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新春走基层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春晚首推无障碍转播科技助力搭建残障人士友好社会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新春走基层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5年02月0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春晚首推无障碍转播科技助力搭建残障人士友好社会

“我们手语社的微信群里早早就发了无障碍春晚的消息,大年三十大家早早就在电脑前等着了,没想到效果比之前预计的还好,大家都很兴奋,希望以后这些技术能应用在更多的节目里,大家都能拥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在聊起2025年无障碍春晚的“观后感”时,刚上大学的小萌仍然难掩兴奋,因为从小疼爱她的奶奶是位听障人士,即使戴上助听器也只能听到极为微弱的声音,小萌一直对手语略有了解,上大学后更是第一时间加入了手语社,就为了能更顺畅地和跟奶奶一样的听障人群交流。

   这个新年,春晚首次发起的无障碍转播成了小萌和朋友们一直热议的话题,有些演员的表演桥段更是被他们反复播放。“岳云鹏和孙越的那段,咱们手语翻译得太可乐了,我觉得比他俩说得一点不差。”

  “同一时间笑出来”,是很重要的事

   今年春晚除了精心准备的节日视听“大餐”外,更有不少温暖人心的小细节,例如在央视新闻、央视频等平台进行的无障碍转播,专门推出的竖屏形式,配备了实时字幕和上下两段画面,上方是正常的春晚节目,下方则是给听障朋友们准备的“特别解说”。

   在一个个精彩的春晚节目不断向前推进时,屏幕下方的手语翻译官们不仅会全程跟演,13位来自艺术团的听障演员和4位手语老师一起,参与整台晚会的手语翻译。在一些歌舞节目中甚至会同步唱跳,全程表演力拉满,让人感受到他们满满的表演张力和真诚。

   与此同时,他们背后的背景板也会同步做出改变,细节处蕴含不少让人细细品味的小巧思。

   整场节目中,这些解说官们并不是单纯地用手语把节目翻译了一遍,而是尽力“演”了出来,甚至在舞蹈节目和唱歌节目中,不仅是演,解说官们更是细致地描述了舞台的布置,演员的神态动作,节目背后的寓意背景等等,十分用心用情。

   “今年是我第一次和家人们一起看春晚,我们家笑点都特别低,在平板前笑得抱成一团,特别开心。”听障人士肖强告诉记者,之前大年三十的春晚很多节目是没有字幕的,只有正月初一才有,对于听障人士来说,有些节目因为听不到声音也看不到字幕,在他眼里总是显得非常夸张和惊悚,或是莫名其妙,今年第一次和家里人一起看,一起笑,对他来说是非常特别的体验。

   除了为听障人士准备的版本外,同样也有为视障人士准备的无障碍版春晚,不同于以往春节期间广播同步转播的方式,今年延续了广播电台格调的同时,还增加了对于节目内容进行解说的人员,精心编排了极具现场感的解说内容,让每一个听众都能身临其境。

   现代芭蕾《伊人》表演时,听障版的春晚转播中,我国首位视障播音主持专业硕士董丽娜用轻松活泼的语言描述着舞台上领舞谭元元的站位和表演,介绍了舞蹈背后年轻男女们幽深而又绵延的相思之情,舞蹈透露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唯美意境,生命的活力和灵动都在声音中一缕缕流露了出来。

   对于很多听障人群和视障人群而言,和普通人一样做平常的事,也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在春节这个祥和而又特殊的日子里,无障碍春晚的出现,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有脉脉温情流动,在合家团圆中有无限温暖传递。

  科技助力更美好的生活

   公开信息显示,我国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人,其中就包括2000多万听障人士和1800万视障人士。

   过去一年,在综艺、B站等平台上,关于“无障碍”的话题被提了一次又一次,脱口秀大会上视障人士黑灯就吐槽过“消失的盲道”,城市里有些盲道走着走着就没了,有些盲道不是被共享单车就是被消防栓挡道。

   B站up主“盲人博士生—黄莺”的视频中,记录了自己日常的各种生活场景,有网友曾经不无心酸地表示,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听到了最多的词就是不好意思,而这本该是别人对她说的话。

   在一个更宽容、更温和、更友好的社会中,无障碍是大家共同追寻的目标,同时也是一个漫长的需要努力构建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实现无障碍目标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我们的社会共识发生改变,科技带来的影响同样不能忽视。

   例如此次春晚的听障转播版本中,实时字幕就是和科大讯飞合作,从现场嘈杂的表演中实时准确地把语音传播成文字,手语“翻译官”们背后的背景板则应用了AR虚拟技术,实时更换演员所在环境,让听障观众犹如置身春晚演播大厅。

   今年春晚也许仅仅是无障碍社会建设路上一个小小的节点,距离打造真正的无障碍社会还有很远,但行程只要启航便充满了信心,越来越多的科技助残,AI加持正在路上。

   202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2024年10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了中国提出的中国代表喀麦隆、洪都拉斯、巴基斯坦、土耳其等30国提交的无障碍建设促进所有人享有人权决议,无障碍建设专题决议。

   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陈旭大使在介绍决议草案时曾表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充分实现各项人权的重要保障。无障碍事业能够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机会平等和包容普惠发展。

   只要“人人享有无障碍”共识,相信建设无障碍社会的步伐必然不会太缓慢。

  (据《华夏时报》)

  链接:

  两部门联合发文保障残疾人无障碍“看”电视

   记者日前从中国残联获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中国残联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优化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和内容供给,着力推进广电视听无障碍环境建设。

   通知指出,要加强无障碍广电视听节目供给,满足残疾人基本收视需求,切实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按要求制作播出无障碍广电视听节目,提升各类大屏小屏等视听终端的无障碍信息服务水平,鼓励和支持残疾人专题节目的制作播出,鼓励电视剧、网络视听节目等加配字幕、手语或者口述音轨。鼓励和支持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提供面向残疾人的无障碍公益视听服务。探索将无障碍电影向电视剧、纪录片等领域延伸。

   通知强调,要发展智慧广电扶残助残服务,持续优化残疾人广电视听服务。以“智慧广电+公共服务”为方向,搭建智慧广电助残服务平台,加强助残服务平台无障碍建设和改造,为残疾人提供便捷化智慧化综合信息服务。统筹利用好宣传文化部门和残联系统的数字文化资源,更好满足残疾人个性化、差异化文化视听需求。各地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要联合基层残联、慈善机构,建立残疾人关心关爱和帮扶机制,完善基层残疾人服务网络,开展扶残助残志愿活动。鼓励各地广电网络服务网点结合设施条件,开设无障碍服务窗口、爱心通道,开展上门服务,为残疾人提供便利。

   通知还指出,要开展残疾人文化宣传活动。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系列广电助残宣传活动,打造品牌栏目,形成品牌效应。鼓励制作播出丰富多样的助残节目、助残公益广告、无障碍环境建设主题公益视听节目等,鼓励各地制作播出反映残疾人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主题影视作品,讲好新时代残疾人奋斗拼搏的故事。 (据新华社)