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十年磨一剑,百年守公平——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的非凡十年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5年02月2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十年磨一剑,百年守公平——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的非凡十年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全面改革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我国全面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逐步建立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然而,我国学界对社会保障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尽管社会保障实践为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理论总结的滞后、理论指导的缺失使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缺乏较为完整的理论蓝图和战略规划。

   有鉴于此,201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社保学界同仁的支持下,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注册,成立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在学会成立大会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名誉会长华建敏表示,希望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成立后,能够改变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滞后的局面,为全面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2025年2月28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将迎来十周年纪念日。那么,十年来,学会交出了怎样一份成绩单?作为一家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学会又是如何运作的?

  应时而生、应运而生

   社会保障是关乎国运、惠及子孙的宏伟事业,影响的是国家发展全局与长远,在制度选择时绝不能当成权宜之计,而是需要始终作为国家战略型制度安排来定位。基于此,2007年4月,郑功成提出应当从战略高度组织开展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央领导两次作出十分重要的批示,“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在先后分管社会保障工作的领导同志直接支持和多个中央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项目最终形成了凝聚国内200多位优秀学者心血与汗水、具有高度理论价值与前瞻性的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为推进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2009年,郑功成和参与战略研究项目的核心成员形成了一个以理论研究为旨趣、以实现民生福祉为目标的学术共同体——“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通过年会等方式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的影响力。2015年,在此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注册,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正式诞生。当年2月28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应时而生、应运而生的产物,它应当成为全国社会保障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与专业人士共同建设的学术家园,担负起促进社会保障理论学术繁荣、助推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积极引导社会保障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平等参与国际社会保障学术交流的职责与使命。”郑功成在成立大会上表示。“公平正义、共建共享”被确定为学会的核心价值取向。促进理论繁荣、助力制度建设、推动学科发展、引领实务创新、参与国际交流成为学会的五大职能。基于对学会核心价值和共同使命的认同,十年来,共有1300多名来自全国350多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者加入学会,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慈善事业,以及与之相关的商业保险等社会保障相关领域开展工作。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成立,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会成立后,朱镕基、温家宝、吴邦国等老同志也对学会成立做出批示,对学会发展寄予厚望。

   为了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学会还先后成立了秘书处、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四个内设机构,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社会救助分会、医疗保障专业委员会、养老金分会、养老服务分会、慈善分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等七个分支机构。

  贡献专业、理性力量

   在郑功成的带领下,学会成立当年就取得了重大成果——完成资政报告《基本养老保险不宜采取大账户制》。报告得到李克强等多位领导同志批示,为打消有关方面做大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或实行全账户制的主张作出了直接贡献。

   此后十年间,在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下,学会获得了全面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保障理论繁荣,为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贡献了专业、理性的力量。学会的系列咨询与立法研究报告引起高度重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做出过重要批示。

   其中《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与科学应对之建议》为国家制定“十三五”规划有关养老服务内容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振兴东北亟待从根本上治理养老金危机》为充分认识养老保险地区分割带来的危机提出了理性建议;《突出民生重点,抓住政策关键,夯实南疆治理与发展之根本》为完善我国民族地区的民生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退役军人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的问题与建议》为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构建多层次社保体系的思路与政策建议》被批转九个部委,要求认真研究有关建议;《关于积极稳妥地延迟退休年龄的建议》为我国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设计与决策等提供了重要参考;《慈善法实施:成效、问题与法制完善》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慈善法》执法检查及其报告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许多观点被直接纳入执法检查报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强化系统思维与精准施策》为推进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深化与体系建设及相关立法提供了重要理论背景与参考;《中国劳动法律体系建设与法典编纂研究报告》推动全国人大社建委将推动劳动法典编纂纳入工作计划;《中国养老服务立法研究报告》被认为为国家制定养老服务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借鉴典型国家立法经验,加快我国医疗保障立法步伐》被认为有助于推进医保立法,应予以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实施情况评估报告》,从理论上厘清了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社会保险制度重构与完善的系统化建议……

   2018年,学会还成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确定的重要学术支持单位,承担了其委托的一系列立法、修法研究任务。从2019年至2024年,课题组共向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提交60多个专题研究报告,其中有关社会法系列、社会保险法系列、医疗保障立法系列、社会救助立法系列、慈善法实施评估系列、退役军人保障立法系列、突发事件应对法系列及养老服务法、儿童福利法专题报告均经全国人大有关领导批示,分别刊发在全国人大社建委《简报》或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法专报上,为有关立法、修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以慈善法治建设为例,全国人大原内务司法委员会在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的公函中称“在首席专家郑功成教授的主持下,经过核心团队的深入调研,并组织国内学术界、慈善业界、法学界专家学者召开18次专题研讨会议,共计完成了15份高质量的专题研究报告。这些报告先后提供给我委后,均受到了我委主要领导和《慈善事业法》草案起草小组的高度重视,为法律草案的起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背景与参考依据,有的主张已经在草案中得到了体现,有的代拟法律条文被直接吸收进法律草案。因此,该项课题的研究对《慈善法》立法工作做出了有益贡献。”

