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新春走基层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低碳江村焕发新年景
北京污染防治攻坚“路线图”发布:今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双碳人才教育公益项目”在京启动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新春走基层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5年02月0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低碳江村焕发新年景

除夕早上6点,苏州吴江开弦弓村,太阳还没露头,73岁的姚夫坤和老伴已经起床准备年夜饭。

   近90年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开弦弓村调研写出《江村经济》,让这里成为观察研究“乡土中国”的样本,并以“江村”闻名于世。

   江村的年夜饭讲究硬菜,要有蹄髈、全鱼和鸡鸭,更少不了太湖蟹、香青菜等本地特产。

   香青菜的叶脉纹理清晰、犹如织品,村民俗称“绣花巾”,只在太湖东南岸种植。如今,村口就有大片香青菜园,不仅传承着江村的历史记忆,也为高档饭店提供名优产品。

   蹄髈要炖三四个小时,老姚嘱咐老伴要看好火,自己把其他菜收拾好,便匆匆赶往费孝通江村纪念馆。那里八点半开馆,全年无休。许多来客都想听老姚这位“农民教授”讲江村变迁的故事。

   老姚讲述中,江村新变化尽在柴米油盐间。走进费孝通曾住过的村民周小芳家,厅堂里红色的福字、对联已高高挂起,院子里装起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周小芳正在厨房里做红烧肉。

   周小芳家开起村里第一家民宿,专门接待研学和参访者。为避免烟熏火燎影响客人,厨房进行了全电改造。原以为电磁炉做饭赶不上煤气灶,有一次刷视频学了一招用电饭锅做红烧肉,从此屡试不爽。周小芳也彻底告别了柴火和煤气。

   端起周小芳泡制的熏豆茶,徐柏明吹着热气吃了几口,向人们讲起村里产业新事。近年来,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吴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乡镇企业转型升级、散乱污企业整治、喷水织机淘汰等行动,政府腾退了村上8家工业企业。徐柏明的田园纺织是村内仅存的两家企业之一,实现了从家庭作坊、现代车间到智能工厂的转型。

   十年前,徐柏明停在厂门口的外资名牌车,如今早已换成国产新能源车。“更舒适、更智能、更省钱。”徐柏明掰着手指列举国产新能源车的优点。他刚从河南出差回来,长途开新能源车让他感觉没有开油车那么累。最近,他正打算把厂房屋顶全装上光伏,一年省下的电费够买好几辆新车。

   八年前的开弦弓村,九成的水域被用作蟹塘,近年来这里大规模退渔还田种植水稻,久违的桑树重现风姿。

   站在休耕养肥的稻田边,开弦弓村党委书记夏志骁告诉记者,这300多亩田一年只种一季有机大米。依靠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技术支持,耕种、施肥都进行低碳绿色管控。遍布田间的探测器实时监控虫情、土壤、气象等情况,汇集成大数据供种植参考和科学研究。“农业产值低重要原因是产业化、绿色化、品牌化程度不够。”夏志骁指着田头的仓储设施说,他们联合周边几个自然村组建合作社,购置了智能设备用绿电进行粮食烘干、储存,努力让稻米从田间地头到餐桌都有品质保证。绿色有机、高科技含量让“江村大米”最高能卖到12元一斤。

   近期,夏志骁正忙着与国网苏州供电公司接洽,希望能把“江村大米”纳入该公司研发的“智慧碳足迹”管理平台,实现全流程的碳足迹核算。

   打开手机上的数字江村平台,农业、工业、民生、研学……各类大数据正持续积累,未来将用于服务村民、游客和学者。一个低碳的江村正在现实与数字空间同时延伸。

   除夕下午五点多,姚夫坤家的年夜饭开始了,油亮诱人的炖蹄髈装在大碗里摆在了桌子正中央,忙碌了一年的一大家子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互致祝福。大家共同的心愿是:希望江村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好!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