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乡村沃野 青年农创客起新潮
(上接08版)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5年02月1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上接08版)

从“有”到“优”,相关部门积极出谋划策。

   在天蒙旅游区无障碍游步道服务点,轮椅、拐杖、助听器等辅助器具映入眼帘。“省、市、县残联建立紧密协作机制,共同为景区补充配备辅助器具。”费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王庆东说。

   有关部门还邀请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专家实地指导。万世杰回忆,一位专家来考察时,指出信息无障碍也很重要,建议配备无障碍导览手册、语音导览耳机等。景区听取专家意见,完善了相关设施。

   不只是硬件设施。邢照强说,在无障碍游步道两侧、玻璃悬索桥等区域,景区还安排了不少志愿者,“冬天山上虽冷,但贴心服务让我倍感温暖。”

   此前,景区多次组织员工、志愿者外出调研,完善形成一套从残疾人游客预约出行,到无障碍观光车转运,再到游览全程提供服务的接待规范。“县残联还对接资源,让服务内容更多元、更精细。”万世杰说,“这不,今天山东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派来工作人员,普及残疾预防、听力保护知识和助残惠残政策等。”

   穿过玻璃悬索桥,抵达无障碍游步道终点。极目远眺,群山苍茫,连绵起伏。“心胸开阔了,烦恼消散了,这是一趟舒心的旅行。”邢照强眼里有光。

   在三墩镇,民生综合体同样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定期组织“民意小圆桌”议事会,收集改进建议,持续优化服务。

   “西湖区曾组织残障人士‘看’无障碍电影,镇里能不能也组织一下?”2023年6月,李健提出建议。不出两个月,无障碍观影厅应运而生。盲人专用计算机、无障碍智能阅读器……综合体的无障碍设施在不断完善,日常服务也在提升。“我们还提供残疾人创业就业培训、助餐、理发等多种服务。”徐曜说。

   从硬件到软件,三墩镇前后投入120余万元,两次对综合体进行无障碍提升改造,其间召开4次意见征求会,将10余条群众意见纳入改造方案。后续又根据群众意见,改进优化了22处细节。2023年,三墩镇民生综合体获评全国首批无障碍环境认证三星级场所。

  谁来管

  成立专业运维队伍,引导公众参与监督

   徐曜带记者参观民生综合体,面积真不小:9层楼,室内面积6900多平方米;室外还有一个广场花园,2400平方米。里里外外的无障碍设施,加起来有200多处。

   整个上午,徐曜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楼上楼下跑。没聊几句,他的电话又响了:“一楼无障碍卫生间的电动移门坏了。”

   挂断电话,徐曜赶往一楼。记者见到了打电话的孙菊萍,“我们成立了专业的运维团队,团队成员轮流值班,每天检查设施使用情况,遇到问题及时找厂家报修。”她说。

   偌大的综合体,离不开运维团队管理,也需要公众积极参与。

   居民陈凤鸣跟记者唠起亲身经历。“前不久,我发现综合体门口的轮椅坡道被电瓶车占用,影响通行。”她掏出手机演示道,“我在‘美丽西湖’手机APP的‘西湖码’模块,上报了这一情况。”

   接到信息,三墩镇很快派来工作人员挪车。

   2021年,杭州市组建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残疾人代表、新闻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等138人组成的无障碍环境社会督导员队伍,利用“西湖码”等平台,收集、整治无障碍设施占用等问题。这几年,“西湖码”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不少市民参与其中。目前,“西湖码”上报事件平均处置时效为5小时,群众反映的无障碍设施占用等问题很快就能解决。

   与三墩镇相同,在红星亭坡小区,居民们都是监督员。楼栋门口张贴着“中山二路社区网格服务公示牌”,上面写着社区党委书记、维修员等人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无障碍设施出现问题,居民可以直接拨打有关人员电话,马上就有专人处理。”程燕说。

   按照“常排查、勤维护、精管理”的原则,天蒙旅游区制订周密的养护计划,成立10人组成的养护队伍。“每年冬天,来看雾凇的游客很多。路面撒盐,可以防止轮椅打滑。”一场雪后,巡查员徐广瑞来到无障碍游步道检查,一边撒盐,一边俯身观察,“看路面有没有裂缝、凸起或凹陷,如果冒出个小石头,对轮椅使用者来说就是个‘陷阱’;栏杆是老人行走的拐杖,得挨个确认是否牢固……”

   随着无障碍设施日益完善,残障人士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再是奢望。

   旅途中,记者遇到23岁的肢体残疾者陈子欣。她乘坐轮椅来到天蒙旅游区无障碍游步道观景平台,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在短视频刷到的美景,如今就在眼前。我会好好生活,去更多地方,感受大自然和生活的美好……”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