   2020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慈善法》执法检查中,学会提供10多份专题评估报告,为执法检查报告提供了重要的直接参考。2021-2022年,学会提供的四份专题报告,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慈善法》修订并为做出修订决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4年,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学会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研究,提供了总计20多万字的高质量评估报告,总结了社会保险法实施以来取得的成就,反映了现行制度安排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与不足,提出通过制度性重构与完善,实现社会保障理性建制、高质量发展。

   报告获得了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多位领导同志重要批示,不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报告提供了直接参考,而且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文件印发。

  多维度开展行动

   短短十年取得如此多的成果,作为一家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学会是如何行动的?

   首先,举办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是学会履行使命的重要方式,也是学会成员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各界人士深入交流的重要平台。十年来,学会举办了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全国社会保障教学研讨会、全国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论坛、社会保障国际论坛、两岸社会保障论坛和全国医疗保障论坛、全国养老金论坛、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论坛、全国社会救助研讨会、全国慈善理论与政策研讨会、全国商业保险研讨会等年度会议以及专题会议400多次。

   其中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年会,聚焦社会保障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热点,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学界专业人士参加,是中国社会保障领域的高端对话平台,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年度社会保障学术会议。

   历年来大会的主题包括:共享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新时代社会保障改革再出发;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设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社会保障现代化;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高质量社会保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与优化社会保障结构;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

   除此之外,学会还积极开展多边、双边学术合作,致力于社会保障国际合作与交流。主办或合办了社会保障国际论坛(每年一届)、东亚社会保障研讨会(不定期举办)以及其他国际研讨会;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开展全球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翻译《世界社会保障报告》、与德法日韩等多国开展多边合作交流。

   一系列高规格的国际会议、学术论坛和研究项目的成功推进,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推动全球社会保障事业的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其次,开展理论与政策研究,组织科研攻关与专题调研活动,是学会实现核心价值的主要手段。十年来,学会承担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党中央有关部门、全国人大、主管部委的数以百计的研究课题,完成了数百个研究报告,出版了50多种学术著作与图书。

   同时,学会还直面我国社会保障和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自主或在有关机构、优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支持下,开展公益项目研究,引领社会保障实务创新。包括承担国家医疗保障局的医保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开展社区慈善实验项目;参与养老服务创新;参与社会救助优秀案例调研评估;参与宁波商业保险实验;与优质企业合作,探索中国特色企业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等。

   学会每年还会围绕养老保险、养老服务、医疗保障、社会救助、慈善事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多个方面组织深入调查,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调研成果,有的转化成为国家的重要政策,有的为地方推进社会保障改革与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中,有关四川凉山彝族脱贫攻坚调研报告获得国家民委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有关南疆民生调研报告获得了八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

   再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与年度报告为学会履行使命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十年来,学会独立或合作启动了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系列丛书、中国社会法系列研究丛书、日本社会保障研究丛书、健康中国研究丛书等基础性理论工程,创办了期刊《社会保障评论》,出版中国社会保障或医疗保障年度系列报告,编印系列内部资政报告《民生专报》,发表了一大批专业优质的社会保障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中,《社会保障评论》是2017年1月正式创刊、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学术期刊,是社会保障领域高端理论园地。《社会保障评论》致力于促进社会保障理论学术繁荣,为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理性建言,多篇论文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民生专报》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编印的由学会成员完成的高质量资政研究成果,由郑功成编审,专门报送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相关主管部门,不定期编印。多位领导同志对《民生专报》做出过重要批示。

   第四,推动社会保障学科建设,促进社会保障人才队伍壮大。学会成立了专门的内设机构教学委员会,通过主办每年一届的“全国社会保障教学研讨会”开展“全国社会保障师资培训班”,搭建专业的交流平台,形成稳定的交流机制,从而推动全国社会保障教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交流。

  贡献更多真知灼见

  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已经走出了一条有鲜明特色的自我发展新路,同时也用客观事实证明了社会组织可以为国家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的成功,关键是新时代提供了极好的发展契机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根本在于建构了真正的学术共同体与学者联合体。”郑功成表示,未来十年,到2035年,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国家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成为治理安邦的大问题,这就更加需要社会保障学界担当起积极、理性、智慧地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走向成熟、定型的重大责任。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将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障系列重要论述的指引下,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为社会保障事业理性建制和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贡献出真知灼见。”郑功成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