派出11名外语志愿者,为外籍游客提供专业的讲解服务,带领游客深度体验古城的历史文化魅力。春节期间,这支大学生文旅志愿服务队服务游客人数超过2000人次,为当地春节文化旅游市场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同时也为家乡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其实,这样的文化活动在山西各大景区已成常态。在云冈石窟第20窟前,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团队开发的“AR实景导览”系统,正将佛陀微笑与犍陀罗艺术进行跨时空对比;平遥古城票号博物馆里,中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子复原的晋商密押机,让游客亲手体验清代金融密码的奥妙。春节期间,上百名掌握英、日、法、俄等语种的大学生志愿者,累计服务外宾2300余人次,相关短视频在海外平台播放量突破百万次。

   返乡大学生对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充分利用所学专业,推动家乡旅游业的发展。

   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的大一学生徐子仪利用寒假,回到家乡寿阳参加实习实训。其间,他协助团寿阳县委组织了传统中国年直播活动,其中一个环节是代表性传承人介绍家乡的非遗。为此,他走访寿阳爱社代表性传承人,开展爱社傩舞“婀娜多采”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在调查傩舞文化发展现状与分析现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他与团队成员共同设计4个傩舞人物IP形象的手办、徽章以及30个壁画、明信片、便签、面具、冰箱贴、陶器等文创产品设计稿。徐子仪表示,未来,还将继续设计6个傩舞人物形象及VR场景设计,为提升寿阳爱社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贡献青春力量。

   这次实践活动让徐子仪重新认识了山西,一方面发现家乡人才引进政策很有诚意,能感受到家乡招才引智的决心;另一方面,文旅融合、数字经济等产业升级让他看到家乡发展的多元可能性。“未来我会持续关注山西人才需求,如果专业方向契合,非常愿意用所学知识参与家乡建设。能在家门口实现理想,是件特别幸福的事。”徐子仪说。

  志愿暖心青春温度温暖中国年

  作为《黑神话:悟空》游戏取景地之一的隰县小西天景区,今年春节期间,人气火爆,游人如织。为了服务好来自全国各地的“天命人”,隰县84名返乡大学生自愿放弃假期时光,主动来到小西天景区开展志愿服务,冒着寒风,顶着严寒,在交通引导、秩序维护、购票咨询、扶老助残、应急救治、失物招领、美食推荐、便民服务第一线,用真诚、热情的服务,温暖了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天命人”,助力隰县顺利平安度过游客高峰。

   “能为家乡文旅事业贡献力量,比任何旅行都有意义。”崔碧玥是清华大学初心服务团临汾实践支队的一员,寒假期间,他和团队成员一道实地欣赏了小西天古建文化和悬塑艺术。“我为自己是山西人感到骄傲,希望通过实践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山西古建,领略山西深厚的文化底蕴。”

   春节期间,团省委面向各地参加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开展春节见闻及学业就业等情况专题访谈调研,把握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和普遍诉求,推动学生青年服务更加精准化落实。发挥团组织密切联系青年优势,动员广大青年学子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开展文化文艺、志愿服务等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为基层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

   温暖行动遍及三晋城乡。阳泉市516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在109个社区(村),为1180名青少年提供托管服务,解决家长“看护难”问题,丰富青少年假期生活。临汾市翼城县返乡大学生们参与了“晋”享中国年志愿服务活动,他们走进社区,为孤寡老人送去春联、年货和新春祝福;他们走上街头,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确保市民平安出行。怀仁市75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线上平台为城市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青少年群体提供课外兴趣拓展课程和线上学业辅导,丰富他们的假期生活,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五寨县、和顺县、闻喜县、盐湖区、平鲁区等基层团组织组织返乡大学生开展“七彩假期”暖心公益课堂、文艺演出、公益送书等志愿活动,为当地托管儿童、特殊儿童送去新春祝福,彰显新时代青年担当。山阴县、阳曲县、阳城县、祁县、河津市、永济市等基层团委纷纷组织返乡大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洋溢着新春气息与文化韵味的写春联活动,群众与大学生相互协作,挥毫泼墨书写出一副副饱含祝福的春联……

   “虽不能陪家人备年货,但服务家乡更幸福!”来自山西大学志愿者郭子睿的话朴实动人。

   年味渐淡,青春不息。当古老的社火与现代科技共舞,当游子的乡愁化作建设的动力,山西正以开放的胸怀拥抱青年,青年亦以奋斗的姿态回报热土。这场青春与家乡的“双向奔赴”,注定将续写更多属于新时代的山西故事。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