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有”到“优”,相关部门积极出谋划策。 在天蒙旅游区无障碍游步道服务点,轮椅、拐杖、助听器等辅助器具映入眼帘。“省、市、县残联建立紧密协作机制,共同为景区补充配备辅助器具。”费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王庆东说。 有关部门还邀请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专家实地指导。万世杰回忆,一位专家来考察时,指出信息无障碍也很重要,建议配备无障碍导览手册、语音导览耳机等。景区听取专家意见,完善了相关设施。 不只是硬件设施。邢照强说,在无障碍游步道两侧、玻璃悬索桥等区域,景区还安排了不少志愿者,“冬天山上虽冷,但贴心服务让我倍感温暖。” 此前,景区多次组织员工、志愿者外出调研,完善形成一套从残疾人游客预约出行,到无障碍观光车转运,再到游览全程提供服务的接待规范。“县残联还对接资源,让服务内容更多元、更精细。”万世杰说,“这不,今天山东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派来工作人员,普及残疾预防、听力保护知识和助残惠残政策等。” 穿过玻璃悬索桥,抵达无障碍游步道终点。极目远眺,群山苍茫,连绵起伏。“心胸开阔了,烦恼消散了,这是一趟舒心的旅行。”邢照强眼里有光。 在三墩镇,民生综合体同样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定期组织“民意小圆桌”议事会,收集改进建议,持续优化服务。 “西湖区曾组织残障人士‘看’无障碍电影,镇里能不能也组织一下?”2023年6月,李健提出建议。不出两个月,无障碍观影厅应运而生。盲人专用计算机、无障碍智能阅读器……综合体的无障碍设施在不断完善,日常服务也在提升。“我们还提供残疾人创业就业培训、助餐、理发等多种服务。”徐曜说。 从硬件到软件,三墩镇前后投入120余万元,两次对综合体进行无障碍提升改造,其间召开4次意见征求会,将10余条群众意见纳入改造方案。后续又根据群众意见,改进优化了22处细节。2023年,三墩镇民生综合体获评全国首批无障碍环境认证三星级场所。 谁来管 成立专业运维队伍,引导公众参与监督 徐曜带记者参观民生综合体,面积真不小:9层楼,室内面积6900多平方米;室外还有一个广场花园,2400平方米。里里外外的无障碍设施,加起来有200多处。 整个上午,徐曜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楼上楼下跑。没聊几句,他的电话又响了:“一楼无障碍卫生间的电动移门坏了。” 挂断电话,徐曜赶往一楼。记者见到了打电话的孙菊萍,“我们成立了专业的运维团队,团队成员轮流值班,每天检查设施使用情况,遇到问题及时找厂家报修。”她说。 偌大的综合体,离不开运维团队管理,也需要公众积极参与。 居民陈凤鸣跟记者唠起亲身经历。“前不久,我发现综合体门口的轮椅坡道被电瓶车占用,影响通行。”她掏出手机演示道,“我在‘美丽西湖’手机APP的‘西湖码’模块,上报了这一情况。” 接到信息,三墩镇很快派来工作人员挪车。 2021年,杭州市组建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残疾人代表、新闻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等138人组成的无障碍环境社会督导员队伍,利用“西湖码”等平台,收集、整治无障碍设施占用等问题。这几年,“西湖码”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不少市民参与其中。目前,“西湖码”上报事件平均处置时效为5小时,群众反映的无障碍设施占用等问题很快就能解决。 与三墩镇相同,在红星亭坡小区,居民们都是监督员。楼栋门口张贴着“中山二路社区网格服务公示牌”,上面写着社区党委书记、维修员等人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无障碍设施出现问题,居民可以直接拨打有关人员电话,马上就有专人处理。”程燕说。 按照“常排查、勤维护、精管理”的原则,天蒙旅游区制订周密的养护计划,成立10人组成的养护队伍。“每年冬天,来看雾凇的游客很多。路面撒盐,可以防止轮椅打滑。”一场雪后,巡查员徐广瑞来到无障碍游步道检查,一边撒盐,一边俯身观察,“看路面有没有裂缝、凸起或凹陷,如果冒出个小石头,对轮椅使用者来说就是个‘陷阱’;栏杆是老人行走的拐杖,得挨个确认是否牢固……” 随着无障碍设施日益完善,残障人士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再是奢望。 旅途中,记者遇到23岁的肢体残疾者陈子欣。她乘坐轮椅来到天蒙旅游区无障碍游步道观景平台,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在短视频刷到的美景,如今就在眼前。我会好好生活,去更多地方,感受大自然和生活的美好……” (据《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